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洋泾浜姑无论矣 晚清流行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讓人捧腹,有的今天還在使用
晚清流行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讓人捧腹,有的今天還在使用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宮慕久與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簽訂了一份協議《上海土地章程》,將當時上海縣城外一塊河汊縱橫、無人居住的灘涂荒地,租借
晚清流行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讓人捧腹,有的今天還在使用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宮慕久與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簽訂了一份協議《上海土地章程》,將當時上海縣城外一塊河汊縱橫、無人居住的灘涂荒地,租借給英國人修建房屋居住。
這一塊地盤,位於洋涇浜北、李家場南,大約有800多畝。3年後,英國人將它擴展到2820畝。這是外國在中國取得的第一個租界。後來,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紛紛在洋涇浜周邊地區跑馬圈地,設立租界。
上海租界設立後,迅速熱鬧起來,吸引了許多西方洋行和公司紛紛來此開設分行和子公司。可是,洋人之中的相當一部分,是不會說中國語言的,這給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初,有一部分懂得英語的廣州人來到上海,從事翻譯工作。可隨著洋人越來越多,這部分廣州人已經不夠用了,於是一種讀音不準、語法不通,但是洋人能夠勉強聽懂的「洋涇浜英語」應運而生。
說「洋涇浜英語」的人,主要來自上海、寧波等地方。他們沒有經過正規的翻譯訓練,所說的英語,主要來自於與洋人的日常交流,根據口頭語,結合自己的理解而成。因此,讀音是不那麼準確的,更別說符合語法了。
1860年,馮澤夫、張寶楚、馮對山、尹紫芳、鄭久也、姜敦五6名寧波商人,出版了一本《英話註解》,將一些常用的英語單詞、片語、句子,用寧波話進行註解。比如,將英語Matches(火柴)翻譯成「襪乞史」,將英語Tea(茶葉)翻譯成「梯」,將英語Cup(杯子)翻譯成「克潑」,將英語Small(小)翻譯成「史毛而」,將House(房子)翻譯成「好胡司」……如此,不一而足。
《英話註解》相當於一本口語版本的英語教材,能夠讓一名完全不懂英語的人,在最短的時間裡初步掌握英語的對話技巧。而且,雖然這本《英話註解》是用寧波話作為標註拼音,但由於寧波話與上海話非常接近(上海開埠以後,有許多寧波人在上海經商,語言互相交融),因此上海人也能夠讀懂《英話註解》。《英話註解》便在上海流行開來,培養了更多的「洋涇浜翻譯」。
不僅如此,當時上海還流傳著一段讓人捧腹的「洋涇浜英語」順口溜:「來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講拿(NO),一洋元鈿溫得拉(ONE DOLLAR),廿四銅鈿吞的福(TWENTY-FOUR),翹梯翹梯喝杯茶(HAVE TEA),雪堂雪堂請儂坐(SIT DOWN)……」
這段「洋涇浜英語」的順口溜,是一名懂得中文的洋人查理斯·李蘭德編寫的,作為學習英語的歌訣,在上海民間傳得非常廣泛。
這裡說一個「洋涇浜英語」的趣事。
民國外交家顧維鈞曾經在倫敦參加一場正式的宴會,一位美國將軍坐在他旁邊。美國將軍以為顧維鈞不會英語,為了拉近距離,用洋涇浜英語問顧維鈞:「喜歡這個湯嗎?」
顧維鈞有些驚訝,但還是禮貌地點了點頭。後來,顧維鈞被邀請上台發表演說時,說了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讓美國將軍非常尷尬。演講結束後,顧維鈞回到座位上,用洋涇浜英語笑著問美國將軍:「喜歡這個演講嗎?」
百多年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英語教學的正規化,「洋涇浜英語」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不過,「洋涇浜英語」中的一部分詞語,到現在還在被使用。
比如馬達(motor,發動機)、麥克風(microphone,話筒)、撲克(Parker,撲克)、三明治(sandwich,夾肉食的麵包)、吐司(toast,烘焙麵包片)、吉他(Gaiter,吉他)等詞語,直到現在還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只是大家在使用時,沒有想到是由「洋涇浜英語」演化而成的。
很赞哦!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