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秋柳其一赏析 高启《游灵巖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3-01-05 00:57:13 1045
高启《游灵巖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灵巖记原文: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巖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

高启《游灵巖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灵巖记原文: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巖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钜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巖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游灵巖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巖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巖与众不同。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阁名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巖,而灵巖最美的地方,则是此处了。  我是吴县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灵巖似乎都将幽境胜景隐藏了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来,也许灵巖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巖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起来,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不同与寻常,尚且能待人来看,更何况人不同与常人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记。我说:「天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两相成映(意为有这样的山而遇到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所谓这样,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现在灵巖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负其名。难道是偶然吗?是因为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吧。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注释(1)灵巖: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2)吴城:吴县县城。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4)若:像是。列:排列在一起。(5)咸:都。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6)节:节省。行者:路人。(7)窈(yǎo)然:深远曲折。(8)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9)泓然:形容水量大。(10)浣(huan)花池:相传为西施濯花之处。(11)容:供,让。栖迟:宿息。(12)周眺览:向四周远看。(13)轩(xuān):有廊的房屋。直:当,对着。洞庭:山名,在今苏州西南太湖中。(14)具区:太湖的古称。(15)用:因此。号:称为。(16)「专此」二句:意谓吴郡最美的是灵巖山;灵巖山最美的是奇观阁。专:独一。(17)亟(qi):屡次。甚亟:次数甚多。(18)每:每每,常常。匿幽閟(bi)胜: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19)莫可搜剔:意谓找不到幽胜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错。(20)「如鄙」句:谓好像灵巖山存心鄙视我这样的浅薄的人。(21)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1363—1367)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吴亡,被俘处死。有《右丞集》。客:门客,幕僚。(22)「升于高」四句:承上二句,意谓由于饶介这位长官来游,灵巖山就大显慇勤,登高山,就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悠然」,自在的样子。「奥」,深,指山的深处。(23)氛岚:山间雾气。蹇舒:舒展。(24)杉:杉树,乔木。桧(gui):也叫圆柏、桧柏,常绿乔木。(25)幽显钜细:不明显的,明显的,大的,小的。(26)厥状:它们的姿态。(27)披:打开。豁:敞亮。呈:显出。露:显露。(28)隐循:隐蔽躲闪。(29)「然后」句:意谓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过去一向并不了解。(30)公:指饶介。顾瞻:观看。顾,回头看;瞻,向上或向前看。(31)属(zhǔ):通「嘱」,嘱咐。(32)诡奇:奇异。(33)「有其地」三句:大意是说,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是相应的。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其:这个,这样的。夫:这个。(34)须:待。值:遇。(35)目领:眼睛看到、接受。心解:心里理解。(36)景会:景物被领会到。理得:理趣被体会到。(37)「顾非」句:看起来不是一种幸运吗。欤:疑问助词。(38)为客:意思是算作饶介的一个门客;这是谦词。少:年龄小。(39)私识(zhi)其幸:私下里记着这种幸运。「识」,记。(40)淮海秦约:字文仲,太仓(今属江苏)人,郡望淮海。明初应召拜礼部侍郎,因母老辞归。后来再赴京城做官,因年老难以任职,为溧阳教谕。诸暨姜渐: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末年客居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行省从事,不久以病辞职。明初为太常博士。河南陆仁:字良贵,号樵雪生,又号乾乾居士,河南人,客居昆山,是在野的大名士。会稽张宪: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张士诚为吴王时,任为枢密院都事,吴亡,隐名遁世。天台詹参:其人未详;「天台」,今属浙江。豫章陈增:其人未详;「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金起,其人未详。金华王顺:其人未详;「金华」,今属浙江。嘉定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陵(今属四川),生长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丞相府记室;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与高启、张羽、徐贲齐名,称明初吴中四杰。吴陵刘胜:其人未详。

游灵巖记赏析

  高启的《游灵巖记》,作于1364年——1366年(元代至正二十四至二十六年)张士诚据苏州自称吴王期间,记叙了作者奉陪张士诚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游苏州灵巖山及赋诗之事。

  《游灵巖记》文辞清丽,字句整饰,意在言外。明为游记,却不著意于正面记叙此次游山的历程;明是应命之作,却饱含讥讽挖苦之意。文中巧妙地表现了作者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文如其人,结构精巧。

  文中明褒实贬,诡谲嘲弄。《游灵巖记》以灵巖之「异」,一贯到底,借记述灵巖之游,运用明褒实贬的手法,诡谲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趋炎附势的新贵。作者先说灵巖山特异于苏州诸山。吴城东面是广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叠嶂。「峰联岭属」之中,灵巖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巖山之「异」,也为下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者着重描述灵巖山以吴王夫差及西施诸古迹著名,以山上台、轩、阁可以四周远眺「虚明动荡」称胜,而对灵巖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与称道。然后笔调一转,忽然说:「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他自己是当地人,虽然常游灵巖山,但未发现灵巖有幽境胜景,用文中的话来说,仿佛灵巖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浅陋,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等待外来贵宾莅临欣赏。从而引出饶介及其随行的游山,见出饶介对灵巖山景物「幽显钜细」,莫不称道,而作者自认「浅陋」,从前不识灵巖山。最后借饶介「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发挥议论: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名山须待名士赏识,名士须遇名山共游。「今灵巖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并且特意点明「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他只是「有幸」参与此游,其实并不在「名士」诸公之列。

秋柳其一赏析 高启《游灵巖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灵巖山是苏州的名山。作者是苏州人,又是饱学卓见、品位高雅之士,热爱家乡的山,热爱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名胜,又屡次游览灵巖山,并不是「不识」灵巖,也不是「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对灵巖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独到地把握和道出灵巖山之「异」,才能如此精准地领略并感叹:「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作者以「浅陋」的姿态自居,在《游灵巖记》的写景、记事以及议论之中蕴含了深意:以明褒实贬的笔法,寄寓比喻,嘲弄新贵大员饶介的附庸风雅,其实并不识灵巖,挖苦同游的十位幕僚「名士」的簇拥,其实是趋炎附势。高启犹如灵巖山,「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全文因此别有一番机趣。

诗词作品:游灵巖记诗词作者:【明代高启诗词归类:【辞赋精选】、【纪游】、【讽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