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谁 并非黄埔!曾留学世界知名军校的中人!

火烧 2021-07-23 22:09:01 1082
并非黄埔!曾留学世界知名军校的中人! 广东兴宁人,最早留学西点军校的中国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当时为了西

并非黄埔!曾留学世界知名军校的中人!  

广东兴宁人,最早留学西点军校的中国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原比温高一届,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同届毕业。

温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第五任清华校长,上海保安处处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全国伤兵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行宪立法委员等等职务;1949年定居香港。

温将军临终前曾向子女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母校。将军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将军的资历和业绩,同意将军夫妇入葬西点军校墓园。

陈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温应星一起进入西点,在西点被人称为“比利”,是出色的体操选手,后因表演受伤,功课受到耽误,毕业时全期103人中殿后。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在颁发毕业文凭时拍著陈的肩膀鼓励:我的朋友,不要气馁,吾国许多名将毕业时都居最后啊。

回国后,陈曾在北京陆军部工作,1931年退出军界,因而后期活动鲜为人知晓;据悉长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详。

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王赓回国后曾任职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王赓和前妻陆小曼以及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是热门新闻,实情是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大度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

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敌前炮兵司令,铁甲车司令,国府淮北盐务缉私局局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长;128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后经他国协助得以脱险,但被误认为泄露军情重新入狱。1935年王赓出狱后曾任职铁道部,后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学的幼童,曹13岁时(1908年)赴美国,先后就读小学、中学;学业结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国。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国,于1916年9月13日进入西点。由于时值一次大战,该届学生仅以两年多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毕业。

曹氏毕业后即任中国驻美使馆武官,并于1919年担任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的秘书;和会结束后赴美宣扬中国于和会后的不平等处境,次年返国。

回国后曹氏任职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间任教清华,在校期间积极向学生鼓吹强兵富国之道,激励学生积极投考美校。1926年底离开清华,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并于次年晋为少将,但于1928年自动辞去所有军职,专心矿产开发贸易。1949年曹氏迁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门建立霖生学院,致力发展澳门教育事业。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读南洋大学(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资格。在美期间,王氏先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获得学位;后王氏立志习武报国,经当时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先生推荐,于1919年8月1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期间,王氏数学成绩极佳,一直名列全级300名军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绰号;于1922年6月毕业。

毕业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铁路护路局局长,并兼教北京工学院。王曾于1924年服务东北军,但于两年后返回上海,此后活动及业绩情况不详。

张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岁时获取清华,1918年毕业后公费赴美深造,先就读克拉克大学,两年毕业后(1920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学期间,张氏数学成绩窳劣,曾因不及格险至留级,后侥幸获得特许,经补考过关。

1924年张氏西点毕业回国,随即时来运转,成了段祺瑞的二女婿,后又任税警学校校长。1930年后任天津市局局长,抗战期间主管华中公路运输,1946年还一度(8月至10月)任国府农林总务司司长。

1949年后张氏辞去公职,1956年获准赴港探望长女后便留居香港,1960年张氏父女在张的美国同学会帮助之下,获得美国移民签证,于1976年美国国庆日在澳门逝世,享年77。

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谁 并非黄埔!曾留学世界知名军校的中人!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初时几乎因视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虑王之在他校学业优秀,允以入学。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完成学业,他日方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毕业西点。

1932年10月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政部税警总团,后该总团工兵连成立,王任连长。1933年10月,王氏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职何健将军第4路军参谋,负责新兵器培训,后任教湖南大学军事工程课目,继而担任长沙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大队长。

1935年王之应温应星将军召请重返税警总团,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组税警团(易名为缉私总队)时王氏复职并任总队教练所教育长。 1941年王之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麦克阿瑟将军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后留日本服务。

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情报学校校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总统府参军兼东吴大学外语系主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等等多种职务,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严朴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亲严惠庆为中国老牌外交官。1932年严朴生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原拟考读剑桥大学,但后接到西点录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读期间似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1937年毕业。

