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做个懂感恩的人好词 知恩圖報,只有「知恩」,才懂「回報」

火烧 2021-05-16 01:56:23 1041
知恩圖報,只有「知恩」,才懂「回報」 每個人的一生,必定受到過無數人的幫助,也幫助過不少人。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知恩圖報,不僅是人的良知,也是我們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做个懂感恩的人好词 知恩圖報,只有「知恩」,才懂「回報」

知恩圖報,只有「知恩」,才懂「回報」  

每個人的一生,必定受到過無數人的幫助,也幫助過不少人。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知恩圖報,不僅是人的良知,也是我們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年邁的母親得了尿毒症。治療的辦法有二:一是靠血液透析,活一天算一天;二是進行腎移植,挽救母親的生命。作為長子,他毅然決定給母親捐腎。手術很成功,母子身體均無異常。他的腎在母親體內正常工作。這個人就是感動億萬中國人的「當代孝子」田世國。他用自己的腎來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母愛是無私、博大的,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和深情厚愛,與我們對父母的愛永遠不能畫上等號。儘管如此,我們也要用「寸草心」去報答那「三春暉」。田世國正是用他的孝心,用知恩圖報的美德感動了我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田世國的事例同時也告訴我們,知恩圖報不是空口說白話,也不是虛情假意的小恩小惠,更不是為了貪圖利益,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心回報他人,盡己所能幫助他人,這才是知恩圖報的本質。
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各種幫助的。知恩圖報,只有「知恩」,才懂「回報」。然而,我們不僅需要學會回報他人的恩德,還要懂得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我們不斷從社會中攝取物質、精神和情感的滿足,在祖國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尊嚴、榮辱、團結、支持。
因此,我們也要以自己的行動回報祖國,做社會的有用之才,為建設更美好的祖國而出力,同時,不要做有損社會、國家的事。我們就好比祖國這大花園內的朵朵小花,雖然毫不出眾,但也能為花園增光添彩,而那些不正當的行為,將會是陽光下的一個黑點,使花朵黯然失色。
只有人人做到知恩圖報,社會才會更加美好,文明才有可能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給予將比接受更快樂!
漢初的韓信,在功成封侯之後,沒有忘記自己窮困潦倒時,素不相識的洗衣老婦所施予的一飯之恩,並贈以金銀珠寶,這便是「漂母一飯」的典故。在今天看來,如果說韓信的知恩圖報是他位高權重之後的舉手之勞的話,那麼我們更多的人則需要靠自身綿薄之力的積累去完成「湧泉相報」的心愿,有些人還為此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某個星期二晚上的《冷暖人間》講述的是一個「報恩」的故事,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靜雯(化名)卻為「報恩」而走得太遠太遠。
靜雯曾是一所名牌大學的大學生。當年上大學時,在無錢交納學費的情況下,她的姨夫幫她圓了大學夢。可是作為回報,在姨夫的要求下,她卻做了他的情人。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報恩」?在聆聽中,思考故事背後引人深思的問題。
知恩圖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一個人受了別人的恩惠,當然要記得在自己能夠報答的時候及時報答。報答的方式是很多的,可是一切的行為應該是在合理合情的情況下進行。如果超出了情(真情)和法,用一種違背倫理的方式報答,那就失去了報恩的意義,也談不上報恩。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她的行為是一種違法的方式,她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顯然這不是什麼報恩了。如果女主人公要想報答,而姨父又不想要什麼其他的幫助,那你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做些公益的事情,可以去資助一些貧困山區的學生,這也是一種報恩的方式。雖然受益的不是當初給你恩惠的人,但是你回報了社會。
哲學給人的定義是: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此說來,人是社會的人。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呵護、影響、教育、培養、提攜、關照、批評和幫助下生活著、成長著,任何人都離不開他人而孤立地存在著。每一個人的成就和進步,都融入了別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要常有圖報之情,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
對父母的養育要知恩圖報。十月懷胎的艱辛,從小到大的操勞,這是兒女們永遠報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為如此,「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成千古詠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所以,人們對那些不孝敬、不贍養老人之徒,與老人爭房子、搶財產,甚至於把老人掃地出門的不孝子孫,總是從心裡罵一聲:真不是人!
對組織、師長的培養、教誨、提攜要知恩圖報。
