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思考题 名著导读文学视野宗白华简介
名著导读文学视野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中国美学家。出生于安徽安庆。年轻时入上海同济医工学堂学习“五四运动”时参加“少年中国会”并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著作。年发表《看了罗丹的雕刻以后》年发表《流云小诗》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系。抗战中随校迁入重庆。解放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美术史教授发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等著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著作清新动人堪称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美学散步》内容梗概这是一本小书讲述有关诗文学和画的分界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言”第二部分为“诗文学和画的分界”。在“小言”中宗白华指出了散步的意义他说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对于心情和感悟的自由抒发因此散步没有刻意的追求也许在路旁我们可以采摘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拾起一块晶莹亮泽的小石就像我们在海滩上观赏一片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一样。但我们也不用刻意保存这些小花、小石。我们可以放在桌上“当作散步后的回念”。这就是散步的意义。
它是一种悠闲散步、兴之所至、偶有所得的境界。美学的散步也应当如此漫不经心拈花微笑。接着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中宗白华领着我们漫步在诗与画的小道上让我们在悠闲中用一种会心的微笑来表达心中的感悟。首先宗白华引用苏东坡论述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宗白华认为王维的这首诗的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他说“‘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可以画出来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不过他又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不容易在画中表现出来:如果画家画一个人穿着湿衣服走在山道上则诗的意境全无。所以宗白华说诗中可以存画画中可以存诗但诗和画毕竟还是不同的。他列举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来说明诗画的不同。《拉奥孔》叙述的是雕像和史诗的区别。诗和画的分界也是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在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美学散步》阅读导引从宗白华的美学经历来看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
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作为一个美学大师宗白华并没有太多的大部头著作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美学散步》这本小书短小精悍精髓之处不在于文中对诗与画的阐述而在于题目中“散步”两个字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宗白华是想借助德国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文学中的伦理学的激情来促进中国的变革。对于他来说最根本的是把德国思想与中国思想加以结合因此可以称他为现代的传统主义者。事实上宗氏几乎所有的谈艺文章都可看做是他基于忧患意识所作的有意识的发现、发掘传统的工作。寻文学艺术之美味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谈起摘要宗白华先生用优美的散文笔调对美学展开讨论既是学术又是美文。他以诗人的敏感写出他眼中的李白杜甫体味一般人体味不到的妙境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内在情感待得“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仅是艺术理论它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是宗白华先生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美学散步》。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清新淡雅逻辑语言流畅优美思想深刻隽永。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开门见山就是这样一段美文:“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世间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
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轻掀开这薄薄的小册子伴着宗先生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仿佛走进了美妙的王国我的近于麻木的感觉开始苏醒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处处有美处处洋溢着艺术的灵性和激情。我随着宗先生疾徐有度的节奏走近了美学。智者的隽语让人回味无穷。“诗与画的分界”“、艺术表现的虚与实”、“意境创造与人格的修养”等等这些硬梆梆的学术术语到了宗先生笔下都变得如小桥流水、高天流云般易于让人接受。一个个优美的意象都争先恐后地往我的心田里钻。从这次“散步”中初步体悟了“文艺的空灵和充实”了解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触摸到了“《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以及关于园林的飞动之美、中西绘画的不同空间表达、罗丹雕刻、康德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寓言和音乐思想等等。可以说《美学散步》在一个像我这样初识美学理论的学子身上投下了一束优美神圣而气象万千的美的光开启了一个个体生命的艺术美感的心灵静照和感悟以及体验。阅读此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
待得我“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宗先生在论述魏晋文人个性、生活的篇章中提到魏晋是一个不自由的时代文人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表面看起来魏晋的文人游山玩水、放浪形骸、标榜个性但通过作者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原因感到一个艺术家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魏晋如果文人追随时代的潮流会有安全感但写出的东西也会没有棱角。写好一篇文章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符合写文章的各种规则就好了难的是一辈子保持自己文章的个性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古到今那些赶潮流的人和作品都消失了只有那些有力量的作品一直流传下来。宗先生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应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穿。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记得有人这样总结:“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
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同样想象一种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宗先生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也就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中国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也正是在宗白华的文章里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深得中国美学精髓。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流云小诗》曾让二三十年代的许多读者倾倒就是今天读来也让人回味不已。所以读他的美学论文就像读一首首诗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曾在跟郭沫若的通信中说过:“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宗先生后来放弃了诗歌的创作专门研究美学。我想凡是读了《美学散步》的人一定会承认宗先生是一位诗人美学家。
