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英语作文 一篇介绍中国戏剧的英语作文80词带翻译
一篇介绍中国戏剧的英语作文80词带翻译
一篇介绍中国戏剧的英语作文80词带翻译
I am a film fan because I have seen a lot of movies.Also I love many films.Several days ago, I saw an American movie and I love her immediately.Her name is IF ONLY. It is a love story about a pretty girl and a handsome boy. Samantha is in love with her boyfriend, unfortunately he doesn't pay any attention to her. She is living in London attending school there to be with him. She is a music student and aspiring singer. Ian is wrapped up in his job and is taking her "for Granted". A ist of fate ours and makes him realize what he has. The story is perfect,I was touched deeply.I think I am the man in the film and I will do what the girl asked. The scence is beautiful in the uptown.I love the country,also I love the o wonderful song in the film. I remend this film to anyone who is a film fan, or to anyone who is a romantic at heart. This one will get your spirit. Director did a perfect job and writer is a genius.I look forward to any projects they take on in the future.
介绍中国戏剧作文
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结晶,是我国的国粹,是世界文化历史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璀璨的明珠。外国人也说京剧是“东方歌剧”,昆剧是“戏剧之母”。
北方有京剧、评剧、二人转、黄梅戏;新疆有自己的曲子戏;江苏省有越剧、昆曲;我们广东省也有潮剧、粤剧。每一种戏种对代表着每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戏种真是五花八门啊!我国戏曲有三百多种,传统戏剧就是数以万计了。
虽然它们都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但是它们现在仍然流传至今,流传在民间,它们都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情。具有“东方歌剧”之称的京剧和“戏曲之母”昆剧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杰出代表。
中国戏剧,去还是留
如今,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看戏剧的人渐渐减少了,科技也渐渐取代了传统。人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文化了,如“电影”、“电视”等等。人们可以坐在电脑前,手握滑鼠,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但是却很少人再去关注我们的传统戏剧了,除了老一辈的人仍然热衷于它。
难道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伟大的国粹就要失传了吗?不!我们应该采取采取一些措施了,不能让我们的戏剧消失。我们不仅要跟随时代的脚步,还有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多听听戏剧,找回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风情,组织大家一起想老人们学唱戏剧。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既独特又有趣。让我们共同回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沧桑,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情。我相信,我们的民族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让东方之珠更加耀眼、更加璀璨!
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戏剧危机的对策
1.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启用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2.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3.加强自身改革,戏剧节目要紧跟时代潮流。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无论是“孟京辉现象”,还是“苏滑”的滑稽剧,都在努力找准定位,深入浅出,将哲理与思考蕴于平实的幽默中。当然,无论是主旋律作品还是面向市民社会的作品,都离不开优秀的剧作家和出色的演员,好的剧作家和好的演员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援。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
