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之洞和李鸿章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火烧 2023-01-05 00:58:53 1072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原标题: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四日,朝廷发布了一道重要上谕,慈禧太后公然向各国列强宣战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张之洞和李鸿章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原标题: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四日,朝廷发布了一道重要上谕,慈禧太后公然向各国列强宣战。第二天,直隶总督荣禄把宣战的消息电传给两广总督李鸿章,而此时掌管电报局的盛宣怀也获悉了,他立即电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建议扣押上谕,并指示各电报局接到有关上谕后,只能密呈督抚,不准声张。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一贯外交弱智的慈禧太后头脑发热,发布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外强硬的诏书:向万国(列强十一个国家)宣战。同时,清廷也将宣战诏书下发各地督抚,然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却按兵不动。为什么一贯强势,对内手腕高超的慈禧太后,却指挥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了呢?

慈禧的宣战决定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相反,荣禄等中央实权派满蒙贵戚对宣战也是心存疑虑和不满的;甚至就连慈禧本人对宣战也并不热衷,她只是被载漪假照会蒙蔽,以为列强目的是要让她归政光绪帝。

当时北京中央一切都是混乱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慈禧和大臣们也没有一个明确方向,加之当时义和团运动在北京、河北正轰轰烈烈的展开,北京与南方的联系也时断时续。

这一切都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抗命”提供了方便。

首先,李鸿章、张之洞对于宣战的反对,对于严惩义和团,消弭与列强矛盾等主张是绝大多数清朝中高层官员的共同主张,其中包括荣禄这些满人亲贵以及所有驻外使节;慈禧和载漪等少数顽固派才是真正的少数。

这就为李鸿章等人抗命提供了官员阶层的舆论基础,绝大多数官员并不认为李鸿章这些地方督抚是抗命,是跋扈,相反,他们认为李鸿章等人拒绝乱命做得对。这就避免了李鸿章等人在舆论上的指责。

其次,当时北京与各地联系由于义和团毁坏电线,电杆,变得时断时续,甚至清朝很多驻外使节根本联系不到北京,不少大使们无奈直接联系李鸿章,寻求政策指导;这也意味着地方督抚可以事后找好推脱的借口。

比如两江接到北京宣战诏书了,刘坤一完全可以说自己收到了,正在准备军队,但是这支军队由谁指挥呢?我觉得朝廷应该派某人来,事关重大,而且电报不通,我只能派人快马向北京汇报,等北京指示下来我立刻照办,这一来一回一个多月时间就过去了,所谓宣战也就不存在了。

然后是现实的列强压力。

东南互保最初只有长江两督和李鸿章的两广,因为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都直面列强的压力,列强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威胁一点儿也不比八国联军差,别忘了,战事一起,按照大清律,督抚必须坚守驻地,和驻地共存亡;而当时列强军事压力已经大到什么层度?日军都已经在厦门登陆了。

无论是出于保全中国元气和保全自己小命考虑,南方各督,甚至包括满人督抚都同意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对于"东南互保"的性质,传统观点认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而现代则有其它观点认为;现在观点则认为,在当时之条件下,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 。

在大清帝国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并且明确表示坚决不予执行,这是帝国历史上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这个意外至少可以说明:在洋人们以军舰大炮开路,同时裹挟着工业制品、科技成果、贸易观念以及社会文明等等附属物强行进入中华帝国的同时,也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了近代欧洲的政治风格。这种风格随着商品贸易和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而悄悄地改变着帝国某些官员的思维方式,从而风蚀岩石般缓慢但却是无法逆转地影响了这个帝国的政治格局和统治模式。 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