严氏返国后曾任驻仰光总领事,1940年至1950年期间任职纽约领事馆,后任总领事。1957年后严朴生退辞公职,到美国西电公司任工程师,1979年退休后长居加州。

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南昌起义后,1927年底被派到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1930年与左权等人一道提前回国。

从入学时间来看,刘帅倒是和马利诺夫斯基同期入校的,不过刘帅入的是”中国班“(当时只有六个人),所以不可能和马帅一起学习。

入学后,中国学员都取了个名字,刘伯承取名阿法纳西耶夫。首先他得先学习俄语。刘伯承学习俄语有三难:一是年龄大,这时刘伯承已经35 岁了,记忆力自然要差许多;二是基础较差,原先他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第三,因为他是四川人,四川口音很重,学俄语的发音就很困难。

但刘伯承的优势是学习毅力惊人。俄文字母P 的发音,对于初学俄语者来说是最难的。刘伯承一有空就独自躲在一角专心练P 的发音。

刘伯承读书、整理笔记,每天都要搞得很晚,他的那只假眼球把他的眼窝磨得生疼,使他不得不把假眼珠取下来,再继续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俄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口语还带有“四川口音”,但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全校的中国学生中也是一流的。刘伯承兴奋地在灯下给川军旧友王尔常写了一封信: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莱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为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刘伯承和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时的教员罗哈里斯基(41-44年任院长),建国后,刘伯承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还专门把已退休的罗哈里斯基请来南京当顾问,算是师生重逢。

左权去苏联比刘伯承还早一年。北伐前他就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了,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因此他没有参加过三大起义。i930年回国后,他先是在工农红军学校任教,后来才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一职,开始了辉煌悲壮的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十字岭组织反击日军大“扫荡”时,壮烈殉国,时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性格火爆的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1939年1月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用名“萨沙”(亚历山大),被授予少校军衔。

1945年回到中国东北。任苏军大连警备司令部作战参谋、东北联军参谋长兼东北航空学校校长,为人民空军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后任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等职,参与组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1955年授空军上将军衔

刘亚楼性烈如火,绰号”雷公爷“。空军中曾经流行过一个口头禅“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线日,我军攻打锦州前夕,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的刘亚楼将军闻报,将由沈阳空运四十九军增援锦州。将军急令东北野战军八纵炮火封锁锦州机场,以阻其进。八纵司令政委回电请示曰:“锦州有两个机场,东郊机场已几年没用,西郊机场正在使用,请示封锁哪个机场?”刘亚楼将军阅报大怒,打电话斥之曰:“你们两个饭桶,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还用请示吗?你们是吃草的还是吃饭的?”又一日,八纵丢失小紫荆山阵地,未报告。刘亚楼将军即挂电话给前线指挥所,得知情况属实后,怒而挥拳,传令曰:“不管是‘两条腿’,还是‘四条腿’(骑马的),严惩不贷。司令员也跑不了。”

在《大决战》中刘亚楼总是穿着皮夹克,爱擦皮鞋,军容严整,这都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时养成的习惯。

刘亚楼的夫人翟云英女士是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翟云英的苏联名字叫塔玛拉,是苏联红军“中国团”战士翟凤歧与伊万诺沃市纺织厂女工安娜的女儿。一家人在1929年4月回到中国大连,当时翟云英只有一岁。1947年5月,时任旅(顺)大(连)地委工作人员的她与时任东北联军参谋长刘亚楼结婚。

麾下著名猛将,”万岁军“38军首任军长。广西临桂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党。百色起义后,历任红七军军部特务连连长,第二十师五十八团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团长、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遵义会议后,调任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科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参加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底,赴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4年回国。

湖南省望城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一团连党代表,国民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及南昌起义。在东征时,因左臂负重伤而被截肢。1929 年初,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次年8月回国后,历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八师师长,瑞金中央军事学校部主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后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新红十军军长,闽浙赣省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团军团长,领导了闽浙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5年1月,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进时,在浙赣边界怀玉山地区,不幸负伤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老实说,怀玉山战斗失利,刘畴西犯有严重的错误,不过他立场坚定,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他最后的斗争有介绍。

