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主要能考哪些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主要能考哪些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主要能考哪些
:wenwen.sogou./z/q202862438.htm
第一节、我们生活的大洲
1、亚洲: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和北临北冰洋
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中部高、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③季风气候显著
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的海洋(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人口特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36.72亿)人口过亿的国家有6个,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
亚洲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方面分析。
⑴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集中
在夏季。
⑵、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⑶、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尤其是夏季风)对农业的影响:利――雨热同
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易产生旱涝灾害,威胁农业生产。
⑷、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②是世界上夸纬度最广的一个洲;③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④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⑸、通常,人们根据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中国位于东亚。P3图6.4
2、需要识记的一些内容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第二节、亚洲的人文环境
1、 人口最多的大洲 P10图6.14
⑴、2000年,在世界60.55亿人口中,约有36.8亿人生活在亚洲。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⑵、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六国人口超过1亿。
⑶、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P5”阅读材料”及表格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实现良性回圈?
2、 多样的地域文化
⑴、文化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关系:P13图6.17
A、沙乌地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方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B、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当地人身着毛皮服装,大
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称
为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
C、叶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叶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
梯田。
D、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终年溼热,河网密集,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E、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岛地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
他们都居住在高脚屋内。由于过的是聚居生话,所以房屋很长。
F、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有“地震国”之称,所以
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3、 经济发展差异
⑴、亚洲经济的总体特点: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很大。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⑵、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影响亚洲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
⑶、三类产业的划分:P16图6.19和阅读材料
①、三类产业的含义;
②、三类产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P18图7.2
1、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最大)、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的3900个岛屿组成。首都是东京。
2、多山的地形:
⑴、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占3/4),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⑵、日本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P20图7.5
A、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也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火山能带给人们灾难,但是在非活动期间,可以为人类造福吗?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地学科研基地。
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对外经济联络十分有利。
3、温溼的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4、发达的经济:
⑴、加工贸易型经济:原料燃料依靠进口,产品依靠出口。
⑵、日本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的地带。
原因: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而且这里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地,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P23图7.13及表格。
⑶、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等有利条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需要从国外进口,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世界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5、东西方相容的文化
⑴、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⑵、日本文化具有东西方相容的典型。
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2、位置及领土组成: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3、重要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P27图7.19及文字部分)
5、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第三节、印度
1、概况:(P35图7.34)位置――亚洲南部,三面临海,大部分地区地处
热带和亚热带。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口超过十亿,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印度人属于白色人种。
2、 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印度的自然资源总量
较多,但由于人口较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产量和粮食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所以说人口的过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印度的地形特点:(P35图7.34)自南向北明显的分为三部分:北部山
地: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3、 印度的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
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月份
风向
对降水的影响
一月
东北风(陆地→海洋)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风(海洋→陆地)
多,雨季
5、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受季风影响,,尤其受到西南风变化的影响:(P37图7.387.397.40)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
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
6、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归功于印度的“绿色革命”。
7、印度小麦、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分布的关系:(P38-39图7.41-42)
农作物
分布地区
地形
降水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平原
多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高原、山地
较少
8、印度的工业特点:
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孟买
工业部门
分布中心
资源条件
工业分布与原料的关系
钢铁工业
加尔各达
煤、铁、锰
工业中心都接近原料产地,即就近原则,这样的工业布局,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厂要建在原料产地或者靠近消费市场。
棉纺织业
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
棉花
麻纺织业
加尔各达
黄麻
9、印度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体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成就。软体居世界第二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什么落后的。
第四节、俄罗斯
1、面积最大的国家:
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1700余万平方千米),世界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属于欧洲。
⑵、地理位置:亚洲北部,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西南部里海,南与中国、蒙古、哈萨克相邻。
2、地形:(P41图7.45)
⑴、地形特点: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为主。附:主要的地形区
西 俄罗斯 东
东欧平原
伏尔加河
乌拉尔山
西西伯利亚平原
叶尼塞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勒拿河
东西伯利
亚山地
⑵、河流:伏尔加河,流经东欧平原,注入里海,欧洲最长河。
⑶、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处1600多米)。
4、 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
季短促而温暖)。P43图7.46
5、 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P44图7.48
⑴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有世界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矿产资源(秋明油田和第二巴库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
⑴、俄罗斯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大国,但轻工业薄弱。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
⑵、四大工业区:P44图7.48①、圣彼得堡工业区;②、莫斯科工业区; 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亚洲).
