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以铭记历史为题的作文 面对历史的思考

火烧 2022-01-19 23:06:58 1060
面对历史的思考 面对一个历史伟人的思考再思考对md及他领导事业的贬损,在网上无时不见,有些话还比较阴,比较毒。对一些没有身历的年轻人恐怕不无蛊惑。特别象一些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的为了标新立异的胡言乱语。

面对历史的思考  

面对一个历史伟人的思考再思考

对md及他领导事业的贬损,在网上无时不见,有些话还比较阴,比较毒。

对一些没有身历的年轻人恐怕不无蛊惑。

特别象一些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的为了标新立异的胡言乱语。

世上的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无矮无以显高,无短无以显长。

世上的任何人,都有一日之短长,伟人自然也不例外。

金无全赤,人无完人嘛!

ze总理当年评价刘*伯承和邓*小平,就说他们一个是举轻若重,一个是举重若轻。

若论这二种工作方法孰优孰劣?恐怕只能说是不同性格、不同风格人的不同处事方法而已,各有利弊,遑论优劣。

但这都是煌煌于世,比较显明的东西。

以铭记历史为题的作文 面对历史的思考

而对一个人要进行一生的评价,则要复杂得多。

几十年间,条件多有变化,事物多有变化,人际关系多有变化。

这意味着参照系、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度量工具有变,标的物把握起来就比较难了。

但如果说这只是过去式的难,那么未来式的就更难。

对md的许多事,都涉及到这样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凡大学问家,大政治家,他们在处理大事中,必在总结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有一番憧憬。

大政治家还要以此来番“未雨绸缪”,为将来费一些周折。

历史上正是因这“未雨绸缪”大受垢病。

谁再睿智,能把未来预测得分毫不差?人说诸葛亮、刘伯温能掐会算,那不过是演义人物。

md曾说过,打十仗,能胜六仗就不借,胜七仗就打得好,胜八仗就是常胜将军(大意), 这确是至理。

其实许多事都一样,“百战不殆”其实是没有的!

在对前途的预测中,对即将面临的危险、困难、问题等怎样未雨惆缪地做到“有备无患”,就是一个大费周折的事。

这个“备”倘若付出的代价太大,能理解的人有多少?大约人们能较好理解的就是“有备有患”,估计尿床,先铺油布。

但世事不是这样简单。

“曲突徙薪”是一个千古流传的例子,《汉书·霍光传》说到: 有一家的烟囱很直,火星直冒,旁边堆着许多柴火,有客人劝主人改建成弯曲的烟囱,并把柴火搬开,不然有发生火灾的危险,主人大而化之不听,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

有许多人救火,有的人被烧得焦头烂额,事后主人请客,焦头烂额者自坐了上席,主人是个通达人,请劝谏者坐上席。

设想如果主人听了劝谏者的话,费不少劲,提前搬走了柴火,火灾从来不发生,会不会有人怪劝谏者多事呢?恐怕会有:“哪里就会发生火灾,不是好好的吗?费了那么多劳动,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世上许多事就复杂在这。

项羽不杀韩信,垓下有悔无终,落了个千古笑柄。

汉高祖诛杀韩信,千古喊冤,刘邦恶名在身。

唐明皇不杀安禄山,落了个抱头鼠窜、国破家亡。

郑庄公绝顶聪明,知弟段有反心,“养成段恶,”待其反形彰著而诛之,也落了个“巨奸”之名。

朱元章杀尽宿将,原想为孙皇建文除尽“荆刺”,他那能料到四子反叛时,朝中竟然无宿将可用!“自将磨洗认前朝”,前朝何得半点清爽?

对于毛时代的中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前三十年的战备被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来发展,军费开支直接加间接,是一个很大的数,耗费的国民财力确实不少。

但是,结果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中国式的卫国战争。

什么工业重心放在西部,什么小三线、大三线,什么进山进洞,都显得没有用了!

本人在身处西部,目睹许多机密一点的军工企业,大多都分布在大山深沟里,交通非常不便。

80年去过一个军工厂,在山沟里坐车半天,钻了一个长长的山洞才进了一片四面环山几百亩大的平地方,开始怀疑这地方也建不了多大个厂子,后来才知道,四面山全掏空了,厂房就在山底下。

这要费多大财力呀!苏联的卫国战争开始打得多残烈,最后多亏了西部的支撑。

中国能不接受这个教训吗?