原名王书铨,字浚欧,湖南省祁东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党。同年到苏联,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1928年回国后,历任红五军第四纵队八大队党代表,红六军第二纵队政委,红一军团第三军八师政委阿尔方斯·朱安简介,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委,红十一军政委兼第三十一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四次反“围剿”作战。后任闽浙赣苏区新红十军军长、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皖赣红军独立师师长,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参谋长、师长,参与领导了反“围剿”斗争。1935年1月,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进时,在浙赣边界怀玉山地区不幸被俘。8月6日与方志敏一起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

原名龚盈炳。江西省上饶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党。彭杨军事学校毕业后,任红十军炮兵团连长。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守闽浙赣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被派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参战。历任新四军教导营政委、教导总队训练处主任,新四军丹北挺进纵队部主任、江南指挥部挺进纵队部主任等职,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在江苏省江都县大桥镇解决哗变队伍时不幸牺牲,时年仅29岁。

my确实也在伏龙芝学校过。1937年去苏联后先后在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卫国战争爆发后)学习。毕业后,任坦克连中尉党代表。

可怜的圣西尔常常在某些排行榜上被黄埔给代替了,好歹人家也是拿帝创办的,培养过戴高乐、塔西尼、阿尔方斯·朱安等名人的军校,难道就因为二战法国打得不好就给否定了?

回国后,廖耀湘担任中校参谋,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后担任200师参谋长、新22师副师长、师长,在杜聿明第5军麾下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后加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平心而论,远征军时期的廖耀湘表现还是不错的,二次入缅后,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

抗战后期,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并参加了缅北,然后参加了抗战最后的雪峰山会战(不过是预备队,没有上阵)、芷江受降。

解放战争爆发,廖耀湘的新6军海运到秦皇岛进入东北和林总对阵,然后有了四平战役,再然后就有了”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六军“,再然后辽沈战役,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一头扎进黑山、大虎山,再然后……就有了”圣西尔滚筒“的美誉了……

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是德国培养和轮训三军高级参谋人员和中级指挥官的学校。其前身是高级军官学校阿尔方斯·朱安简介,二战前后它的名字叫柏林军事学院(陆军学院),它于1810年创建于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参谋人员的学校。它的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任校长达12年(1818一1830年)之久。

在三十年代,kmt有为数众多的军人被选派到德国留学。但真正能进入柏林军事学院,有机会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谈笑风生(实际几乎不可能)的人屈指可数。

徐培根是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次长,著名军事理论家。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三年内战时为白崇禧武汉“剿总”的参谋长,1949年到后,任阳明山“国防研究院”上将主任十二年。总之还是标准的“学院派”。

将领、化学兵创始人。云南鹤庆人。早年入清华大学。1926年先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1929年又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回国后奉命在南京组建军化学兵总队,任总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对日作战。1944年秋,赴印度视察化学兵第一团。9月,在回国途中,被四架日本零式战机袭击,不幸殉国。

蒋纬国:1936年,中德合作期间赴德担任蒋百里访问德国时的少尉侍从官;1937年在德国入伍,进入德国慕尼黑军官学校。蒋毕业后,于德中服务,二战前参加了进军苏台德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参与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1939年回国。

书呆子黄维1937年奉命赴德国深造,时任18军11师师长。他去的军校和蒋纬国一样,也是慕尼黑军官学校(军事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被提前召回国,实际在德国时间很短。

邱疯子在黄埔期间学的就是工兵科,在德国主攻的还是工兵。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名列九人中的第一名。7月前往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攻读,先至工兵专门学校接受半年入伍训练。1935年10月完成工兵学校专业训练,进入德国陆军大学,1937年5月毕业回国。

