关于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廖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廖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关于廖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姓: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
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1、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
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
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
6、赐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二、关于廖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我来回答要快!要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名人故事。格式要与人教五年下册128到129相同!快快!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إ 1、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6、赐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三、关于谷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寻根溯源 谷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
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
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
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
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
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
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
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
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
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
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
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晋时设置,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约在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之地。
堂号: “经库”、“上谷”、“筑益”等。 宗族特征 1、堂号来历脍炙人口。
如经库堂出自唐代谷那律,因其精于经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世人亦称明经库,后人遂以经库为堂号。 2、谷姓得姓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谷姓与米、麦姓均为粮食名,但其源起与粮食无关,而与地名有关。 名人精粹 谷永:长安人,西汉大臣。
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
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
公元二一四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谷朗: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
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谷浑:昌黎人,北魏大臣。
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
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的经学老师。
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
谷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
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
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
谷崇义:谷那律孙,谷倚相子,唐代将领。唐玄宗时出任幽州大将,以雄壮果。
四、关于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 %。徐姓起源有三: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山东南部郯城一带),“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 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为宋朝秦桧后代,因不耻于秦烩所为,均改为徐姓。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一带,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 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 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 始祖。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 。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 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 ,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 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 。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 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 我国的大江南北。 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 盛。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 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 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五、关于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与迁徙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
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
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罗姓分布与图谱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前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
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
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六、关于杜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今天学习了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老师就布置作业,让写一篇关于与自己姓氏的研究报告,仿照书上的格式,写前三个内容。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杜姓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杜姓的起源和名人。
2. 查阅杜姓名人的故事。
3. 通过亲人了解。
三.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杜姓的来源
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书籍、报刊上网
杜姓的人口分布
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四.结论
1.杜姓,传说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历史上的杜姓名人
杜甫、杜牧、杜康、杜聿铭、杜光庭、杜琪峰
七、有关柯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柯姓 - 氏族简介姓氏:柯,读音作 kē (ㄎㄜ) 柯姓在《百家姓》排第16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8位。
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四十六位。祖宗:柯虏(卢)分类:以名为姓 地望分布:河南省和浙江省,山东省一带 发祥地:山东济阳郡姓氏起源: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
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 -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史记》有载:吴国传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柯姓始祖,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为周文王大伯父泰伯的后裔,吴公子柯卢的子孙。
《广韵》:柯氏,吴国公子柯卢之后。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
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路史》述称:齐太公其后有柯氏。第二个渊源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第三个渊源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魏书》记叙:柯拔氏改为柯姓。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姓氏考略》有谓:羌及鲜卑俱有柯姓。 第四个渊源周文王祖父古檀父,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古檀父立季历为帝,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双双迁至南方荆蛮之地,学土著人,断发文身,自号勾吴,泰伯卒。仲雍又为吴伯,传到第六代,为柯相,封地在常州柯山郡。
吴国后人以柯为姓,尊柯相为肇姓始祖。柯姓 - 姓氏字辈安徽舒城柯姓字辈:“日起三才秀,天开万相昌”。
浙江瑞安柯氏字辈:“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四川巴中柯氏字辈:“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江苏盐城柯氏字辈:“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安徽新安柯氏字辈:“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
安徽黄山柯氏字辈:“良德伯仲开象”。湖北十堰柯氏字辈:“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湖北钟祥柯氏字辈:“正大光明宏开天兴顺关青文子安”。福建泉州柯氏字辈:“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福建三明柯氏字辈:“朝邦洪恩兆”。福建晋江柯氏字辈:“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维德家声克济”。
柯姓 - 郡望堂号郡望1、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县东,山东东明南一带。
2、钱塘县:秦时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为吴郡治所。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3、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
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堂号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
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
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
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柯姓 - 历史名人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
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
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

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
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柯 铁:清朝台湾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以大平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山有“铁国山”之称。
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柯昶:(江西瑞昌人氏),五代时(南唐)官吏柯潜:(生卒年待考),字孟时,号竹岩;福建莆田人。著名明朝大臣。
二十二岁中举。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状元。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琴注释《伤寒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除了参考《内经》的一些条文外,几乎没有引用前人的注释和观点。柯抡 (生卒年待考),字健庵;湖北人。
著名清朝清官。清同治年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
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柯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
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
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
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
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
八、关于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历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据袁义达、丘家儒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宋朝时期,詹姓约有10.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7923万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时期,詹姓约有18.6万多人,占全国人口9300万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当代詹姓人口约8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川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个省。清朝以后,全国逐渐形成了以粤、闽、台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詹姓分布带。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4位
九、关于魏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书籍,报刊
魏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魏了翁之父系魏苹之子过继高黄中,改姓高名孝;高孝第五子了翁还继魏士行,归宗魏姓。说明魏了翁及其后世子孙,均系魏姓血统);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网络,书籍,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魏姓名人
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网络
魏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七位,约540万。
结论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书籍,报刊
魏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魏了翁之父系魏苹之子过继高黄中,改姓高名孝;高孝第五子了翁还继魏士行,归宗魏姓。说明魏了翁及其后世子孙,均系魏姓血统);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网络,书籍,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魏姓名人
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网络
魏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居第四十七位,约540万。
结论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