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朗读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作:灯花空结蕊,离别共伤情)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翻译及注释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注释1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韵格。2欧阳公: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蝶恋花》:指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3予:我。酷爱:非常喜爱。4数阕:几首。阕,首。5声:指词牌。6几许:多少。7云窗雾阁:云雾缭绕的楼阁。扃(jiō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8梅萼(e):梅花的蓓蕾。9秣(mo)陵:秦改金陵为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十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⑾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⑿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⒀凋零:形容事物衰败。⒁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⒂踏雪: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李清照酷爱「深深深几许」之语,是很有艺术见地的。因为它一连叠用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复沓、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它跟下句合起来,便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立体图画:上句极言其深远,下句极言其高耸。用皎然的话说,这就叫「取境偏高」(《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用杨载的话说,这就叫「阔占地步」(《诗法家数》)。它给欣赏者以空间无限延伸的感觉。但句尾一缀上「常扃」二字,就顿使这个高旷的空间一变而为令人窒息的封闭世界。
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著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
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是宋人元霄节前是盛事。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根据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考订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元月初写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其时宋室南渡已历三个年头。
诗词作品: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诗词作者:【宋代】李清照诗词归类:【春天】、【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