⑷、主要城市:
①、首都莫斯科:全国最大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有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
②、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临波罗的海;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临太平洋;④、摩尔曼斯克:临北冰洋(终年不冻,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⑤、目前,俄罗斯的航空航天技术、核工业技术、深海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7、发达的交通P46图7.50
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尤其是管道和铁路运输。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地区分布不平衡:①、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②、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又被成为是亚欧大陆桥。
第二节:欧洲西部
1、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
南临地中海;面积500万平方千米。
2、欧洲西部的区域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如:英国、法国、德国。
10 欧盟:EU 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⑴、欧盟成员国以及首都:P59图8.15
⑵、欧盟对成员国的影响:P58图8.14
⑶、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各国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欧洲各国形成同一种势力与美国代表的世界强势集团抗衡,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
4、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⑴、制造业: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如钢材制造成机床、汽车等。
⑵、制造业人口比重越大,人均GDP越高,所以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较大。
⑶、工业区分布的特点是: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西到英国,东到波
兰,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南到义大利。
⑷、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英国,中部和南部,法国的东北部,德国的西北部和南部。
5、传统的畜牧业: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地理位置:
⑴、纬度位置:赤道从中部穿过,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主要位于热带地区。
⑵、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面临大西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热带草原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如羚羊、鸵鸟、长颈鹿、大象、斑马、狮子
3、本区的地形特点P67图8.26
⑴、特点:地形多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⑵、主要地形区:①、衣索比亚高原—“-非洲屋脊”;
②、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的山峰(山顶积雪);
③、刚果盆地-----世界最著名的大盆地;
④、东非大裂谷----世界最长 ,“地球的伤疤”
⑤、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770万平方米);
⑥、几内亚湾-------非洲最大海湾;
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最大岛屿。
4、气候:⑴、非洲绝大部分在热带,平均气温高(25℃以上)称为“热带大陆”或“阳光灼热的大陆”,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气候特点: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状分布
A、G地中海气候;B、F热带沙漠气候;C、E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M、高原气候
⑶、本区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溼两季。
⑷、热带草原的国家,常受到到干旱的威胁
5、河流:⑴、尼罗河——世界上最长河(6000千米)注入地中海;
⑵、刚果河——水量次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
6、物产丰富(“富饶大陆”):矿产资源:金刚石、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几内亚湾的铝土,南非的黄金储量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7、单义商品经济:
⑴、经济特点:单一的商品经济(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
⑵、经济落后的原因: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疯狂掠夺,使本区成为殖民国家农矿产品的供应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
老师会讲的
2011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时间
一位学生翻墙出学校,被校长抓到。 校长问:为什么不从校门走? 学生扯着衣服答: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 校长问:这么高的墙怎么翻的过去啊? 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以切皆有可能。 校长问:翻墙是什么感觉? 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 校长问:怎么不翻墙了? 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 第三天他穿混混装上学。 校长说:不能穿混混装。 他说:穿什么是什么,森玛服饰。 第四天:他穿背心上学。 校长说:不能穿背心。 他说:男人,简单就好,爱登保服饰。 校长说:我要记你大过! 他问:为什么? 校长说: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
求文件: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你是哪个区的?要是成都青羊区是全区统考。应该会设计到函式的问题。老师说的啦。。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生物、历史、地理的考点?
:thjy.edu.
既全又多,保你用到高考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有生物吗?为毛我不知道?!
初一下学期期末 地理考试考点
美国是重中之重,巴西,日本,南极条约
2008年的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题(6门课的)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援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例项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定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线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络。(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定:(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定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询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络。(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程序,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络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徵)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定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储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钜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络。(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定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定,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络,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定(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定:(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定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复习提纲啊!
