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沙陀人 沙陀族简介
沙陀族简介
我国古代部族名。西突厥别部,即沙陀突厥。唐贞观间居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之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之东。其境内有大碛(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以为名。五代李克用﹑后晋创建者石敬瑭﹑后汉创建者刘知远均为沙陀人。2、借指北方胡人﹑胡兵。
沙陀漫画
唐代突厥族别部。又作沙陀突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653或654年(唐永徽四年或五年)﹐唐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于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及9世纪上半期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以后唐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皆得沙陀之助。唐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然为吐谷浑所袭﹐退保神武川。876年其子李克用袭据云州(今山西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军入援。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经过长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见后唐庄宗李存勖)。
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见后晋高祖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见后汉高祖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1、处月。处月为西突厥别部,贞观末年统属于阿史那贺鲁。从史料显示的情况看,它至少包括两个部落:、朱邪部:《新书·沙陀传》:“贺鲁来降,诏拜瑶池都督,徙其部庭州之莫贺城,处月朱邪阙俟斤阿厥亦请内属。”预支部:《旧书》卷四《高宗纪》:显庆元年八月,“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与贺鲁所部歌逻禄获剌颉发及处月预支俟斤等战于榆幕谷,大破之”。“俟斤”为部落首领称号,可见“朱邪阙俟斤”和“预支俟斤”分别代表处月部落联盟的两个部落。此外,一些研究者将射脾部也列入处月部落之中。处月部后来分成两支,“东留故地者称沙陀,西徙碎叶水西者,西方载籍称为Cigil, 为构成哈剌汗朝的主要部落”。2、朱邪。照欧阳修的说法,朱邪起初是沙陀的号,后来演变为姓。元耶律铸《涿邪山诗》注云:涿邪山者,其山在涿邪中也。涿邪后声转为朱邪,又声转为处月。……处月部居金娑山之阳,皆沙漠碛卤地也,……即今华夏犹呼沙漠为沙陀,突厥诸部遗俗至今亦呼其碛卤为朱邪,又声转为处月,今又语讹声转而为川阙。即朱邪=处月,都来自“涿邪”一词,本为沙漠、沙陀之意。今人亦有类似观点,认为“唐代文献将沙陀原来的名称处月,译写成‘朱邪’,作为沙陀统治者氏族的姓氏”。
但是,岑仲勉先生认为,耶律铸所谓“涿邪、朱邪为声转,说诚最当”,但朱邪转处月,却不可信,“处月、朱邪往往连称,不能以朱邪概处月”。按如上所述,朱邪只是处月部落联盟中的一部,故岑说甚是。3、沙陀。从现有资料看,“沙陀”一词最早出现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郭孝恪简介,即《新书·沙陀传》所谓“永徽初,贺鲁反(按贺鲁反在永徽二年),……于是射脾俟斤沙陀那速不肯从,高宗以贺鲁所领授之。”而据《新传》上文,“沙陀”一名系由“大碛”而来,本为处月居地,后来成为处月之号。沙陀(633-923) 895年沙陀定国号为晋,923年建立后唐. 乙毗咄陆可汗 (9) 633—642朱邪阙俟斤 (6) 642—648 朱邪孤注 (4) 648—652 沙陀那速 (30) 652—682 沙陀金山(20) 682—702 辅国 (8) 702—714 骨咄支 (46) 714—760 朱邪尽忠 (48)760—808 懿祖(朱邪执宜) (27) 808—835 献祖(~赤心)(李国昌) (52) 835—887武帝(李克用) (17) 887—908 【天复】(3) 904(闰四)—907(唐朝年号) 庄宗(~存勖) 天祐(15)戊辰 908—923 【天祐】(17) 907—923(唐朝年号)
沙陀-----活动地域
关于沙陀人早期的活动地域,《新书·沙陀传》云: 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旧史·唐武皇纪上》、《新史·唐庄宗纪上》亦有类似记载。蒲类,或指县、或指海。蒲类县在今新疆奇台东南部;蒲类海即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的巴里坤湖,二者相距约有1000里。金娑山,丁谦谓“在巴里坤城东三百里,西图作尼赤金山”。巴里坤城东300里, 即唐折罗漫山(亦作时罗漫山),此山“在伊州(今新疆哈密)以北120里,其地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周围并无“大碛”。岑仲勉认为丁谦之说“无非因蒲类海而旁想及之,并无他据”。沙畹将金娑山及《新书·西突厥传》中的金娑岭均以博克达(Bogdo)释之,岑仲勉亦认为其不确。岑仲勉先生曾考订处月部所居地,认为在天山以北的空格斯(即今伊犁河)流域一带,说此地产金,“唐于此置金满州,度必以产金而命名,非取义于后汉之金满城者”。并说处月“与沙陀是二非一”。处月部的住地是在今“轮台县以东,金满县以西,即正如《皇舆西域图志》所推测的那样,是在博格达山的北麓地带,尤其是在靠近乌鲁木齐的地方”。松田氏提出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本世纪前半期发现的《西州图经残卷》中的一段记载:白水涧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