求一篇关于 浅谈濑生川戏剧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还有一篇在附件

1998年年底,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带着自己的大陆处女秀《红色的天空》登上北京舞台。这是一位曾被《茶馆》深深震撼过的彼岸戏剧博士向戏剧前辈致敬的作品。随后,《暗恋桃花源》、《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宝岛一村》等作品渐渐让台湾戏剧成了北京舞台的一道风景。但赖声川依然郁闷。他说:很多人早已忘记了戏剧可以改变人心和社会。
“闯入”大陆:“没有观众走”
15年过去了,回想起1998年的那场演出,当时已经拥有美国和台北两块阵地的赖声川,虽然经历波折无数,但他至今仍旧认为是水到渠成之举。“目的很简单,既然做的是华语戏剧,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那出《红色的天空》演出地点是今天已经不对外公演的北京儿艺剧场,演出结束后,观众沉默了良久。这样一出讲老年、讲死亡的戏,观众从头至尾都有笑声。赖声川理解为,“北京观众从没看过这样的手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很安静,但没有人离去。”散场后,央视记者对赖声川做了简短的采访,但却不知该如何向这个第一次将作品带到大陆的台湾导演表达祝贺,于是犹犹豫豫地说了句:“恭喜你赖先生,没有观众走。”“用一种观众并不习惯的文法来讲一个故事,观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都是未知,但因为有林连昆这样的大艺术家参与演出,我觉得很幸福。”
选择“北剧场”:“最天真的想象”
在赖声川的眼中,13年前的北京话剧市场,与今天的状况就如同一个世纪的两极。“那时话剧没人看,制作也不太多,正面临体制的改变,逐渐摆脱‘几毛钱’看戏的乌托邦时代,而那时台湾的话剧则全部出自体制外的团体,什么都靠自己,虽然不可能卖几毛钱,但我在北京做戏的初衷仍旧是做平价但精彩的演出。”初碰北京市场,赖声川选择了小剧场,那个命运多舛、承载着理想与苦涩、今天已成为中戏排练场的“北剧场”,至今还是他心中的痛。这是赖声川的第一个剧场,也是他在台湾至今都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北剧场’包含我最天真的想象,但我是拿台湾的经营方式来运作的,事实证明完全不可以。”虽然稳坐台湾舞台剧导演的头把交椅,但赖声川说,“台湾不会独厚任何人,不仅我没有剧场,林怀民也没有。”
寻找定位:“把小感觉找出来”
在台北艺大教书多年,赖声川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是台湾剧场界叱吒风云的人物,但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状态异常惨烈,“台湾只有大剧场,没有小剧场,小剧场的成功没办法跨至大剧场,而在大剧场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台湾文化生态看似蓬勃,实则脆弱,多年来台湾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台湾的年轻人虽然很幸福,但无论电影还是戏剧的创作者,他们似乎都不太了解怎么往大的地方走,因而台湾出了很多像《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往小处走但很生动的作品。同大陆的作品通常需要大声说一句什么话不同的是,台湾的艺术创作常常是把周遭的小感觉找出来而已。”赖声川最有名的学术著作取名《创意学》,但常常有人问他,“创意可以学吗?”赖声川解释说:“我教了20多年的编剧,始终想不通一件事,好的学生我有把握让他更好,但是总也学不会的学生我就是没有办法教会他。不过有一次我旅行到印度,看到佛法里的一个观点很受启发,缺乏善巧方法的智慧以及缺乏智慧的善巧方法同样被称为束缚,二者缺一不可。我一下子明白了在学校环境里其实我们是在学方法,而在社会环境里我们才是学智慧。”
践行理念:“坚持热情和慈悲,不能在观众身上倒垃圾”
近些年赖声川的触角从舞台延伸至仪式性的广场演出,这对他而言不是捞取某种资本,而是用创意理念践行社会服务。“台北听障奥运开闭幕式和北京奥运的使命不同,听奥是美学和心灵上的宣誓。台湾很多的听障人士是不会去领能够获得更多便利的残障证书的,他们常常说‘你们是腰不好,我只是耳朵不好而已’。我们要做的正是传递出这种精神,以及展现台湾内在与外在的美。北京奥运是伟大的,是赞叹多于感动,而‘听奥’则应是细腻感人的。”对这位别人眼中的“创意大师”而言,“创意的最佳方程式是热情和慈悲,我一直坚持要尊重生命,不能在观众身上倒垃圾。只有用热情和慈悲过活,灵感才会自然上升。因此在创作时需要艺术家重新看世界,抽掉一些标签还原人、事、物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这也正是所谓的编剧的祕密就是真相。”曾经有一次,赖声川带着崇拜者的心态,问了金庸一个“很傻”的问题,“您的武侠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当时金庸很耐心地解答了这个“粉丝”的疑问,“花很多时间去建立角色,然后把角色放在一起,他们自己知道该怎么跑。”赖声川说,“这样的回答听起来很玄乎,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很赞同一个说法,一个人需要10年或者1万小时才能炼成真正的功夫。”
见证转型:“很多人早已忘记了 戏剧可以改变人心和社会”
《红色的天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如影随行》、《宝岛一村》、《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十几年来,北京的戏剧生态与赖氏戏剧互相滋养,赖声川也亲眼见证了大陆戏剧最为迅猛的转型。“剧场一下子变成了自由市场,剧场的经营者也变成了专业的生意人,但是从事剧场创意的人似乎并没有赶上这班车,于是主流变得面目模糊,市场上出现了很滥的作品。很多年,创作者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被很多人当作赚钱的工具,商人们在像卖电子产品一样卖我们的艺术,但是很抱歉,我们不是货品。至今,我们的票款提成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国家,这也逼得所有人都在找明星、提票价,我自己心中预设的平均票价200元的目标在这样的市场秩序中很难实现。而在这样的市场里,很多人对自己的期许就是商品,早已忘记了戏剧可以改变人心和社会。”
