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牡丹江宁安县困难吗 宁安市历史

火烧 2022-11-11 02:01:41 1053
宁安市历史 1.那位高人能告诉我 宁安的历史变迁宁安,原名“宁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

宁安市历史  

1.那位高人能告诉我 宁安的历史变迁

宁安,原名“宁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宁安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

宁古塔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公元69 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建立震国,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靺鞨号),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实职,亦称“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从“旧国”迁都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镇),历时171年。辽属东京道,金属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阿速河卫。清初,1653年6月(清顺治十年五月),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将军衙门始驻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后因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于牡丹江边觉罗城西南5里处修筑新城(今宁安镇)。新城告竣后,将军衙门从旧城迁至宁古塔新城,是清代边外七大重镇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宁古塔正式设副都统衙门。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于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属奉天府,专理汉人民事,与专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远,领属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宁县。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的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设置绥芬厅,同年3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试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将绥芬厅升改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与此同时,裁撤宁古塔副都统。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驻宁古塔城,就宁古塔取义,改为宁安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宁安府改为宁安县。1914年6月,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辖。是时,全县总人口17万余人,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 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宁安县隶属绥宁省管辖。同年8月,将县境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县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销绥宁省,改隶牡丹江专区。1947年5月,将世环镇、镜泊、沙兰等地区划出,设置镜泊县(县址世环镇)。同年10月,隶属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10月,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 6年3月,设立牡丹江专区,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同时将原海林县西部地区划归宁安县管辖。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62年10月,将原海林县并入宁安县和林口县的行政区域划出,恢复海林县。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宁安县再度划归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宁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上游谷地。东邻穆棱县,东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西南与吉林省敦化市毗连,西与海林市以分水岭分界,北抵牡丹江市。县境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140公里,总面积7856平方公里。1992年底,全县共辖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6个、朝鲜民族乡3个;全县总人口4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万人。在总人口中,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 ,其中满族和朝鲜族分别占总人口的8.8%和7.8%。县政府驻地宁安镇。 (以上《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宁安宁古塔城遗址的历史文化

宁古塔相传清皇族远祖有兄弟六人居此,满语"六个"为"宁古塔",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有新旧二城:宁古塔城遗址在今海林市旧街。

据《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 "经实测内城(即石城)为正方形,边长171米,周长684米,外城边墙周围2.5公里,四面各一门。

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即今宁安市区,称宁古塔新城。清初宁古塔为设置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城遗址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

3.宁安石岩历由来

历史沿革 宁安,原名“宁古塔”。

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宁安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

宁古塔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

公元69 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建立震国,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靺鞨号),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实职,亦称“渤海都督”。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从“旧国”迁都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镇),历时171年。辽属东京道,金属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阿速河卫。

清初,1653年6月(清顺治十年五月),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

将军衙门始驻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后因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于牡丹江边觉罗城西南5里处修筑新城(今宁安镇)。新城告竣后,将军衙门从旧城迁至宁古塔新城,是清代边外七大重镇之一。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宁古塔正式设副都统衙门。

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于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属奉天府,专理汉人民事,与专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远,领属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宁县。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的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设置绥芬厅,同年3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试署。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将绥芬厅升改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

与此同时,裁撤宁古塔副都统。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驻宁古塔城,就宁古塔取义,改为宁安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宁安府改为宁安县。1914年6月,隶属吉林省延吉道。

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辖。是时,全县总人口17万余人,为一等县。

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 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宁安县隶属绥宁省管辖。

同年8月,将县境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县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销绥宁省,改隶牡丹江专区。

1947年5月,将世环镇、镜泊、沙兰等地区划出,设置镜泊县(县址世环镇)。同年10月,隶属牡丹江省。

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10月,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 6年3月,设立牡丹江专区,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同时将原海林县西部地区划归宁安县管辖。

