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涪陵巴王洞 涪陵的历史渊源?

火烧 2022-04-27 09:52:51 1075
涪陵的历史渊源?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东汉时,分枳县置平

涪陵的历史渊源?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

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

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

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

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以及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

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

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属夔州路(治今奉节)。

南宋,置涪州,属夔州路(治今奉节),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属四川行中书省重庆路,辖武龙县。

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

扩展资料

相关名人

1、萧湘 (1871年-1940年),出生在武隆县巷口镇(原属涪陵县),家境虽然贫寒,但很爱学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萧湘通过考试中了举人,又考取进士,随后被清政府派往日本法政大学学习。

在此期间,萧湘认识了梁启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不久,萧湘在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项活动。

1906年,萧湘在梁启超支持下,与蒲殿俊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川汉铁路改进会”,要求清政府将官办的川汉铁路改为商办。

萧湘还撰写《驳铜元局挪用事件之详议》等文章,为后来成立的“保路同志会”和保路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川咨议局成立后,萧湘创办四川咨议院机关报《蜀报》。

保路运动爆发后,作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驻京联络代表,萧湘向清政府请愿,结果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923年秋,满怀报国志但又无法实现的萧湘回到涪陵,定居在涪陵城江东杨家院子。

萧湘在涪陵办起第一个图书馆——涪陵存古图书馆,并将自己的数千册书籍全部捐给图书馆。

1940年1月,萧湘因病而含愤去世,终年70岁。

2、王超奎 (1907年-1941年),生于武隆县庙垭乡(原属涪陵县)一户清贫农家。

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撑持全家。

1926年,王超奎走出校门投奔杨森部(驻涪的国民革命军20军)当一名士兵。

由于他有文化,逐步由士兵升任班长、排长、连长直至营长职务。

1937年,王超奎所在的20军奉令调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1937年10月,王超奎所在部队被编入第6军团序列,王当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133师398团3营9连连长,全连驻防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

王超奎带领全连官兵奋勇冲杀,左臂负了重伤,仍坚守阵地。

1940年10月王超奎升任20军133师398团2营营长。

1941年12月,长沙第三次会战开始。

涪陵巴王洞 涪陵的历史渊源?

20军奉命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坚持阻击日军十天时间,王超奎和坚守阵地的战士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终因势单力薄战死在阵地上。

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王超奎为革命烈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涪陵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