敬仰“传奇”:
“百老汇是谨慎加谨慎地在做事,是一个传奇”
曾经排斥且有些藐视百老汇的赖声川,近来常常跑纽约,原因是他为百老汇打造的一部歌舞剧《李小龙》正在酝酿之中,预计2014年将会正式推出。“我曾经藐视百老汇,是因为它一直标榜要做给全世界看的作品,这怎么可能?但是这些年百老汇也在变,他们一直在寻求突破,而这个突破点就是寻找有创意的人。”自从和百老汇的制作人接触后,赖声川发现他们不是那种满身铜臭味、一心想赚钱的人,而是谨慎加谨慎地在做事。“百老汇是一个残酷的游戏,随时都有50部戏排著队想上百老汇,最终只有5部能上,这5部中也只有一部会成功,而且一个戏每周的票房达不到60万美元就要被撤下来。几十个剧场每个剧场每周演出8场,全年无休,能够延续100年,总有它的道理,于是我开始敬仰它。”
创造历史:
中国人的作品将首次登上百老汇
《李小龙》的合作可谓一波三折,面对前三次来自百老汇的邀约,赖声川都拒绝了。“我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我不认同百老汇,其二李小龙的一生不具备编剧写下去的前提,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努力了很久终于出来了,又死去了。”但是开始研究李小龙后,赖声川发现他竟然与自己的生命不乏交叉点,在西雅图共同的生活经历,李小龙打工的餐馆正是赖声川父亲的好友开的,两个人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矛盾体……在寻找自己与李小龙异同的过程中,赖声川感受着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写到一半我突然发觉自己跟他很熟,简直就像认识一样。”去年7月,百老汇约来9位顶级演员花3天时间朗读了赖声川的剧本,为修改提供依据,11月,制作人又将剧本用图表的形式绘于一面墙上,用2天的时间审视流畅度。眼下,谭盾的音乐正在创作中,今年3月将正式进入排练,明年,百老汇将第一次有一部中国人的创作在这里上演。
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戏曲以角儿为中心,外国戏剧以导演为中心
英语作文 介绍女的朋友80词 带翻译
答:1 My friend My best friend and I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quite well. But we are so different. He is funnier, more outgoing than I am and i'm more serious. He is more athletic and likes to play all kinds of sports but I am smarter on study. My friend is wilder than me and I am calmer. He is tall, thin, strong,with short hair, And sometimes he is very careless and lazy. On the other hands, I am short, fat, weak, with shorthair. He is very helpful because I am very lazy and don't want to do any sports. And I will help him with his study. I think our friendship will last forever.
一篇介绍南江县的英语作文120词自带翻译
My holiday-我的假期(1)
Summer holiday has already e. How happy I am!
The favorite thing I want to do is traveling. I joined an outdoor and went to the seaside in Zhejiang province with other members. On July 20, we started our journey at 21:00 in the evening. I was so sleepy that I fell asleep in the bus.
Suddenly someone was pushing me. I opened my eyes and a beautiful sea was right there. What a beautiful place! We swam in the sea and played beach volleyball. The wind, the sunshine, the blue sky and the happy boys and girls formed a wonderful picture! At noon, we cooked seafood like crabs, shrimps, seashells and so on. They are all so delicious.
My mouth is now watering again. I will never fet such interesting expirence.
中国戏剧的魅力是什么?
中国戏剧的魅力
1898年9月,一个来自东瀛岛国的青年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此迷醉于京剧,并倾注毕生精力看剧、听剧、评剧乃至写剧。33年之后暑热的8月,这个已过花甲的老人,在北京西城半壁街一个杂乱肮脏的小屋里停止了呼吸。“北京居留日本人会”按惯例给他送来了粗糙的白木棺材,而几乎同时,北京梨园界的知名人士尚小云、梅兰芳、马连良等人也为他送来了豪华的中国式棺材。两口棺木对比鲜明地并置在他的遗体前,仿佛等待着承载他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度过的30余年岁月。对他而言,更为精彩的人生显然是与京剧结缘的后半。这位客死中国的日本老人就是辻听花(1868-1931),无论在京剧发展的程序中,还是在京剧研究的历史上,他所做的种种努力都不应被忽视