md在當了黨的領袖之後,依然對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為傳世佳話。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壽時,md這樣向他敬酒: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在是我的老師,將來還是我的老師!
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在蜚聲中外以後,仍每年都去拜見他過去的老師。他在獲得全國科技特等獎後,真誠地坦言: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軍隊,歸功於教誨自己的老師。
還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利用休假的時間執意跑到當年的老連長的家鄉,對老連長恭恭敬敬行了一個軍禮,深情地向老連長道謝:當年是你提拔我當了班長,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這就是感恩圖報。
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把自己的進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績只看做是自己能幹,而把培養、提攜自己的組織和領導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甚至還有因為個人私利沒有得到滿足而反目為仇、恩將仇報的。人們歷來把這種人視之為小人,不屑與之為伍。
對自己身處困境或遭遇不幸時別人給予的特別關照要知恩圖報。古人早有聖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時曾一連幾天粒米未沾,是一位農婦給他吃了一頓飽飯。對此,他總是感念於心,以至在當了皇帝以後還專程去看望這位農婦,謂之「一飯之恩不忘」。對那些過河拆橋,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人,人們都會鄙夷地譴責:沒有良心!
對同事、朋友的幫助要知恩圖報。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說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輔助。更況且沒有誰總是一帆風順,總會碰到一些溝溝坎坎,別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誼比什麼都珍貴。這些都應當銘記於心而永懷謝意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民族質樸的傳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更是構築和諧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知道並身體力行知恩圖報的人,才有資格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人。
當一個人受了別人的一點恩惠,就認為自己欠對方,所以要還對方的情,這時候對方一些小要求可能會答應,按照中國的古話: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這時候會回報得更多。
此外有一項心理學調查表明,許多人很反感那些只知道奉獻而不接受別人回報的人。
我忽然想起我大學的一個好朋友,這人是那種奉獻而不接受別人回報的人。而我是那種受人恩惠就要報答的人。記得大一的時候自己意外骨折,我朋友幫了我許多,後來我一直想報答,比如帶點東西給他吃之類的,可是我朋友很固執,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
往往心理學上,這類回報的心理狀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舉個例子,如果本來想回報10元錢,如果對方屢次拒絕你的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虧欠感會加深,可能會還對方20元。這個說法並不是針對所有人,畢竟試驗里還有28%仍然是沒有這類恩惠回報的心態。接著說我自己的例子,正因為我一直想回報,可他屢次拒絕,搞得我們後來關係很僵。
有時候適當接受對方的回報,並不是他所想的接受賄賂等等之類的想法,其實是對方想讓自己好受些,起碼覺得不欠對方。因此社會上常有這樣的事情,朋友請我吃一頓飯,我要想辦法回請對方一次,朋友送我生日禮物,可能我會在他生日時也送禮物,這個時候回饋的價值可能已超過當初受惠的價值。
恩惠—回報這個過程是人類心裡的一種常態,如果違背這個過程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我和我大學的好朋友就是因為這個問題上彼此沒有讓步而導致了些摩擦。那麼生活里這樣的事情還是有許多,往往一點小恩惠,會讓自己去答應對方的一點要求。
作為施恩方,如果動機不純,利用這個心理狀態提高對方接受自己要求的機率,比如像現在一些流行的試用品,除了檢驗自己的產品外,另一點就是利用這個過程。
那些最愛我們的人,我們寧願為他做任何事情。這種情感不僅僅像兒童時期般熾熱,而且還在不斷地添加韌性和持久。如果受人恩惠,我們首先要做的只是報答,而並非施惠。在人人勤勉的時刻,我們應以更勤勉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這是身為人的責任。
先賢說過,我們在拮据時借下錢款,在還錢時就應盡我們的所能並加上利息償還。那麼,對於不期而遇的仁慈,我們又怎樣來回報呢?難道我們不應該像肥沃的土地接受播種般,以豐碩的果實來回報嗎?如果我們迫切地向我們早就想投以援手的人施惠,那又怎麼對待已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呢?行善與施恩,確是慷慨的兩種果實。但對於一個好人而言,知恩不報非君子。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權利,一定要懂得知恩圖報。
我贊成對所受的恩惠有所區分,恩惠既重又大時,人的責任也隨之重大。這種判定必須在正確考察施惠的最初時,估量其動機、誠意和心情而定的。一時心血來潮的恩惠與偽善的仁慈,如風中的秋葉一樣席捲了個人的恩怨而去,得不到人們好的評價。
可笑的是,人們為了獲取一個人的最大恩惠,往往會塞給他最讓人不安的熱心服務。所以,行善和報恩都遵循這個規則——所給予的幫助必須和受助者的需要相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