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评级baa2是什么意思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究竟错在哪儿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究竟错在哪儿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究竟错在哪儿?
3月2日,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从稳定变成负面。
同日,穆迪将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下调理由为: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表明中央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的能力总体上可能弱于穆迪此前的评估。
对此,穆迪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外储下降和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
在穆迪看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7%以内,相应的外储也降至目前的3.2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穆迪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有数据支撑的。
实际上穆迪就是看一国政府的负债水平和还钱的能力。
具体就在政府债率、财政赤字、外汇储备等三大指标上体现。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国内市场并未对穆迪的负面评级有任何反映,A股当日还是大涨5%,而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不过,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报告,马上激起了中国官媒的愤怒。
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连发文章指责穆迪“乱弹琴”。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回应称,此次评级不准确,不客观,穆迪需要靠提示客观性来恢复其声誉。

穆迪遭中国官方诟病也并非第一次,早在2011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就炮轰以穆迪为代表的三大评级机构,对其评级的水平和效果不甚满意,特别是对其前瞻性不甚满意;评级机构运用的方法论与内部程序不够透明,行业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性,评级机构内部业务之间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影响其独立性;部分监管者和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等问题。
实际上,国内各方对穆迪的评级报告影响力看得有些过重,况且现在穆迪给中国的评级还是“Aa3”,只是长期展望被调为“负面”,所以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影响有限。
那么穆迪的评级报告为啥会激起中国官媒的群体愤怒呢?
首先,作为国际评级机构的穆迪不应该拿有色眼镜看人。
穆迪给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Aa3,这并不高,位置处于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四高评级。
即便过去中国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三大机构对中国也是“低看一眼”。
例如,中国2004年以前一直被标为BBB级(“适宜投资”的最低级别),中国的企业、机构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
迫于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压力,标普直到2008年才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提升到A+。
反观美国,迄今为止穆迪一直维持美国3A最高评级。
期间,同行标普曾在2011年下调过美国最高等级,目前依旧维持最高3A评级。
这种大债权国与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倒挂”现象,直接导致中国政府、特别是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
而负债累累的美国则因长期坐拥3A等级,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支付。
再者,穆迪此次引发国内官媒愤怒的另一原因,还在于不确定性的质疑中国政府改革的能力,这与中国政府极力向全球展示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在穆迪的示范下,其同伴标普和惠誉要做出“选边站队”的抉择,是同谋还是不与其同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或多或少会中国国际形象产生影响。
同时,标普和惠誉亦也会对中国的主权信用体系进行重新评估。
最后,穆迪占了便宜还买乖,这让国内官媒气不打一处来。
中国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而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赚钱的方式是通过参股国内的评级机构。
例如,穆迪旗下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就占有中诚信49%的股权,惠誉也占有联合资信49%的股权。
标普则与上海新世纪早已达到合作。
很多国人认为,穆迪在中国赚了不少钱,还要无故看衰中国经济,实在没良心。
而笔者认为,在中国G20上海会议召开、中国“两会”开幕、全球市场渐显衰势的情况下,穆迪放出这样一个负面预期,确实有些不太负任。
中国经济“无近忧,而有远虑”,因为在经过需求侧推进“稳增长”后,中短期内经济不会有太大问题。
我想就穆迪提到看衰中国经济的理由,作逐条分析。
其一,中国外储减少的问题。
中国外储从近4万亿美元,降到当前的3.2万亿美元,足足减少了7000亿美元。
其背后原因,正如官方所言是为了“藏汇于民”,居民和企业手中也开始拥有更多的外汇,同时中国人投资海外的热情也很高涨。
所以外储流失,不能只怪外资辙走,事实上外商投资中国热情并未削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美联储的加息,人民币贬值预期的上升,国内外游资正逐步辙离中国,会造成外储在逐步下降。
此外,由于央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近期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这使得人民币贬值预期在逐步上升。
为了稳定汇市,我国央行仅在去年一年内就抛售了数千亿美元的外储。
当然,即使现在中国外储也有3万多亿美元,应付各种经济和金融震荡也绰绰有余。
故穆迪将中国中短期内的主权评级为负面,显然有失水准。
其二,中国政府债务率和财政赤字也是“无近忧,却有远虑”。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政府债务只占GDP不到40%,而国际上的债务安全线是60%,整体主权债务没有问题。
事实上,我国中央政府的债务率并不高,所以今年财政部要扩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但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因2009年的投资大跃进总体偏高。
笔者并不担心中央政府的债务率上升,而担心部分地方政府本身债务高筑,再加上地方政府为投资平台隐性担保,如果再肆意扩大财政赤字,恐怕风险会很大。
但是,只要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银行将地方到期债务偿还延后,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维持稳定,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时难以爆发。
其三,我国政府管控金融风险的能力很强,去年发生股灾后,政府明确提出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而使中国避免了一次真正的系统性风险。
但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步放开,以及各种房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一线城市房价被继续推高。
从中短线来看,只要货币政策宽松和政府继续给房地产“加杠杆”,连房产中介都做起了场外配资的生意。
显然在政府的强有力的管控之下,国内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暂时应该无虞。
而笔者认为,国内楼市中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风险可能性不大。
但从长远来看,天量信贷资金涌入一线城市房地产业,助推了房价泡沫,中国楼市的系统性风险仍存在。
而穆迪调降当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显然过早看空了房地产金融风险,也低估了我国政府在中短期内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