我最初听到辻听花的名字,是几年前与一位研究日本文学的朋友闲聊的时候。出于对京剧的爱好,便对辻听花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四处蒐集与他相关的资料,不料却发现涉及他的文字意外地少之又少。对辻听花专门加以介绍或从学理层面进行研究的文章,仅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么书仪的《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阜阳师范学院吴修申的《辻武雄:近代日本研究京剧的第一人》以及旅日学者张明杰的《旧北京的日本戏迷》等有限的几篇。对辻听花的忽略不仅存在于中国,同样也存在于日本,笔者迄今只查询到一篇日本人关于辻听花的专论--天理大学教授中村忠行的《中国戏剧评论家辻听花》。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辻听花并非学界人士,而只是一名报社编辑。
辻听花本名辻武雄,号剑堂,日本明治元年出生于熊本县。他写诗时多署“剑堂”,而评戏时则署“听花”,因为“听花”正是取自“听戏”的“听”和“花旦”的“花”。辻听花1898年从受到欧化思潮影响的庆应大学毕业后,为考察中国的教育情况到了北京、天津、上海和苏州,同年回国。在京津两地因友人邀请观看了京剧,他在《中国剧及剧本》中记录了最初的体验:“不可思议的是,从我初次观看中国剧的那一刻开始,就十分喜欢,觉得很有意思。”1905年,辻听花再次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参与编辑《教育报》、在“江苏两级师范学堂”和南京“江南实业学堂”担任教习。这期间,他继续浸淫于京剧并结识了戏园园主、京剧演员等许多梨园界人士,逐渐产生了研究京剧的想法。辛亥革命前后,辻听花返回家乡照料病重的妻子。1912年,妻子撒手人寰,辻听花备受打击,他将年幼的孩子们托付给父母,孑然一身第三次来到中国。此后辻听花不曾再娶,一直在北京担任日本在华报纸《顺天时报》的编辑,度过了长达20年的报人和戏迷生涯。辻听花以京剧抚慰著内心丧妻别子、身处异乡的孤寂,因此冢本助太郎说:“夫人的死决定了中国戏剧研究家听花的命运。”
辻听花既非科班出身的梨园优伶,亦非能唱唸做打的京剧票友,但他对京剧的发展却有着多方面的贡献。首先,辻听花利用报人之便,撰写了大量剧评。在他眼中,京剧并非仅为市井之娱,而是深奥复杂、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艺术。1913年元旦,《顺天时报》(第3279期)上发表了辻听花的第一篇剧评《演剧上之北京及上海》。这篇汉语长文,以辻听花在京沪两地的观剧体验为基础,从观众的观剧方式、剧场的改革、戏剧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以及女伶的活跃程度等方面,细致而透彻地对比分析了两地的差异。同年10月31日,辻听花在《顺天时报》(第3573期)首开剧评专栏“壁上偶评”。此后或频或疏,辻听花一直坚持写剧评,每写满300篇则另取一个专栏题目。据么书仪的统计,经“菊室漫笔”、“东栏雪”、“缥蒂花”等专栏,辻听花撰写的剧评在千篇以上。在剧评中,辻听花尖锐地指出京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华人对戏剧的喜爱重在声色,却茫然不觉对戏剧应有艺术上的尊崇;学者也轻视曲本,疏于研究;世人鄙视优伶,优伶亦不自重。综观辻听花在剧界的活动不难看出,他正是从强调京剧的艺术性、重视京剧研究、提高伶人地位这几个方面致力于推动京剧发展的。
辻听花感慨于中国“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演员地位。为此,辻听花利用报纸媒体的力量和自己广泛的人脉策划过不少梨园活动。192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顺天时报》举办了“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这一活动被中国戏曲研究界频繁提及,是因其与“四大名旦”相关。实际上,投票的目标并非“四大名旦”本身,而是五大名伶的新剧剧目(“五大名伶”中包括了如今所说的“四大名旦”,多出的一人是徐碧云),但此次投票确成为“四大名旦”产生的源头,并且促进了京剧表演艺术由以生角担纲开始向旦角转移。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正是辻听花--从活动开始前的预告、进行中的报道直至结束后的总结都出自辻听花之笔。通过这次历时月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投票活动,在促使人们关注新剧的同时,提高了京剧演员的知名度,对伶人自身是一种有力的鼓舞与奖掖。辻听花始终主张京剧是艺术、京剧演员是艺术家,因此政府应该褒奖他们以光大京剧艺术。如今看来,这一主张是有远见的。据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去世时,辻听花曾上书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要求追赏谭鑫培。辻听花在观剧、评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独具慧眼,发现人才,倾力推举年轻演员。他曾全力支援尚小云的演艺事业,在报上大加宣传。1919年梅兰芳首次赴日演出时,辻听花盛赞梅兰芳“性资聪敏,姿态嫋娜,家学深厚”,“为中国戏曲界的凤毛麟角”(村田乌江:《中国剧与梅兰芳》“梅兰芳序”,东京玄文社,1919年)。这些活动,有点类似于如今流行的演艺与出版界对演员的联袂包装与打造。
更令人赞叹的是,辻听花作为一个日本人,竟然用中文编写过京剧剧本。1912年11月26日、27日发行的《顺天时报》(第3243、3244期)上连载了辻听花的剧本《兰花记》。在序言中辻听花写道:“余颇乏词藻文辞,险涩不免贻笑大方。虽然,兹特一小品,若假梨园弟子,扬厉铺张装点彩色,得以登场演唱供歌舞之,一助裨附庸风雅,则于愿足矣。”
