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的二十字 此人对朱元璋说6个字,朱元璋却没听从,给后世子孙招来2场大祸

此人对朱元璋说6个字,朱元璋却没听从,给后世子孙招来2场大祸
唐太宗李世民,号称千古明君,他有一项过人之处,让多少皇帝无法企及。这个过人之处就是胸襟博大,从谏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才使得贞观年间出现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大好局面。但世间事知易行难,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属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不到位。他在打天下期间,尚能做到察纳雅言,兼听则明,但开国之后则表现的判若两人。比如刘伯温曾经建议他,不要试图在凤阳建都,他却不为所动,最后劳民伤财不了了之,还是把国都定在南京。刘伯温退休前特意嘱咐他,元朝的王宝宝不可轻敌。朱元璋置若罔闻,结果明军在岭北之战被王保保打的一败涂地。
除了刘伯温,还有个人曾经给朱元璋提过两条意见,这两条意见事关大明朝国运兴衰和社稷安危,可谓是千金难买的金玉良言。这个提意见的人就是大明开国功臣、歧阳王李文忠。李文忠不仅勇武过人,善于用兵,是难得的将才,而且是朱元璋手下文化程度最高的武将,酷爱读书且能诗善文。
在明朝开国武将中,李文忠排行位于徐达常遇春之后,功业和能力都在二人之下,但要论及直言不讳敢于向朱元璋提意见,李文忠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明史》记载,李文忠一生多次向朱元璋提意见,最重要的是“少诛戮,宦者盛”这6个字,可惜每次都被刚愎自用的朱元璋拒绝。朱元璋拒绝李文忠两次进谏,给儿孙惹来两场祸患。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家皇权千秋万代不旁落,把诸多皇子分封为藩王,各镇一方独掌大权。同时,他采取极为残酷的屠戮手段,大肆杀害开国功臣,剥夺他没们的兵权,转移到藩王手中。《明史》记载,李文忠对此持不同意见,他冒着极大风险,向朱元璋进谏,劝他“少诛戮”。
刚愎自用的朱元璋哪里听得进去,不仅不采纳,还对李文忠大为不满。事实证明,朱元璋完全是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外姓武将会造反,藩王们面对皇权也毫不手软。朱元璋尸骨未寒,燕王朱棣就起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开国仅仅几十年的大明朝就陷入内战的泥沼。建文帝虽是朱元璋指定接班人,面对这滔天大祸却无计可施,因为能征惯战之将已经被朱元璋杀尽了。
李文忠的第二次进谏,是针对朱元璋放手任用官宦表示不满,提醒他“宦者盛”,宦官势力在朝廷已经有抬头趋势。世人皆知,朱元璋即位之初,曾经大力打压宦官势力,还在皇宫内树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但明朝最终却成为历史上宦官“阉祸”最为剧烈的时期,朱元璋正是始作俑者。
朱元璋由于猜忌怀疑成性,对于朝廷重臣放心不下,不知不觉中,开始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由身边宦官办理。洪武后期,很多宦官接受朱元璋委任派遣,大摇大摆出宫办理茶马互市、查处违法官吏等事项,身份低微卑贱的宦官,气焰越来越盛。李文忠有感于此,才会提出上述建议。可惜朱元璋根本不听,使得宦官势力逐渐成为朱家王朝身上一颗毒瘤,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造成的“阉祸”,让朱家子孙吃尽苦头。若朱元璋能听从李文忠提出的“”
相关文章
- 朱元璋成功的九个字 全是些肮脏事!朱元璋「7字禁忌」曝史学家:害怕让人知
-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 刘伯温功勋卓著,却对朱元璋说这8个字,结果送掉了性命
- 朱元璋有多喜欢朱标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被认为是最愚蠢的儿子,却写了一本书名垂青史
- 朱元璋定的二十字 朱元璋进城,对妇女们说了8个字,从此朱元璋找到胜利的钥匙
- 朱元璋定的二十字 朱元璋的临终遗诏,虽然只有13个字,却比屠戮功臣还令人绝望!
- 朱元璋成功的九个字 朱元璋称帝后最忌讳什么字?
- 朱元璋之后都有哪些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后最忌讳的字是什么?
- 朱元璋成功的九个字 最早看透朱元璋的智者,说了9个字让大明建立,功成之时激流勇退
- 朱元璋抄了沈万三多少钱 朱元璋在钱上刻了一个字, 就解决了这个世界级难题
- 朱棣的字是什么 朱元璋临终前,反复问了4个字,为何大臣都装作没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