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宴散》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宴散》原文及翻译赏析
宴散原文: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宴散翻译及注释
翻译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回去。笙歌停止了,灯火熄灭了。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拿什么东西来催眠?那就是在临睡时把剩下的酒喝完。
注释1本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在洛阳,任河南尹。诗句于自然之中含精致。2追凉:乘凉。3平桥:没有弧度的桥。4戴:一作「带」。5将何:拿什么。6残杯:剩下的酒。

宴散鉴赏
青年时代曾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白居易,慷慨创作了大量为民请命,使权贵显臣「变色」、「切齿」、「扼腕」的新乐府诗。因触动了权贵的利益,在仕途上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他被迫选择了全身避害、乐天安命的「中隐」之路。公元824年(穆宗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开始谋求分司东都的闲职。到公元829年(文宗大和三年),终于如愿以偿,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诏令颁发了。省分知足的白居易自此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絃歌为乐。在洛阳度过了他的晚年。于是大量「皆寄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游乐不暇」的闲适诗代替了讽喻诗。《宴散》一诗正作于这个时期。白居易分司东都后,在洛阳的履道里和新昌坊购置了私宅,并有园林胜景,过著闲适的生活。在《自题小园》一诗中说:「亲宾有时会,琴酒连夜开。」可见家居小宴接连不断。《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这次小宴,正值夏秋之交的一个夜晚,宴会之时,残暑未尽。宴散之后,诗人送走客人,信步庭园,踏着月色,身受着习习的凉风,分外怡人。诗人尽情地领略著这凉爽的秋气。踏着美丽的月色,才觉得今晚的小宴结束得正是时候,似乎是「追凉」而散似的。不然,错过了此时此刻的良宵美景,岂不是太可惜了。一个「追」字,道出了诗人宴散步月平桥,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惬意心情。
然而这一夜的小宴又是十分成功的,气氛是融洽而热烈的,宾主都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因此诗人在平桥闲步时,宴会的盛况、宴会结束时「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动人情景,不断地浮现在诗人的脑海里。白居易十分爱好音乐,他曾亲手谱制过不少乐曲,包括《霓裳羽衣曲》这样的大型乐章,同时还能弹琴吹笙,指挥乐队。分司东都后,他蓄养有不少的乐妓,组成一支不小的乐队。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其家乐直可与宰相、留守比赛精美。」可见白居易的家乐是十分有名的,这夜的小宴必定也是笙歌缭绕、灯辉煌,气氛热烈,宴在酒酣宴足、尽兴而散的时候,笙歌虽然结束了,但它的余音似乎还回旋散落在院落之中,不绝如缕;仆人们举著灯火,送客人步下楼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诗人没有正面描绘宴会酒筵之丰盛,笙歌之优美,而是抓住宴散时的两个镜头,加以烘衬,宴会的盛况尽在其中了。欧阳修《归田录》载:「晏元献公(殊)喜评诗,尝云:『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可见这一联不愧为诗歌史上描绘富贵气象的典范,它尽弃金玉锦绣一类的庸俗字句,而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了身居高位的白居易的富贵气象和赏心乐事。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暑尽秋来,蝉随着秋凉的到来,生命的时日将尽,抱树而鸣之声更切;新秋伊始,北雁结队南翔。诗人抓住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把夏去秋来的自然界变化表现得十分富于诗意,称残暑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而去尽,新秋季节是群雁方引来。五言律诗以第三字为诗眼。这两句以「蝉」、「雁」二字为诗眼,不仅使这两个诗句本身意象生动,警策动人,而且照亮了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加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将这两字作为「唐人句法」中「眼用实字」的范例。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诗人在宴罢闲步时,伴随着明月而来的新秋凉意,诗人兴奋不已,似乎是他首先感受到了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这新秋的凉风,不仅吹散了诗人身上的「残暑」余热,也掀起了诗人心田秋水般的微澜,不知是喜还是悲,睡意全无。但夜已深沉,万籁俱寂,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是该睡觉的时候了。于是诗人,为了今夜酣畅的一觉,又举起酒杯,独酌起来。
宴散创作背景
《宴散》一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白居易此时已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絃歌为乐。《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 诗词作品:宴散诗词作者:【唐代】白居易诗词归类:【秋天】、【宴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