踱步duó 脑髓suǐ 讪shàn笑 伫立zhù 沮丧jǔ 默契qì 颦蹙pín cù
炽痛chì 妇孺rú 脚踝huái 华裔yì 污秽huì 重荷hè 羁绊jībàn
深邃suì 白皙xī 门槛kǎn 嗔视chēn 粲然càn 惬意qiè 叱吒chìzhà
呷嘴xiā 蠕动rú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归省xǐng 悲怆chuàng
遒劲qiú 羸弱léi 凛冽lǐn 吞噬shì 步履lǚ 贮藏zhù 庇廕bìyìn
阴霾mái 相觑qù 狩猎shòu 眼瞅chǒu 亢奋kàng 鲁莽mǎng 剽悍piāohàn
2、注意变色字的写法。
疲惫 炯炯有神 姗姗来迟 沥尽心血 肆无忌惮 废寝忘食 锋芒毕露
辜负 海市蜃楼 郑重其事 不毛之地 聊以自慰 斩钉截铁 妇孺皆知
3、注意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错误。
⑴1947年,茅盾在新创办的《小说月刊》任编委,并在《文汇报》上发表长篇小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⑶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⑷商店里卖的东西很多:文具、食品、五金……等,样样都有。
⑸“不能,”他十分坚决地说:“不能这样做!”
错误改正为:⑴《锻炼》 ⑵“一年之计在于春”, ⑶?? ⑷删去冒号或“等”字。⑸“ ,” ,“ !”
4、提示:
⑴注意修辞方法的使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⑵区别病句:缺少成分、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搭配不当、词义的种属关系等。
⑶注意恰当的语言表述,符合语言环境、人物的身份。
二、文言文
(一)《狼》:节选自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二则)。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聊斋”是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解释加点词语。
(1)屠大窘
(2)缀行甚远
(3)弛担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后断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于前
⑻恐前后受其敌
⑼盖以诱敌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处境危急。⑵紧跟 ⑶放下 ⑷打洞 ⑸大腿 ⑹狡猾 ⑺像狗一样
⑻攻击 ⑼敌方 ⑽通“只” ⑾停止 ⑿上前 ⒀企图 ⒁神情
2、“其”在古汉语中常做代词,本文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如:
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两狼)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麦场)(麦场)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后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柴堆)(屠户)
3、对下列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A.这段文字表现出屠户急中生智。
B.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狼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凶恶、狡猾。
C.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节发生了转化。
D.这段文字描写了屠户的心理和行动。( B )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⑴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对最后一节大意判断正确的是( )。
A.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人们要时刻提防它们。
B.狼虽然很狡诈,但人类的勇敢智慧一定能战胜它。
C.狼很狡诈,给人类增加了许多笑料。
D.屠户不一会儿工夫就杀了两只狼,可见狼并不狡猾。( B )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说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能做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D )
(二)《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清代进士。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课文以“善”字总领全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会宾客大宴
⑵众宾团坐
⑶意少舒
⑷两股战战
⑸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⑹一抚尺而已
⑺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⑻不能名其一处也
⑼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⑽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⑾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⑴适逢,正赶上,恰好。 举行宴会 ⑵围成一团 ⑶稍微 ⑷腿 ⑸只 听见 ⑹罢了 ⑺稍微 渐渐 ⑻说出 ⑼腿 跑 ⑽在这时 ⑾喂奶 发出呜呜的声音
2、古汉语中,往往在数词的后面直接使用名词,而省略了量词。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量词。
①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而已
②俄而百千( )人大呼,百千( )儿哭,百千( )犬吠。
③虽人有百( )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 )口,口有百( )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①张 只 把 块 ②个 个只 ③只根 张 条
3、默写课文第2、3、4节,尤其注意描写宾客反应的语句。
4、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而儿醒,大啼 B.未几,夫鼾声起
C.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D.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C)
5、对下面一段话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A.这段文字写的是火起时的场景。
B.“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写出声音的多。
C.这段文字表现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D.口技者为了模仿出这么多声音,使用了许多道具。(D)
(三)《山海经》,作者不详,共18篇。《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撰写。课文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逐日:
⑵逐走:
⑶大泽:
⑷道渴而死:
⑸弃其杖:
⑹东游:
⑺问其故:
⑻去人近:
⑼一儿以日初出远:
⑽探汤:
⑾不能决:
⑿孰为汝:
⒀多知乎:
⒁见两小儿辩斗
⑴追赶 ⑵跑 ⑶湖 ⑷在半路上 ⑸遗弃 ⑹往东方 ⑺原因 ⑻距离 ⑼认为 ⑽热水 ⑾决断 ⑿谁 ⒀通“智” ⒁争论
2、默写《夸父逐日》全文。
3、翻译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及其日中如探汤。
⑶孰为汝多知乎?
