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关键环节 试述四个全面的内容及各自的意义
试述四个全面的内容及各自的意义
试述四个全面的内容及各自的意义, 试述四个全面战略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为主线,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体现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体现在关联的战线是全面的,其着眼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域性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域性和区域性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反复强调了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深刻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从严”是关键,包括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可见,“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dp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xj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gcdzg人的全域性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审视,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xj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xj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域性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蕴含的丰富战略思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要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提出“四个全面”,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程序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巨集图,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对“四个全面”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不可偏离和偏废。要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关联性、耦合性,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统筹协调推进,才能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论述“四个全面”其各自的意义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域性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一、“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四个全面”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首先,我们看一看“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四个全面”将如何协调推进。
总书记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xj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域性,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四个全面”来自实践,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发展之、完善之,然后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对新的实践又指导之、引领之。“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它的每一个“全面”的演进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整体协调推进也将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变动不居的、发展变化的、回圈往复的,直到其目标任务的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不能以机械的、固定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规律、探索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规律,不做违反规律的事。要树立世界眼光、统筹战略思维、运用创新方法,鉴析好世情、依据好国情、把握好党情,不断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
马克思主义指出,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联络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则构成联络。“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从整体上看,“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并且是一个大系统,而每个“全面”则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由此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地位。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四个全面”也不是四个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由此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那么,“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各自是一个什么系统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就是到2020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程序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是5加1加1:即覆蓋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专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全面从严治党是调控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把党建设好,充分发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些要求实际上强调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都要“严”起来,即思想要严、教育要严、组织要严、标准要严、作风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把“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将其作为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全面从严治党标定了治党的路径,提出了“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要求。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及其内容,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络的观点,观察大势,着眼大局,把握大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防止单打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孤军奋进,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关注每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善于谋划、善于筹划,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统筹,全域性和区域性配套,渐进和突破衔接,横向和纵向连线,上下和左右贯通。
三、“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四个全面”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以及每一个“全面”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总起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地位,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进一步具体来说,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改革的本身也包含了法治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内含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了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的作用,而三者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所以,同时它们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四个全面”有机联络、缺一不可,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尽管每一个“全面”讲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两手抓,坚持辩证思维。既抓改革,又抓法治;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建设;既抓经济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抓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就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与推进“四个全面”有关的重要关系,比如,“四个全面”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领导干部带头和全党全社会参与的关系,反腐倡廉中治标和治本的关系,等等。
四、“四个全面”是全域性和重点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主要矛盾是处在支配地位和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络,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个全面”是全域性和重点的有机统一。从“四个全面”的内容、功能、地位、作用看,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各国共同的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络、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和执行机制。在“四个全面”中有战略目标,有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然而,“四个全面”又是一个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反过来,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四个全面”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又各自成为目标和手段。比如,当一定环境下,改革不突破成为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时,寻求改革突破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工作推进的重点。当一定环境下,法治不完善,不足以保护改革,固化发展成果时,加强法治建设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必须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当一定环境下,党的建设问题凸显,影响党的威望和形象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必须狠抓的工作任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这条线索勾勒出了党治国理政的“路线图”和社会主义中国行进的未来前景。
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的内在要素看,也会发现它们的每个要素之间也不是完全处在等同和平列位置的,各自的系统中也有工作的着重点、侧重点。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诸专案标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是整个目标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点目标,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所有改革起著牵引作用。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但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再比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对全社会起著“关键少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络为重点,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全域性和重点有机统一的原理,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牵住工作中的“牛鼻子”,抓重点,抓关节点,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敢于点穴位、疏经络,聚焦疑点,破除难点,发力重点,推出亮点。就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样我们才能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占“高屋建瓴”之势,得“势如破竹”之效,取繁荣昌盛之功。
四个全面的内容是什么?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程序”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从国情上看四个全面的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解放战争的时期。
总之,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程序。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谈一谈四个全面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gcdzg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巨集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gcdzg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gcdzg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xj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域性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络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全面小康、焕发、增强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四大战役各自的意义
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战役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程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对尔后解决国民党残存军队,加速解放战争程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渡江战役: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华南,西南大进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大大加快了向全国进军的程序。
试述文化,文化传承的内容及意义
整个社会都只图眼前实际实利实惠,这个民族就快玩不转了。需要有人做些长线作业,不计较功利的努力,那怕被骂蛇精病。
文化传承在各层次文化上展开,不可偏废。文化是分层的,最基础的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这些,可见的是定型的文化门类(如京剧、书画、剪纸、武术、茶艺、烹饪、衣饰、戏曲等),不可见但能意识到的是观念形态的(以价值观为最重要,道德影响最大)。
不传承中国语文就没了中国;风俗习惯都改掉,世道人心全乱了(文 革破四旧消极后果至今未消除);定型的各门类文化不传承,就失去了中国特征;价值观断裂或扭曲,真伪美丑善恶不分,民族素质永远低下,我们就是对不起祖宗、无法面对洋人的的文化侏儒。

简述“四个重大界限”的内容及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划清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所有的界限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界限。
四个界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经济制度、政治民主、思想文化四个维度出发,提醒我们要把牢思想关、政治关,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时刻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提出自觉划清“四个界限”,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对于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个全面的本质和意义?
四个全面的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