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62年10月,将原海林县并入宁安县和林口县的行政区域划出,恢复海林县。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宁安县再度划归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宁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上游谷地。

东邻穆棱县,东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西南与吉林省敦化市毗连,西与海林市以分水岭分界,北抵牡丹江市。县境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140公里,总面积7856平方公里。

1992年底,全县共辖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6个、朝鲜民族乡3个;全县总人口4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万人。在总人口中,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 ,其中满族和朝鲜族分别占总人口的8.8%和7.8%。

县政府驻地宁安镇。 (以上《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镜泊湖市 黑龙江省拟设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境内。 镜泊湖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986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宁安县西南部镜泊湖地区(包括镜泊乡、杏山乡、沙兰镇山区的小北湖林场和尔站地区、渤海镇的1个街道及8个村)划出,设置镜泊湖市(县级),市政府驻渤海镇。由牡丹江市代管。

但因某些意见不一致,市的建制未正式设立。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请求,同意撤销镜泊湖市的建制,原拟划归镜泊湖市管辖的行政区域仍归宁安县管辖。

(以上《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宁安地名是由原名宁古塔而来。宁古塔为满语“六个”之意。

关于宁古塔名称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有多种说法:一日:明末清初,相传在海浪河新安盆地有六个兄弟(或部落)居住于此,得名宁古塔。二日:相传曾有六人坐阜,满语称“六”为“宁公”“坐”为“特”,故称“宁公特”。

4.宁安名字的由来

宁安市历史沿革

早在商周时期属于肃慎故地。西汉为真番郡后归玄菟郡。魏晋为挹娄居地。南北朝时属勿吉之拂涅部,唐初属忽汗州,后为渤海国上京权泉府。辽初属东丹国。旋移其民而废其地,为生女真居地。金属上京会宁府。元为水达达路地域内的谷(古)州军民千户治所,明万历年间改为窝集部之宁古塔,境内设48个卫所。1653年(清顺治十年),设昂帮章京衙署,在旧宁古塔城(今海林县旧街)治事。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迁至今宁安县城址。1727年(雍正五年),置泰宁县。1903年6月(光绪二十九年),设绥芬厅,厅署设在三岔口(今东宁县);翌年,迁至宁古塔城,与宁古塔副都统同城治事。1909年(光绪三十三年)升绥芬厅为绥芬府。1910年(宣统二年),改绥芬厅为宁安府,始有宁安之称,隶属东南路延吉道。1913年(民国2年)3月,改为宁安县公署。1929年(民国18年)3月,改为宁安县政府。193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称宁安县公署。1934年,划属滨江省。1937年划属牡丹江省。1945年11月15日,成立宁安县民主政府。1947年10月,划属牡丹江省。1949年10月1日,改为宁安县人民政府,划属松江省。1954年8月,划属黑龙江省。1955年4月3日,宁安县人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划属牡丹江专员公署。1960年4月5日,改由牡丹江市人委管辖。1962年9月22日,又划归牡丹江专署领导。1980年11月17日,改为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划为牡丹江辖县。

5.牡丹江市历史

牡丹江是一座历史积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的一支就在这片土地上揭开了牡丹江流域人类历史的最早篇章。

牡丹江历史发展脉络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龙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镜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莺歌岭原始村落遗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锄头,是黑龙江省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莺歌岭人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出土的4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小陶猪形象与近代东北各地饲养的大民猪有某些相似之处,属野猪向黑龙江地方猪种的过渡类型,是研究黑龙江泥塑最早的实物资料。

莺歌岭的文化遗存,记载了牡丹江流域人类从童年时代起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也将牡丹江流域的人类历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由于各个朝代的更替,其称呼也不尽相同。

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

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

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

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

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

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财特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

渤海国众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

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今宁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区均属金代胡里改路管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洲女真。

