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汉武帝小论文200 初一评论汉武帝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火烧 2023-03-26 15:10:47 1055
初一评论汉武帝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

初一评论汉武帝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

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由此汉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

历史汉武帝小论文200 初一评论汉武帝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如此厉害,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执政。

其时匈奴气焰嚣张,西域神秘莫测。

汉武帝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忍气吞声,换取短暂和平。

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实现对匈奴的战略包围。

年仅18岁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历朝历皇,谁可比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汉族政权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一次运筹帷幄征战匈奴,马邑之战失利。

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能影响24岁天子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汉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亲国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

其间的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

当年汉武帝以此“广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观汉武帝一生功过,此语更是恰如其分!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但44年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毕竟劳民伤财。

对于汉武帝的军事外交战略,司马迁也非常矛盾。

《史记·匈奴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少数民族史,司马迁给匈奴立传,把匈奴看作炎黄子孙之一,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位: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悲剧,战争使双方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虽然当时的汉帝国,还无法形成统一的多民族背景,两个民族最好的办法也应该是和平相处。

可惜,到了汉武帝时代,和亲政策已走入绝路,不得已而对匈用兵,司马迁对此是理解的;而战线越拉越长,汉武帝偶有任人失当,司马迁也是痛心疾首。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

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

秦皇汉武深解其中三昧。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度陈仓,设立五经博士,为尊儒打基础。

即位之初,汉武帝迫不及待,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一位寂寞书生董仲舒,凭《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

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据此,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秦代至汉初,选拔人才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文景崇黄老,宽厚无为,垂拱而治;汉武帝则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

而其中尊儒兴教,首立太学,尤予后世以至深影响。

倘非此举,儒家学说何以成“教”?倘非此举,华夏文明何以存续?倘非此举,学而优则仕何以体现?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对中国政治:以人为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独尊儒术”让人们都懂得礼义教化,精忠报国等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

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

汉武帝时代,对应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就是中央集权体制。

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

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对此,司马迁击节称道!《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

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

刘邦建汉,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

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

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

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汉武帝称赞这样的杀人魔王,提拔他担任中尉,赐予更多的生杀大权。

惨遭宫刑、深受酷吏之苦的司马迁,能不有非议吗?

[编辑本段]【毁誉参半】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

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

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

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

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

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

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

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

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

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

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

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他也可以为了江山,杀掉自己宠幸的女人。

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

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

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

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

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

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

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

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

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追答

一是任用董仲舒,采用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性国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完善了封建统治秩序。

儒家思想的确立,不仅使全国官民、知识界思想统一,而且为后来的各民族、各种宗教哲学思想融化准备了思想基础,在此后长达2000多年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民族大融化,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使佛、儒、道三教一直和平相处,互相贯通。

甚至宋代时外来的犹太民族也能被融化,从而形成独特文化现象。

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二是汉武帝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中十分注意对人才的选拔,他即位后便立即下诏各地选送年青人才,用人不拘一格,不讲门第出身,董仲舒、司马相如、桑弘羊、卫青、霍去病等都是他选拔的文臣武将,这些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功绩。

历史剧对此有生动的表现,并不枯燥。

三是汉武帝大力推行富国强兵的国策,深知国泰民安,需厉兵秣马,准备充足的防卫物质条件、人才条件,同时,在关系到国家安全、领土主权的大问题上绝不含糊,不迷恋“和”而忘战,在对待匈奴的边患上,毅然采取坚决措施,调集大兵,花了十多年时间,不惜全面开战,终于打败了匈奴人,彻底扫除了边患,使两汉时期再没出现过匈奴之患,其功实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