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丽颖详细资料大全 田在艺详细资料大全
田在艺详细资料大全 田在艺(1919年12月5日-2015年3月3日),石油地质学家,生于陕西渭南,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
田在艺详细资料大全

田在艺(1919年12月5日-2015年3月3日),石油地质学家,生于陕西渭南,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3月3日于北京逝世。
60年代指出生、储、盖、运、圈、保有机匹配成油气地质条件是寻找油气田的基本地质因素。80年代组织领导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90年代首次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盆地分析。
基本介绍
中文名:田在艺国籍:中国出生地:陕西渭南出生日期:1919年12月5日逝世日期:2015年3月3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中央大学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养,荣誉表彰,社会任职,人物评价,人物生平
1919年12月,田在艺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县农村一个普通国小教员的家庭。 1940年9月,转入四川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 田在艺 院士 1945年,田在艺怀着开发石油、报效国家的满腔爱国热忱,主动报名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玉门油矿工作。 1950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和民和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徒步考察5年,走遍陕甘宁青的山山水水,练就了野外现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基本功,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 1955年3月,调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总地质师和研究所副所长,参加了克拉玛依第一批探井的部署和解剖油田部署方案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油田规模。 195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gcdzg。 1960年初,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运用陆相盆地找油的原理,以地震剖面整体解剖松辽盆地。 1964年,田在艺又投入了大港石油会战,任大港油田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参加渤海湾盆地大剖面解剖方案部署研究和探井部署工作。 1966 年5月,田在艺奉调南下,参加江汉石油会战,任江汉油田副指挥兼总地质师,领导并参与了湖北王场油田的解剖方案及外围的勘探部署研究。 1973年4月,任江汉石油学校副校长。 田在艺 院士 1974年,奉调吉林油田,担任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参与调整扶余油田开发方案,改气驱开采为水驱开采,保持了油田稳产高产,扩大了含油面积,增加了可采储量。 1980年初,田在艺担任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参加和领导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气远景评价等研究工作。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3月3日,于北京逝世。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20世纪50年代对陆相生油研究总结了一套规律: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用这些规律指导找油起了很大作用。对于盆地更明确指出盆地长期下沉、沉积巨厚、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湿润气候、湖泊相暗色泥岩是陆相生油的沉积条件、构造环境和沉积物质,完善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60年代指出生、储、盖、运、圈、保有机匹配成油气地质条件是寻找油气田的基本地质因素。80年代组织领导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90年代首次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盆地分析。 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 “生、储、盖、运、圈、保” 50年代,中外地质学家已逐渐承认陆相生油的事实,但对于陆相地层中油气如何生成、运移、聚集等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领域。50年代晚期,田在艺基于多年来丰富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从生油层、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圈闭构造到油气藏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提出“盆地形成是受大地构造、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控制”;生油深凹陷及其邻区是找油的有利地带;油气的聚集是从盆地深凹陷向隆起运移等盆地成油理论;强调了生油岩在石油沥青形成中的主控作用,“没有物质的来源,就不会有物质的储存”,反对单纯寻找储油构造的观点,“要寻找石油,必须在生油岩系沉积的盆地中寻找,要寻找油藏必须在生油岩系,或其附近地区或上下相邻的其他岩层中去找”。这些论述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富了石油地质理论。 田在艺运用成藏动力学观点并深入探讨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动力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今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在50年代末,他科学地预见成藏动力在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油、气从沉积的油母岩层中转移到储集的孔隙岩层中,主要是因为压力的关系,无论是地层的静止压力或是地壳变动的动压力,都能够使流动的油流沿岩石裂缝或岩层面或不整合的构造面,从强烈的挤压区转移到低压区”;“油气的聚集总是从盆地中部向边缘部分运移;从凹陷深处向长垣的隆起部分运移;盆地中部多为泥质的生油岩层,边缘部分多为砂质的储油层和圈闭构造”。 1963年,田在艺为了总结大庆油田的石油地质规律,在50 年代提出的陆相成油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全面、系统、完整地总结出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聚集、圈闭构造、保存等6个成油地质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田形成的基本要素。这套成油理论已成为我国石油地质专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陆相乃至海相油气田的发现起到了重大的科学指导作用。 丰富和完善了油气圈闭理论。70至8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金(R.E.King)提出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田在艺较早地注意到这一油气圈闭类型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于1984年开始陆续对隐蔽油气藏及其中的基岩油气藏进行深入分析,90年代初,他又对我国发现的油气藏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出5大类26亚类。