十年以后,他们东进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面克拉斯诺雅尔山城定居下来,再后来又经过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新宾的赫图阿拉。明朝后期,建洲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洲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今兴凯湖、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部在今宁安市宁安镇修建新城,同年12月驻地迁往新城,原来的旧址便被称为“旧城”或“旧街”,宁古塔旧城作为清朝各级章京驻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后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来,为了稳定政权,继续扩张中原地区的疆域,清王朝从顺治到康熙年间不断往宁古塔一带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满族人逐渐增多。

宁古塔迁往新城后,宁古塔作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后有大批被朝迁罢职、刻黜的官员和一些有学识的文士被“谪戍”或“遗戍”到这里。他们的到来,对传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开发建设边疆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860年,清政府开始对东北地区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开放了宁古塔管辖下 牡丹江历史图片。

6.关于宁安市的

宁安市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县级市。

牡丹江宁安县困难吗 宁安市历史

是一个古老、美丽、富饶的城市。美丽的镜泊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宁安的版图上。

宁安是一座积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当今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妙境迭出的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堪称“塞北一绝”;鬼斧神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苍松古椴,碧冠如云;神奇莫测的火山熔岩洞,令人叹为观止;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渤海风情园,令游人流连忘返,梦绕魂牵。

上京龙泉府遗址火山口地下森林宁安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瓜菜、烤烟等粮经作物和人参、松茸、薇菜、蕨菜、猴头等山野产品,享有“塞北小江南”美誉。

其中曾是唐代贡品的响水大米,以粒白如玉,米香四溢驰名中外。 宁安工业基础雄厚。

绿色食品、环保能源、新型材料、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正在崛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另工和生物制药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

草原兴发、玄武岩纤维、生物制肥、镜泊湖米业等一批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以其较高的知名度和名优产品名扬大江南北。 响水大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近三年来,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和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座园林式、开放型、现代化的城市初具规模。宁安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县)、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市(县)、全国科技先进市(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市(县)、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黑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等数十项殊荣。

7.宁安

宁安历史悠久。

远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镜泊湖畔和牡丹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是肃慎人故地,两汉至魏晋为挹娄人居地,南北朝时属勿吉人之拂涅部,唐为渤海王国,建都于今渤海镇内,称上京龙泉府,辽属生女真居地,金属上京会宁辖地,元为总管军民谷千户所,明初为奴儿干都司统辖的卫所,后为宁古塔路。

清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衙署,在旧宁古塔城治事。 康熙五年(1666)年,宁古塔将军衙门迁至今宁安城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驻地迁至乌拉(今吉林市)留副都统镇守。雍正五年(1727年)置泰宁县,与副都统同城治事。

雍正七年(1729年)裁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宁安府,始有宁安之称,旋改绥芬厅,绥芬厅和副都统同城治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副都统,地方军政要务统由绥芬厅署理。宣统元年(1909年),升绥芬厅为绥芬府。

宣统二年(1913年),改为宁安县公署。民国18年(1929年),改为宁安县政府。

民国21年(1932年)5月日本侵占宁安后,称宁安县公署。 1945年8月17日,宁安解放,11月成立宁安县革命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宁安县人民政府,属松江省。

1954年8月属黑龙江省,1983年10月1日划牡丹江市辖县。1993年撤县建市。

[行政区划] 宁安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辖7镇5乡共244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 [自然环境] 古老、美丽、富饶的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西长约140公里,南与吉林省接壤,北与牡丹江市相连,总面积792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冬夏分明。

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135天,年平均降雨400-600毫米,年平均日照2,638小时,素有黑龙江小江南之称。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

境内峰峦起伏,山川交错,丘陵广布。市内最高点在西部边界大秃顶子山,海拔1,559米,最低点在北部边界的温春江桥南岸,海拔241米。

[资源状况] 宁安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景。 宁安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之势,全市自西向东相间形成了构造剥蚀山地、剥蚀丘陵、肃蚀堆积坡地、冲积平原及熔岩台地等五种不同的发貌类型。

