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人性格特点 性格中性化的成因及影响

性格中性化的成因及影响
《成都晚报》曾报道,众多中小学教育专家反映,由于种种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李宇春的声名大噪也引领了中性化的风潮,不少粉丝纷纷效仿。那么在心理层面上,性格的中性化到底是好是坏呢?
中性化“势不可挡”65.0%的人担心行为偏差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兼具男女两种性格特点的人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专家建议包容中性化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但近年来,从中性服装到中性发饰,再到中性心理,“中性风”大行其道,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时尚和进步。
近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在《环球时报》上发文指出,现在社会上有个不好的现象,即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这一言论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并引发网友有关“中性风”究竟是好是坏、是忧是喜的口水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019人参与),26.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很多具有中性气质的人,其中3.8%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另外,44.9%的人选择“一般”,23.6%的人表示“比较少”,5.1%的人表示“非常少”。
在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0.2%的人表示,自己就具有中性气质。
“中性风”流行,33.4%的人表示能接受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中性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中,获选比例最高的前四个特质分别是“发型”(74.2%)、“服装”(72.7%)、“行为举止”(70.8%)和“性格”(69.0%)。还有22.2%的人认为,“中性风”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刘认为,社会上的中性化现象的确越来越多了,“春哥”、“伪娘”在电视和网路上被炒来炒去。大街上,长刘海、涂脂抹粉的男青年,以及一头利落短发、身着男性服饰的女青年随处可见。
小刘觉得,“中性风”无可厚非,只要别太过分就行。他坦言,自己其实也比较喜欢中性化的装扮。“那是一种时尚,它可以让你区别于一般男人,凸显自己的个性。”
调查显示,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风”,其中,5.1%的人表示“完全接受”。表示“不能接受”的受访者占20.4%,其中,3.7%的人表示“非常排斥”。另有46.2%的人对这一话题表示“中立”。
“大多数人不再对中性化指指点点是件好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副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公众对中性化的包容与支持,反映出我们社会更加开放与多元,不再将具有中性化特质的人群视为“异类”,并加以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