足水草,通马车。”西州交河县,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5公里处,乌鲁木齐正好在它的西北方向。但是,《西州图经残卷》没有讲清交河县距离“处月已西诸蕃”有多远。《中国丝绸之路辞典》对金满州都督府的解释是:“……因唐朝的庭州为汉朝的金满,故金满州都督府应即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周围。”它恰恰符合松田氏所说的“博格达山的北麓地带,尤其是在靠近乌鲁木齐的地方”的地理方位。如上所述,沙陀为处月部的一支,金满州都督府与沙陀的住地应在一处,因此松田寿男所指出的处月部住地和《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所说的金满州都督府的位置,当即沙陀人最初的居住地。即便如此,沙陀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也经历了几次迁徙。633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处月隶属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642年(贞观十六年)乙毗咄陆可汗攻唐伊州(今新疆哈密市),又遣处月、处密(亦作“蜜”)二部围天山军(治所在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击退西突厥军,并攻克处月俟斤(官号)所居住的城。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降唐,处月朱邪阙俟斤阿厥也内属于唐。651年(唐永徽二年)贺鲁反,沙陀的朱邪孤注响应之。
但是射脾俟斤沙陀那速反对他们,唐高宗即以贺鲁原来的官职授予沙陀那速。652年(唐永徽三年)春正月,弓月道行军总管梁建方、契苾何力等生擒朱邪孤注。翌年,唐朝撤销瑶池都督府,在原先处月分布的地区设置金满、沙陀二州。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至伊丽水(今新疆及其迤西伊犁河),当时已西走的处月部向他归降。阿史那贺鲁叛乱平定以后,处月部属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管辖。662年(唐龙朔二年),处月首领沙陀金山跟随左武卫将军薛仁贵败铁勒于天山。沙陀金山因功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之职。702年(唐长安二年),沙陀金山升任金满州都督,封张掖郡公。他死后,其子辅国嗣。712年(唐先天元年)处月部因避吐蕃,迁居北庭(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辅国率其部属至长安朝见唐玄宗李隆基。714年(唐开元二年),辅国复任金满州都督。唐玄宗封其母鼠尼施氏(西突厥五咄陆氏族之一)为鄯国夫人。后来辅国进封永寿郡王,死后,子骨咄支嗣。742年(唐天宝元年),唐朝任命骨咄支兼任回纥副都护。安史之乱起,骨咄支参加平叛有功,唐肃宗李亨授予他特进、骁卫上将军。他死后,子尽忠嗣。尽忠升任金吾卫大将军,封酒泉县公。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等地,沙陀与唐朝的联系受阻而中断。

唐贞元(785—804)中,沙陀部七千帐归吐蕃。吐蕃迁沙陀部至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县)。后来回鹘取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吐蕃首领怀疑尽忠暗中与回鹘勾结,准备迁沙陀至黄河以北地区。沙陀部人为此非常害怕。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商量,执宜说:“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自归,不愈于绝种乎?。”(唐元和三年),沙陀部3万人东迁。吐蕃军追击,沙陀部且战且走,沿洮水(今甘肃省黄河支流洮河)至石门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县西北),战斗数百次,部众大半战死,尽忠阵亡。最后,负伤的朱邪执宜率领余众近万人,带着3000匹马,逃到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唐朝安排沙陀部在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居住,并为之设置阴山府,任命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沙陀部的老弱陆续至盐州会合。尽忠弟葛勒阿波也率残部700人投奔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唐朝任命葛勒阿波为阴山府都督。这是沙陀内迁之始。沙陀,又名处月、朱邪,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名人李国昌之子李克用,时年15,随父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军中目为飞虎子”,因其一目微眇,故号为独眼龙(这个词是褒义吗)。