刘峙:最近常有人叽叽喳喳,拿我来开心,说什么徐州是京沪的大门,应当派一员虎将来坐镇,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最后派了一只猪来。这话实在是恭维我啦。古今征战,猪的战术一再为人们成功运用着,遇有攻击便把偎依着墙壁,让你抓不着尾巴,终于把他它无可奈何,弄不好尖牙利齿给你一口,咬住了就不放。

海军司令桂永清1930-1931曾在德国步兵学校学习,不过这个“德国步兵学校”究竟是什么类型的学校不得而知,至少与柏林军事学院、慕尼黑军事学院等相比肯定不是一个档次。

1938年兰封会战时,日军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进攻河南,蒋介石亲自介绍桂永清和黄杰镇守兰封和商丘,准备以10个师分驻在兰封周边计划对日军进行合围。此役兵力十倍于日军,旨在歼灭土肥原师团。桂永清曾经在此战前鼓吹:“以少胜多,难乎其难,以多胜少,又有何难?”邱清泉亦称:“这点敌人算什么,看我们来打他个落花流水!” 宋希濂不无讥讽地说:“好哇!你们两位‘德国将军’来了,这次一定可以打个大胜仗。”

但兰封作战中国民军即将完成兰封包围圈时,面对14师团的攻击桂永清所率领的27军不但无法有效滞迟日军,甚至还违抗上级命令于5月23日擅自撤离兰封城。 5月23日,土肥原师团一个加强旅团在坦克大炮的支援下,向兰封城展开进攻,仅仅两三个小时之后,桂永清便招架不住,全线溃败,并率众撤离兰封城。 同时抗令的还有71军88师中将师长龙慕韩,主官的胆怯最终导致整个兰封战役布局就此崩溃。

此役中方动用了10个师以上的兵力,不但无法歼灭日军,还让河南防线失守,间接导致了“花园口”事件

战役结束后,失守商丘的黄杰立刻遭扣押,与桂永清一同自兰封逃跑的龙慕韩于6月遭枪决,但是应属同罪的桂永清却借由何应钦的侄女婿这层裙带关系逃过军法处置。

范汉杰的留德生涯和他的军事生涯一样是笔糊涂账。出身粤军的他30岁时报考黄埔军校一期,是当时少有的入学时已有军衔(少将)的学员。

范汉杰在德国期间,有的资料说是留学德国陆军大学(和邱清泉一样),也有的则只是笼统地说他曾“见习”。

“他在德国的3年,先在德军下级军队(营连排级)实习,特别是连排级野外演习及战斗教练的实习与指挥,然后回到柏林,在各兵科专门学校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五校见学,最后阶段则在军事高层学习欧洲战史及对战略、政略与军制的研究。”……

回国后,原本在十九路军的他“福建事变”时被收买,转投老蒋,先后在桂永清、胡宗南部效力。解放战争被老蒋送到了锦州,结果被俘。

虽然留学日本军校的人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就是“陆士”,以及蒋公驯马多年的“振武”,加之“陆大”招生严格,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尉级军官。所以真正能上“陆大”的中国学生很少。

1917年,再次东渡日本,这次进了陆军大学深造。1920年回国,起先在孙传芳麾下效力,1928年3月,奉蒋介石命率团赴欧考察意大利、瑞士、荷兰、瑞典等国的枪炮厂、飞机场等。回国后任南京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代军政部长。1934年1月福建事变后,调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抗战期间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代理陆军大学校长等职,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赴台就任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

1947年“二·二八事变”爆发,政策判断错误处事不当,在强大谴责下,被蒋介石解除了行政长官职务,改任国民政府顾问。此后深居简出,纵览进步书籍。

1948年8月6日,陈仪再被蒋介石委任为浙江省主席。次年1月,陈尝试策动与其关系密切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一同投降。汤恩伯将此事向蒋介石报告。1949年2月,陈仪被免去省主席职,之后开始被软禁。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陈仪到后,“即对任何人不再发一言一语,终日如老僧入定。”后囚禁于基隆,蒋侍从室主任林蔚劝他向蒋介石认错,写,蒋允许恢复其自由,但遭到陈仪凛然拒绝,说:“我有何错?我无错可认,他不高兴,可以杀我,我已年过半百,死得了,我不能写。”林蔚说:“总得让蒋先生下台。”先生说:“下不下台是他的事,我没有要他把我抓起来。