辻听花最为著名的成就当属京剧研究专著《中国剧》。据辻听花在凡例中的自述,该书本拟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同时出版,但最终未能如愿。1920年4月28日,顺天时报社首先在北京刊出了中文版的《中国剧》。一周之后即5月5日,该书再版。日文版《支那芝居》直到4年后的1924年2月26日才由北京的华北正报社出版。1925年11月,该书经过修订,更名为《中国戏曲》,由顺天时报社出版了第5版。几年之内的数次再版,充分说明了该书的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初版时,为其撰写序言的,从皇室贵胄到政界要人、从中外报人到学界名士竟有50位之多,包括章炳麟、熊希龄、曹汝霖、林纾、欧阳予倩、坪内逍遥等,可谓古今少见。从这些序言可见辻听花交游之广和该书获评之高。
辻听花虽不是学院派的专家学者,但他对京剧的研究亦有独到贡献。首先,《中国剧》的第一部分“剧史”从“太古”述至“今代”,显示了戏剧研究的“通史”观念。其可贵之处在于,对戏剧的“史”的研究不仅摆脱了作为王朝更迭之附庸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摆脱了作为文学史之附庸的研究方法,而是立足於戏剧自身的发展,描画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剧史”。如在“剧史”第四节“近世”和第五节“今代”中,就将清王朝从中间切断,按照戏剧本身的发展特点,以“自元代起至清朝道光止”、“自咸丰起至民国止”进行切分。此外,辻听花的研究是把京剧作为汇集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的综合性艺术,关注到了其中所包含的诸多因素--既有指令码唱词、名目派别,亦有歌曲音乐、装束脸谱,甚至囊括了剧场道具、营业方式、管理捐税等等,许多都是当时乃至如今的戏剧研究者所忽略的内容。辻听花所做的不是纯书案的研究,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研究。《中国剧》在第二部分“戏剧”的本体研究之外,还有第三“优伶”、第四“剧场”、第五“营业”、第六“开锣”等几大部分,可见他的研究物件不是仅仅作为文学文字的京剧,而是真正作为戏剧的京剧,这就打破了单纯研究剧本的片面性。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剧》比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重视文字而忽略演出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第三,辻听花的京剧研究具有比较的意识,他不仅对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戏剧进行了比较,而且将中国京剧与日本“能乐”、与“西洋剧”等进行了比较。第四,辻听花一方面强调了京剧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关注到了其社会价值。他认为通过京剧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今的风俗变迁、华人的思想感情与国民气质,同时还可以学习汉语。实际上,《中国剧》本身收集整理的戏目类别、名伶一览、戏单剧场等,也成为研究近代社会转型期戏曲形态乃至社会风俗的难得史料。
客观地说,辻听花的京剧研究不算细致深入,但其视角与方法确有独到之处。尽管辻听花自称《中国剧》“系就余脑海中所记忆者,拉杂写来,并不引用古书及各笔录等”,但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通过留学于北京大学的日本友人黑根祥作从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其研究并非完全是感性杂陈、空中楼阁。熊希龄称《中国剧》是“剧界重新整理之良导”,欧阳予倩言其“足以愧吾文艺界”,实不为过。
张伯驹先生曾诗咏辻听花:“东瀛有客号行家,论戏评人或不差。接洽时常称种种,报端自署辻听花。”(《红毹纪梦诗注》,香港中华书局,1978年6月)可以说,辻听花对中国京剧的研究,是日本近代中国学中一个独具创始之功、却逐渐失去学界关注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戏剧的祖先是什么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唸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絃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唸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关中国戏剧的一些资料!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相关文章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英语作文写自己拥有的体育物品和其他物品怎样写?50词拜托各位了 3Q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关于帮助笔友寻找住房的英语作文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怎样写好一篇英语作文 How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以“民族文化”为题写一篇英语作文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跪求!急需一篇100词的高中英语作文(复制也行)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求一篇英语作文我的课室加翻译12句左右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去靖西的英语作文 六十个单词 有中文翻译
- 难忘的经历英语作文200 写一篇做过的难忘的事的英语作文,并写出当时的感受。
- 英语作文写信开头 急求一篇关于信件的英语作文 大概在100字就可以,并且把大概意思告诉我···3小时内帮助有效!谢谢啊
-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带翻译 英语作文我的妈妈带翻译四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