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⑵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⑶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期中之前三篇文言复习
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A.言辞 B.推辞 C.告辞
②及鲁肃过寻阳( )
A.到 B.经过 C.拜访
③卿今当涂掌事( )
A.涂抹 B.通“途” C.图谋
①B ②A ③B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余闻之也久
D.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A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人,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
B.仲永由神童变成平庸人,责任在于他父亲。
C.王安石和同时代的韩愈、苏轼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行列。
D.列宁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 )
4、关于《伤仲永》一文写作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本文运用了寓理于事的创作方法。
B.本文语言精练。如在写别人对仲永的态度时仅用“异”“奇”这样的词就从正面点出了仲永的天资。
C.本文详略得当,详写的是仲永才华极盛时期的情形,略写的是仲永长大后的情形。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即仲永幼年的神奇天资与成人之后的平庸形成对比。( B )
5、背熟《木兰诗》,填空: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对镜帖花黄 雌兔眼迷离
三、现代文阅读
⑴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
⑵课文《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⑶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吃起来也平常。文末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⑷《安塞腰鼓》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⑸课文的标题——“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
斯科特探险队员虽然都牺牲了,但他们为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足以证明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同时永远给我们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称之为“伟大的悲剧”。
⑹一般人是给胜利者作传,为什么茨威格却充满激情地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想到的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他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给人们长久的思考。
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⑻课文《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末尾——希望世上的人都取得一个经验教训:在这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你能概括这段话蕴含的思想感情吗?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地看到积极的因素,去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⑼课文《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就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⑽联络《斑羚飞渡》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一段话有什么含义。
a.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b.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灿烂”不光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四、古诗词背诵(填空)
①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代)
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
②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
③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荷笠带斜阳,________________。
④ 约客 赵师秀(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
⑤ 论诗 赵翼
_______________,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③杳杳钟声晚 青山独归远 ④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⑤李杜诗篇万口传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名著导读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物形象: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简要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地过一辈子,一心向往著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孙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鲁滨孙的性格: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昆虫记》:法布林的《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林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著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六、综合性学习要点
1、戏曲大舞台(课本第147——150页)
①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角色与行当、“虚拟”、艺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②几个主要剧种: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③京剧的旦角流派: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④京剧脸谱的含义(略)
2、黄河,母亲河
课本第74——75页的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共5段——要背下来。
3、我也追“星”
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求全责备。
4、马的世界
复习有关马的俗话和成语,了解有关马的历史故事。
5、探险的意义: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景德镇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隋统一的条件?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隋朝建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强;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4、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和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5、武则天的统治:
首先,在打击大官僚贵族集团的基础上,发展了唐朝的中央集权。(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策,屠杀和镇压保守落后的官僚贵族分子。将唐初的《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其次,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再次,设北庭都护府,巩固和开拓边疆。
6、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7、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8、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少数民族的拥戴?
唐太宗改变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等,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9、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带去的、、、、、、,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0、说一说遣唐使是怎么回事?
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11、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在哪里?
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平拱式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两个敞肩式小拱,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12、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李白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富了浪漫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13、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南侵有何意义?
辽和西夏的南侵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抗击是正义性的,维护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14、金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
仿宋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学习汉人生活习俗。
15、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16、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和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考试中常设和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
17、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历史意义?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18、清朝前朝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请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措施:坚决镇压准葛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定伊利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定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19、说一说,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20、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从时间早、规模大到达的地区广,航海技术先进等方面阐述。
21、清代闭关锁国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该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过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该政策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反而导致了中国的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在世界一逐渐落伍了。
22、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民战争的打击;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23、元世祖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还编写《农桑辑要》。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