其实前三十年不光军事安排,整个国家都是全民皆兵,是全国备战啊!城乡都有完备的民兵组织,每年训练七天到半个月;69、70年城乡都挖地道,“深挖洞”嘛,我所在村就挖了几千米,最后还全用砖箍了。

本人曾在的工厂是民用机械厂,60年代建成的。

当时好象就有个说法,一旦打仗,你这工厂能造什么,要有预案,平常要试验好,以备不时之需。

如此种种,化的钱有多少?恐怕难以统计。

这些费用如果投到改善群众生活上,不知要提高多少倍!要放在轻工业上,台湾那点经济,早已不在话下。

但那时搞的这些全没有用吗?都是无用功吗?就因为没有发生战争,一些人才在一旁有资格说风凉话。

其实他们不傻,是肯定懂得“有备无患”这个道理的。

要论当年的国际形势,确实是非常险恶的,美国人从东到西在我国周围搞了一个半月形包围圈,在好几个国家驻军和扶持反我之政权。

美国人还没有傻到远离千里之外,到我周边来乘风凉吧?苏联60年代后,在中蒙边界陈兵百万,与印度结盟、出兵阿富汗,与我边界纠纷不断,他们的这是小娃过家家哩?面对这些情况,难道我们能吃烟喝茶,袖手旁观?况且从后来的解密文件看,当时确实有几次陷于战争的险情,何尝不是“有备”而“无战”的?

有的人说80年代以后,我们没有大搞战备不也没事吗?首先,没有全民备战是真的,但备战恐怕一刻也没有放松。

同时,73年乒乓外交开始,75年进入联合国,74年周柯机场会谈,形势都大有缓和。

不同的形势有不同的决策,这是很自然的呀!

在国家建设上还有其他许多事情,都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粮食统购统销,是国家掌握战略物资以乡济城、以农补工、以丰济欠的一项基本措施,否则1950年前后的粮食风潮不知要闹多少回!这是人多地少国家的一个致命问题。

而互助合作又与粮食统购统销、兴修水利有关,而三年困难又与大规模兴修水利、农田基建有关......。

不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不管时代条件和人民情绪,当一当事后诸葛亮固然很容易,只怕一些人有点太昧心!

md同志不是完人,他解放后对某些事确实有点误判,特别是晚年确实有些错误,党内国内基本有定论。

但社会上某些人在国外因素的作用下,非议之声就一直不断,国内外一些势力配合,对他前面干的事一段一段都有不同的否定。

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人否定1957年以后;有的人否定解放以后;有的人否定国内战争时期;有的人否定抗日时期。

也有的人干脆全盘否定,那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根本就不应该发生!

否定的人都有他们的充足理由,其中有一点就是,某某事情做得很不好,后果严重;如果不做,或者那样做,就会有什么样什么样好的结果!这些东西我们在网上看得太多了。

比如被称为网上右派的一些人经常就有这样一些观点:

抗战不打游击战而打阵地战行不行呢?

抗战后缴械投降与国民党一起和平建国行不行呢?

建国后立马搞普选行不行呢?

把土地改革搞成有价赎买行不行呢?

不出兵抗美援朝而是左右逢源、联苏联美、牛吃渠草两面啃行不行呢?

不搞三大改造一直搞国家资本主义行不行呢?

不付出那么大代价搞军事工业、国防建设先改善人民生活行不行呢?

不搞重工业不搞国资企业不搞对外援助不搞农田基建水利建设先解决温饱行不行呢?

不搞人民公社不搞大跃进不搞多、快、好、省行不行呢?

不搞反修防修凡事让苏联一把行不行呢?

特别是不搞那个什么大革命不搞什么继续革命好不好呢???

虽然在理论上一些观点已被驳斥了无数次了,但总是有这样那样一些人基于这样那样一些原因,仍然在不断地重复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这些人的“真知灼见”因为历史不能复制,只能不断地在重复中熠熠闪光了。

但历史可以比较、可以比照,虽然不能等长衡短一丝不苟,也可以论个大体得失。

本国国内确实不好比较,但与外国能比啊。

比如把同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拿来比较一下,印度曾经人口比中国少一半,耕地比中国多一倍,新立国比中国早四年,印度没有中国的那么些不该搞的事,这个国家是不是比中国好了一倍二倍甚至于四倍呢?多年来披露的资料相当多,凡是知道情况的人很清楚。

原来不但不比我们好,反而比我们更糟糕!

比如再与同是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比一下怎么样呢?只要不闭着眼睛强说俄国现在比前苏联好的多,结论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连普京都说,“苏联的解体是个影响广泛的国家悲剧”。

反过来想,是不是正由于md的原因才使中国没有象前苏联、东欧以及前南斯拉夫一样土崩瓦解呢?

其实正是md预言了前苏联的倒台,md的一系列反修论述不正是对前苏联说的吗?而且不正是在前苏联应验了吗?

前苏联的崩溃还证明了另外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一个大国,完全有可能在一个突然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崩溃;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是在暴力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但它却完全有可能在突然事件中和平变色。

这种情况过去或许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它在前苏联这个有七十年社令的国家出现了。

中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md打的“预防针”起了作用呢?可能天知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