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 中外行政法历史发展的比较
中外行政法历史发展的比较
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比较中外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应该首先了解各自的发展历史,这是前提所在,然后再分别对中国行政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在中国产生于民国初期。
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条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编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质,行政审判权不属于普通法院,而属于平政院。
1932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行政诉讼法》,1945年4月16日又颁布了《行政法院组织法》,这两个法律规定,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分立,专门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它规定行政诉讼有三个步骤,当事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提出诉愿和再诉愿,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二、新中国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行政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行政法的初创阶段(1949-1956年)。
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初创阶段,没有制定系统的行政法体系,甚至对行政法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与破坏阶段(1957-1977年)。
这一时期由于反右运动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坏殆尽。
??3、行政法的恢复阶段(1978-1988年)。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82宪法开始,行政法进入了恢复阶段。
许多领域的行政法律规范相继制定,初步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
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行政案件,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行政诉讼制度诞生的。
??4、行政法的发展阶段(1989年-)。
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具有重大意义,确立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机制,给公民的合法权利以切实的保障,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近年来,行政机关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正朝着“法治国”的目标艰难而稳步地前进着。
??三、外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现在人们使用行政法这一概念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大陆法系的行政法产生较早,体系完善、理论发达。
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有两个法院系统,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两种法律规则,即公法和私法。
法国行政法和德国行政法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但是由于大陆法系各国的历史不同,在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上也存在差异。
??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普通法院在审理各种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时,适用同一体系的法律规则。
??1、英国行政法
??在英国没有明确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所以早期的英国没有明确的行政法概念。
作为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是17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产物。
??2、美国行政法
??美国行政法受英国行政法的影响产生较晚,美国行政法的产生是同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相联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际贸易委员会被认为是美国行政法的开始。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行政法迅速发展,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国行政法上划时代的法律,该法以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为基础,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历史发展比较
??外国行政法主要分为两大法系行政法,即为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
??1、中国行政法与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
??虽然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中国行政法相对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特别是法国、德国的而言,起步较晚。
从产生开始,中国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德国行政法的影响。
??2、中国行政法与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
??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中国行政法研究则起步较早,重视程度也较高。
中国现代意义的行政法产生于民国初期,而英美法系国家直到19世纪后半叶,其
??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并逐步建立了理论体系。
在英国,作为一门科学,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美国行政法的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从当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外行政法日趋融合。
两大法系互采之长,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围向广义演进,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实体法,既包括内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
过去上诉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审理,现在,上诉法院专设了行政庭,审理行政案件。
大陆法系行政法已经突破公法的范围,在一些行政领域适用私法,在法德等国,行政私法已成为流行词,公私法的界限日渐模糊。

??参考文献: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编行政法学》,谭宗泽,重庆出版社,2001年。
参考资料:://article.hongxiu/a/2006-10-23/1507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