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注音版 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原文: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写作背景
这阕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1289年,福建参知政事魏天祐,为了向朝廷取媚,强迫词作者北上,在寒食节,作者过郓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鉴赏
中心立意:这阕词作者先抒发思乡之情,继而抒发自己报国之情,全词慷慨悲歌催人泪下。这首词精彩之处,在于注重心理刻画,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词的上片,由寒食节起笔,表达对祖茔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讲的是十五年来,到寒食节「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扫祖茔尽孝。这是作者的回忆。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换姓入建宁唐石山中,后又隐居闽中,一直未回故乡江西弋阳。到现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说寒食节,实际上也暗含了对国破家亡的回忆。用「皆在天涯」写沦落飘泊,无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泪经历。「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承起句写十五年飘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两层意思:前二句是说在「雨濡露润」的天气里,思念著「宰柏」。「宰柏」,坟墓上的柏树,也称「宰树」、「宰木」。寒食节是祭扫祖茔的日子,经常是细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润」,这种情况最容易引起在异乡飘泊的人的「宰柏」之思。后两句说在「风柔日媚」的天气里,却又「羞见飞花」。「飞花」指的是热闹的景象,而无家可归之人,则不忍着,也「羞见」,——国破家亡,自己无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岂不羞对「飞花」!这两层意思总起来是说作者无时无刻都在思国念家,痛苦不堪。一个「叹」字领起四句,「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三句,仍从寒食祭扫着笔。「麦饭」、「纸钱」、「只鸡」、「斗酒」,皆是祭品,祭扫完毕,便被那些乌鸦喜鹊所取走,这里,作者则说自己不能用「麦饭」等物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几」,屡次,与「十五年」互相照应。这三句写得仍然很悲痛。对祖茔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故国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叹。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为上述情况寻找原因。「我」是指「天」;「他」则是指蒙元贵族。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放达,实际上是悲愤而且故意用作反语「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这里用反语的原因,倒不一定在于当时作者身在蒙元贵族统治之下,枋得是个性格刚烈无所畏惧的人。反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用于嘲弄讽刺。
上片虽沉痛悲愤,但其基调却显得低沉。下片则变为至大至刚,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精神。「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这里指丹炉,道家在丹炉内炼丹,丹成可以飞升:「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宫阙。这两句是说自己对于自己的去处早在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为家了。枋得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准备,所以才有如此言语。「想前人鹤驭,常游绛,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就此意作进一步发挥。四句用一「想」字领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骑鹤上天,游于绛阙,其乐无穷;而世俗之身,当如「蝉蜕蛇解,游于太清」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黄沙」)。他不想苟且偷生,屈节苟活,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题,再表白自己的志向与气节。「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词句」男子正当如是「,是肯定语气,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并以叶韵,赞羨庸玨他们的爱国正义行动,表示自己作为好男儿正当倣傚他们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则就此次被迫北上强令降元做官而言。」昼锦「,用指富贵还乡。」过家上冢「,即还旧居,祭祖坟,指的是夸耀邻里的事。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语抹煞之。」待「表示将来可以实现之意,即今已断言并无可能,因此不仅多此一举,言辞杀辣,不留余地。」上冢「一语,也是就寒食祭扫事生出,与」守坟「、」修墓「,同回应上片所说情事,紧扣题意。
诗词作品: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诗词作者:【宋代】谢枋得诗词归类:【寒食节】、【思乡】、【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