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花季女孩患上癔症 声音细小如蚊子
花季女孩患上癔症 声音细小如蚊子

小玲,16岁。她的父母因为家里一些琐事,经常争吵。有一次父母吵得特别严重,不仅猛砸东西,还闹着要离婚。此时,母亲打算把小玲带走,父亲却拉着她,就在互相拉扯时,发现小玲有点不对劲,她不停地低声讲话。再仔细观察,父母发现小玲声音细小如蚊子!父母吓了一大跳,立刻带她到市内各大医院就诊。但是检查显示,小玲的声带没有出现问题。最后,在医生问诊的时候,走廊突然弄出巨大的声响,小玲居然吓得大喊了一声!但是之后询问她的情况时,小玲还是声音细小。
从小养成“自我”性格
胡俊武医生说,小玲并没有说谎,检查结果表明她的发音功能正常,但她固执地认为自己只能低声细语。给小玲进行MMPI(明尼苏达多元人格测定量表)心理评估得出:歇斯底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胡医生认为,小玲的低音细语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也就是癔症。
胡医生解释,癔症患者没有器质上的病变,当心理障碍转换成身体障碍,身体上出现生理功能丧失,如失明、失听、失声或肢体的瘫痪,而这些都找不到身体上的原因。虽然他们真的出现了症状,检查后却发现他们一切正常。但癔症患者不是说谎,因为他们真的感觉如此。“癔症患者是有其性格特征的。”胡医生说。
小玲是家中独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平常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围着她“转”,当违背她的意思时,她会变得异常激动,行为冲动。
通过自我暗示法认识自己
容易出现癔症的人,情感往往极不稳定,而且胜过理智;自我为中心,喜欢受到他人的注意;幻想丰富,言行夸张;暗示性高。“小玲从小情感丰富,在受到父母争吵闹离婚的事件冲击,不停地自我想像,给自己增加强烈的暗示,导致癔症发作。”
针对癔症患者,胡医生认为必须让他们认识真正的“自我”。帮助患者对己、对人、对环境有个相对完整、理性的认识,使其个性变得成熟稳定,能以理性的态度处理它所面临的困难。
由于癔症患者暗示性高,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来调节。小玲可以经常用下列暗示语来暗示自己,如“不要太激动”、“不要自我中心”等,来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心情平静后,可加强暗示语,以达到维持相对稳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