”1950年5月19日,军事法庭判决陈仪死刑。陈仪死前由在福建共同推行过“新生活运动”的“五虎上将”蒋鼎文打理一切,6月18日于台北马场町被枪决,抵刑场时,陈仪对行刑的人说:“向我的头部开枪!”便大步向前,直呼:“人死,精神不死”。

著名军事理论家,被称为三个半军事家之一(其实这“三个半”有很多个版本),他出身于滇军,先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后在新军阀混战中帮助蒋赢得决定性的中原大战的胜利,因在抗日战略上和何应钦冲突而退出中枢,出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和驻苏联大使,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官的必备读物。1949年因倾向,放言无忌而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暗杀。

杨杰将军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在创造中国的战略战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在改造中队,提高其战斗力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方略,他长期担任陆军大学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注重对学员加强品德、人格教育,强调中国的一代军人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原陆军中将、军事理论家、教育家。海南澄迈县文儒镇排坡园村人,二十年代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历任黄埔军校少校地形教官,军校教导团第三营营长,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第一师副师长、师长。 1931年任陆军步兵学校第一任校长,蒋介石亲自任校长后,他改任教育长。1935年被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八·一三”淞泸抗战前夕,他代表国民政府中央赴沪与日军谈判。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次长、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国民政府军训部次长。广州沦陷后,他誓要与日寇血战到底,在粤北组织抗战,坚持阻住日军北上,指挥取得了二次粤北大捷。1946年任立法院委员。1949年去,仍任立法院委员。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中国签署投降书时,王俊担任日方代表引导官。资料记载,当日早晨,在中国陆军中将王俊的引导下,冈村宁次领着陆军少将今井武夫等6名投降代表进入会场,向中国政府军政代表何应钦提交投降书。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奉天(今辽宁)辽中人,生于 1885年9月11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步科、日本陆军大学第1期毕业。1911年回国,1917年再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20年任奉军第27师参谋长,1927年1月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次长,6月任张学良部安第3方面军团第10军军长,1928年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令厅厅长,同年12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1929年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东北防俄军第1军军长,1930年9月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旋任东北陆军第2军军长,入关调停中原大战,1932年8月任天津卫戍司令部司令

“西安事变后”,拒绝接任张学良职务,1937年1月任甘肃绥靖公署主任,4月任豫皖绥靖公署主任,未就职,6月加上将衔,抗战爆发后辞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职务,闲居香港、北平,1944年3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后任国家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

字天翼,江西省安义县人,1915年毕业保定军校第二期,1921年被保送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24年毕业返粤。1927年冬,部队改编为第十三军,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并兼江西省政府委员。1928年调任第五师师长,淞沪警备司令。1930年任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1931年出任南昌行营参谋长,同年十二月,任江西省政府主席。

1937年抗战军兴,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主持赣政长达10年,是内新政学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2年起历任国防部最高委员会委员,旋出任驻美军军事代表团团。1943年转任中央设计局局长。

1945年五月,当选中国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六月,随行政院长宋子文飞莫斯科参加中苏谈判。八月,日本投降,归国。九月,任东北行营(后改行辕)主任及行营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东北接收及对苏谈判,杜聿明任东北保安司令协助熊式辉接收东北。1947年二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1949年兵败时,新华社发布了43名战犯的名单,其位排名第18。后寓居香港、主持《海角钟声》诗社,并在泰国曼谷经营纺织厂。1954年张群授蒋介石的意思由写信来,要熊式辉去,到后居住在台中,安享晚年,不再过问。

这个大家都知道。孙立人留美,最初是到普渡大学学建筑,因为对军事感兴趣改报考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据说还谎报了年龄。

孙立人在清华时期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孙立人(左一)旁边那位戴眼镜的学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而右二那位戴眼镜的则是梁思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