复杂的发形地貌,造成了各种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宁安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各业全面发展;山林资源富饶,为我省重要的木材资源基地;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有优质天然矿泉水多处;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金、银、水晶、大理石、花岗岩、玄武岩、火山灰、陶土、石灰石等30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和山产品资源品种繁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堪称天下一绝。

水利资源:俯瞰宁安市,河道纵横,水网如织。宁安境内有一江(牡丹江)、三湖(镜泊湖、小北湖、钻心湖),55条河流,总流长1,472公里,年总径流量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43万千瓦时,有开发价值,尚待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6万千瓦时。

现有大中小型水库26座。境内的泼雪泉、钻心湖等多处泉水均为天然优质矿泉水,并且水量可观,是一大宝贵资源。

充足的水利资源,为宁安能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宁安市水电站星罗棋布。

有镜泊湖、石头、桦树川等11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1.39万千瓦,年发电量48,000万千瓦时。目前,宁安境内的水能资源仅开发了40%。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89万亩,其中耕地166.5万亩。耕地土壤中旱田占75%,水田占25%。

境内土地肥沃,物理机械性能好,宜种植各类作物,农业综合开发有很大潜力。 林业资源:森林是宁安市境内的主要自然资源,现有林地面积8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2.6%,活木蓄积量4,286万立方米。

境内树种多,既有冻土带的树种偃松、岳桦,也有亚热带的树种黄菠萝、水曲柳,还有大量的珍贵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拥有国内最大的、被称为"绿色明珠"的红松母树林。宁安市森林资源富饶,林木的综合利用和林副产品的精深加工领域投资收益前景远大。

东京城林业局和宁安林业局所辖23个林埸,年木材采伐量50万立方米,为木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野生资源:茂密的森林资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繁衍生息的场所,据统计,境内野生动物有27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有东北虎、梅花鹿、马鹿、紫貂等。

野生禽类有300多种,占全国鸟类品种的三分之一,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禽有白鹤、鸳鸯、中华秋沙鸭、白腹海雕、虎头海雕等8种。野生经济植物品种多,中草药类有54科112种,主要品种有人参、党参、黄芪、桔梗、麦冬等,其中黄芪被中药界称为"塔芪",素有"黄芪以北为上,北芪以塔芪为珍"之说,每年野生贮量逾千吨。

境内野生山野菜有可供出口的薇菜、蕨菜、刺老芽、猴腿等;菌类有针松茸、楱蘑、元蘑、猴头、木耳等;野果有山里红、山葡萄、楱子、山梨等。另外,山野菜品种多,产量大,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年加工量可达2,000吨,质量高、无污染,其深加工已成为国内外竟相投资的热点,是宁安的重点开发项目。

8.我想找黑龙江省宁安县一带的历史名人 最好是在抗日年间 最好带有事

1940年2月22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蒙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中国人,与其中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

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

杨靖宇身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人。

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出来,李正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9.宁安市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宁安市是一个集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民间文学也体现出多民族的特点,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化。

顺治十年以后,宁古塔时满族就和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由于长期杂处,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因而形成了宁古塔满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风”又有“中土之礼”的民族特色。

满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古老民族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信仰崇拜、性格素质、语言特点、风土民情等。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传统。

朝鲜族男人和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衣服,年轻妇女喜着色泽鲜艳的绸缎。服装特点是短衣长裤,妇女短衣长裙。

回族兄弟不擅长歌舞,但在文娱活动上也有他独特的艺术爱好。他们喜欢耍龙灯、舞狮子。

男女以长衫为主。喜着蓝、青、灰、白颜色。

男人常戴白色圆布帽,妇女头部爱蒙青纱。 风俗传说是围绕风俗习惯及节日活动而形成的。

这些传说以文学手法来说明某种风俗形成的原因,节日活动的构成,饮食起居的特别规定等等。这些传说依靠风俗带上了文化色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