与众不同的是,他并不孤立地看待这些圈闭类型,而是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各个圈闭类型形成的地质背景,并根据沉积盆地类型、构造样式、沉积环境的不同提出裂陷型、坳陷型、克拉通型、挤压型等4类盆地中圈闭类型的分布模式,把油气圈闭理论和勘探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实践。 论证“盆地论”指导勘探实践 ?田在艺运用“含油气盆地”概念,首次将湿润气候列入含油气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是国内较早提出含油气盆地论的学者之一。田在艺于50年代晚期在我国运用“含油气盆地”这一概念,提出“应在生油岩系沉积环境的整个盆地里,寻找储油构造”。强调对沉积盆地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推动了含油气盆地理论在我国的套用和发展。他提出的“长期沉降、沉积巨厚、湖水扩大的地质条件、湿润气候、湖泊相暗色黏土岩层、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有利于生油岩沉积和保存的论断,30多年来成为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沉积背景分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于湿润气候对于陆相盆地生油岩形成重要性的认识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国外在70至80年代才开始重视古气候对于烃源岩形成的重要作用。 80年代中期,田在艺在担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期间,编辑《石油地质进展丛书》和《油气资源评价丛书》,将盆地划分为裂陷型、聚敛型、走滑型和克拉通型4种构造环境16种亚类;提出含油气盆地形成的9大控制因素匹配论,进一步发展了陆相油气形成理论和油气圈闭理论。1986年,田在艺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区远景评价”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0年代,田在艺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地分析的方法原理,撰写了约5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论及盆地分析原理方法的系统专著,深刻地阐明了沉积盆地与油气赋存的关系。阐述了他自50年代以来一贯倡导的“盆地论”的学术思想;成功地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含油气盆地分析,提出了沉积盆地控制油气生成与赋存的9大因素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10项内容,并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实例剖析,建立了完整的油气盆地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发展,对当前和今后的油气勘探实践都有指导作用。该书1999年获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组织首次对全国油气资源的评价研究工作油气资源评价现今已成为油气勘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但在80年代初却存在不同看法。1981年,在田在艺及石油系统其他同志的极力倡导下,原石油工业部决定设立“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我国油气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和预测。田在艺具体负责组织石油系统23个油田、研究院(所)等单位的840多名科技攻关人员,运用国内外先进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全国各大油气区的勘探成果,进行了全国首次资源评价工作,确定了全国各盆地、各层系的油气潜在资源量,填补了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领域的空白。其成果成为编制国家“七五”石油工业发展规划及制定2000年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新增地质储量达30亿t,开辟了很多新领域,获得了大量发现,是我国油气勘探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198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海陆并举,剖析中国油气区岩相古地理 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生油岩的沉积受大地构造环境和古气候的严格控制,即有很强的区域性,如何运用大地构造学、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古气候学对我国各时代沉积层系的岩相古地理进行含油气性分析研究则是国内沉积学的薄弱环节。田在艺在80年代中期就对此给予极大重视,陆续发表了中、新生代各层系及石炭系的岩相古地理与油气的文章;90年代,经过研究,完成了约4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该书运用含油气盆地论的观点,对沉积环境、大地构造环境、多旋回含油气盆地、古气候诸因素对各时代沉积岩的形成、演化及油气生成、成藏等方面的控制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论述;同时明确地指出我国各地质时代油气勘探的方向,有中、上元古界及古生界海相沉积盆地区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盆地区两大领域,科学地指明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老油区的潜力所在。这部专著丰富和完善了油区岩相古地理学,推动了沉积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海、陆相油气勘探具有较大的科学指导作用。 学术论著
无论严冬酷暑,都精心钻研,辛勤论证各种有关科研项目,经常放弃星期日休息,伏案疾书,共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科研著作6本,专著2本,累计达400多万字。 成果奖励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同时,为了更快地培养石油地质人才,他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荣誉表彰
由于他在石油地质学、陆相盆地生油和成油理论、油气藏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89年荣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社会任职
田在艺曾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地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美地学科技合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国家IGCP及ICL成员,《石油学报》副主编,《石油知识》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人物评价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他的不平凡之处。田老爱国、奉献,却时刻认为自己只是石油战线上的一位老兵。田老朴素无华的精神令人感动!和田老一样在石油地质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很多,田老既是一个代表,也是一个缩影。田老一生的经历,也间接映射出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光辉历史。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