李国昌父子成为一方节度之后,好的没学,晚唐藩镇的骄横的脾气倒是全部吸收。咸通12年12月,李克用杀云州防御使段文楚,李国昌父子据州以叛,为患代北诸军。僖宗广明元年7月,北面招讨使李琢会同卢龙军节度使李可举、云州防御使赫连铎共击沙陀,克用与可举相拒于雄武军。其叔父友金以蔚、朔州降于琢,克用闻之,遽还。可举追至药儿岭,大败之,琢军夹击,又败之于蔚州。沙陀大溃,克用父子只好依附阴山下的鞑靼族。赫连铎暗中贿赂鞑靼首领,欲置其于死地,虽然不曾下手,不过这寄人篱下的滋味李克用终身难忘。而这时的黄巢起义给了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中和2年,唐朝授李克用雁门节度使加东北面行营都统衔,讨贼赎罪。李克用率沙陀骑兵一万七千号“鸦儿军”(黑衣)入关中镇压起义。中和3年2月,于梁田陂大败义军,4月攻入长安,义军力战不胜而走(骑兵万岁)。当时,李克用“破黄巢,复长安,攻第一,兵势最强,诸镇皆畏之”,后右迁为河东节度使(龙兴之地)。时年李克用28岁,为诸将中最为年少者(青春无敌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则有如下描述:……(李克用)此人生得左眼大,右眼小,黄睛绿珠,人皆称为独眼龙,自号碧眼鹕,……公元907年,朱温废唐昭宣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建元开平。
朱温老兄沉不住气,将自己"踞于炉火之上"(不过本朝太祖倒是说朱温老弟比曹操相比,狡猾过之)。李克用则相当明智继续打着效忠唐的旗号(他好歹也是唐的宗室亲王),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这一招不知刘备申请专利没有),梁大将昭义节度使丁会宣称效忠唐室,举军归降河东,李克用复得潞州。后梁开平元年五月十六日,朱温传登基后传下第一道用兵诏令即命康怀贞为潞州行营都通,率八万大军攻潞州。由于晋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的顽强抵抗,直至八月梁军仍是无所建树。朱温盛怒之下,命李思安代康怀贞为行营都统。李思安于潞州城外修筑内外两重壕沟,城垒,内层壕垒用于围困潞州城,外层防御晋之援军,号“夹寨”。李克用于次年正月头部疽发而死,死前传位于其子李存勖,以三矢赐其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李存勖小字“亚子”,五岁时从李克用狩猎于三垂岗,岗上有玄宗祠堂一座,克用便置酒祭祀。随行伶人奏《百年歌》(西晋诗人陆机的组诗,共十首,每十岁为一首,唱人一生从幼到老的景况与悲欢),唱至衰老之际,声甚悲,座上皆凄怆。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
李存勗自幼随父征战,十一岁时从克用破静难军节度使王行瑜,遣李存勗献捷于避难于南山的唐昭宗。昭宗见其相貌不凡,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赐以鸂鶒卮、翡翠盘,又对李克用说道“此儿可亚其父”,故字“亚子”。史载李存勖习《春秋》,通大义,洞晓音律,教习军士唱其所写之曲,战时,人忘其死。不过这位公子也好斗鸡,有名的“斗鸡小儿”。李存勖刚一即位,就挫败其叔李克宁的反叛,除去内患。他亲率大军,疾驰六日,进抵三垂冈。他感叹道:“此先王置酒处也!”随即将全军隐蔽集结,梁军毫无察觉。次日晨,天下大雾,李存勗借大雾的掩护,挥师前进,直捣梁军“夹寨”。此时梁军尚在梦中,仓促不及应战郭孝恪简介,被晋军斩首万余级,余众向南奔逃,投戈弃甲,填塞道路。符道昭等将官300人被俘,只有康怀英等百余骑出天井关(一名太行关)逃归。当身穿孝服的李存勖出现在被围困一年之久的潞州城下时,望穿秋水的守城将士泪如雨下。朱温在开封闻讯,惊叹道:“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李嗣源沙陀人,小名忽邈佶,不识文字。13岁时为李国昌帐下亲兵,因善骑射被选为李克用帐下小校,以骁勇为李克用所赏识,被李克用抚为义子,赐名李嗣源。17岁时,随李克用援宣武。
上源驿之变,拼死救出李克用。后升为副将,从大将李存信征讨,所向无敌,甚得军心。后为横冲都指挥使,李克用以所属五百骑赐予其帐下,号“横冲都”,两河间号李嗣源为李横冲,其名言:“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李嗣源于青山口一役大败名将葛丛周所部大军,扼守住晋入山东之重要通道--青山口,“名闻天下”。在唐与梁的生死决战中,李嗣源建策直捣汴梁,并率军为前锋,先入开封。唐庄宗李存勖嘉其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进位为中书令,太尉,兼领蕃汉总管,为禁军统帅。邺都兵变虽不是有预谋的兵变立帝,但其结果却使骄兵益盛为祸益烈,为后唐灭亡埋下了祸根。在李嗣源在位的八年间,比较注意与民休息,史称“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然所用之人均非大才,《旧五代史》评其“君亲可辅,臣子非才”是颇为中肯的。由于其不立储君,其死后两年后唐即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