因为宗先生一生都没有放弃诗意。对美敏感的人才会发现美。年轻的宗白华“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的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我和诗》)。年夏宗白华到达巴黎。在罗丹的博物馆他徘徊观摩多次深深地被罗丹的艺术形象所感动写出了《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艺术品启发了美学家他说:“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晴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他普遍化、永久化。”几句话使我如梦初醒般明白了绘画的深层意义。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真是妙极了。宗先生引领着我欣赏古诗文中的美他以诗人的敏感写出他眼中的李白杜甫体味一般人体味不到的妙境他还引领我走近中国书画从王羲之、顾恺之的一笔一画里探出美的因子并由此将视野放开了去谈到西方的艺术中西艺术之不同。

宗白华一会儿谈商、周钟鼎彝器及盘鉴上图案花纹与汉代壁画的关系一会儿又谈到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一会儿又把目光锁定在魏晋南北朝娓娓道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真是美不胜收啊。无论是花花草草还是坛坛罐罐宗先生总是旁征博引考证严密论述生动见解独到读来老觉得宗先生是率尔为之。谈到书的命名宗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但“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忆。”这本书给我一种光明莹洁、烟波浩淼之感它是在一种优美的散文笔调中展开美学讨论的甚至能让读者听到作者本身的心灵脉动。既是学术又是美文寻文学艺术之美味寻美学与人之心灵相契的美妙这样的《美学散步》就如同漫步在草木华滋山色空的风景间理趣、智趣、情趣完全融为一体通体舒畅开阔。宗白华散步美学的当代启示陈永辉摘要:宗白华散步美学的中西文化之融合、审美言说方式之选择、审美教育之实施以及对现代媒介的接纳对我国现代的文化建设文学批评模式和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单一化、枯燥化和美育功能缺位的批评模式具有重要的针砭作用。
关键词:宗白华散步美学启示宗白华以一种自由自在的笔触进行美学批评因此其美学被学界称为“散步美学”散步美学是向美回归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是生命体验的诗话文论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主要体现在宗白华散步美学的中西文化之融合审美言说方式之选择和审美教育之实施。一、中西文化之融合宗白华散步美学审美性与求真性的统一显示宗白华以融合中西文化的方式来创建中国新文化宗白华散步美学的成功为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宗白华始终提倡进行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反对在文化交往中的国粹主义和奴化主义。宗白华提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人生观其实就是要对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在《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办法》里宗白华就已经指出中西文化存在的互补性他引用东方文明是森林文明西方文明是城市文明的观点认为现在西方城市文明已经非常发达而森林文明却久已堕落因此宗白华呼吁:现在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发扬我们固有的森林文明再吸收西方的城市文明以造成一种最高的文化为人类造最大的幸福。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里宗白华详细论述了中国重建精神文化的方向。宗白华在文章里承认虽然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不在希腊罗马文化之下但中国现在的精神文化和欧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连周边国家都不如但宗白华给出的处方并不是完全放弃中国文化而是一方面保存中国旧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伟大庄严的精神发挥而重光之一方面吸收西方新文化的菁华参合融化在这东西文化两种文化总汇基础上建造一种更高尚更灿烂的新精神文化作世界未来文化的楷模免去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缺点偏处。
这可以说是宗白华构建中国新文化的总纲宗白华一生就是沿着这条方向矢志不渝的进行中国新文化的创建。宗白华随之又提出了具体的融合方法就是中国要改造单纯的文学头脑吸收西方科学的精神把自己的头脑改换称文学头脑和科学头脑并存以东方天才的直觉能力和基于西方科学严格的精神来造就中国的新精神文化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充满了对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的不懈探索。尤其应该提出的是宗白华在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文化选择中坚持把文化选择的根基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宗白华之所以这样的一个原因是他对西方文化的缺陷有着清醒的认识宗白华在一篇《西洋文化之理智精神》的编辑按语中指出了西方理性文化的缺点他认为:近代西洋的文化和文明虽是根基深厚有着希腊的艺术文化罗马的法制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情绪做它遥远的基础然而文艺复兴以后的现代文明的确是理智精神的结晶然而这理智的背后却站着一个魔鬼式的人欲!各国内的阶级压榨国际间的残酷战争替人类写下了最血腥的一页。指出了单纯强调理智的局限性因此宗白华认为理智只有和同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智慧否则由理智催生的先进科技只会成为人们杀人的工具。因此他在《自德见寄书》中提出: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来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
(P)主张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要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而不是专门模仿因为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因此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在文化选择上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即中西结合新旧增益以我为主我们对宗白华散步美学最深的感受恐怕还是那种中国传统的诗性言说这是宗白华自觉的在美学批评中发挥中国民族个性的结果吧。中国当前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gcdzg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报告里就明显的体现出了政府试图通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方式进行文化创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来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因此宗白华散步美学对中西文化的选择策略对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二、审美言说方式之选择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言说方式对中国当下文论“怎么说”有重要借鉴和示范意义。在中国相继出现的传统文体中无论是先秦时期散见于文献中的寄生的批评文体、两汉的序跋体和书信体、魏晋的骈文体和赋体唐代的论诗诗宋代的诗话还是元明清的小说评点这些批评文体的言说方式“不仅在文体样式、话语风格、范畴构成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诗性特征而且以其言说的具象性、直觉性和整体性揭示出中国文论在思维方式上的诗性特征。”。宗白华文学化的批评文体、优美的语言和直觉的思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批评文体的审美特征。
但是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中国批评的诗性传统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几乎断裂了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精神的巨大影响下中国文论家抛弃了批评的民族个性以概念、判断、推理外加西方文论术语的方式来进行批评文学批评模式逐渐走向单一化模式化也越来越晦涩难懂尤其是年代兴起方法论热以来西方世纪的理论批评著作大量的被翻译到中国来文艺批评到处充满着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半生不熟的各种“主义”:以年代中期到年代批评家或生吞活剥或细嚼慢咽的摄取着西方各批评论的理论成果轮番试用着各种批评方法在十余年间匆匆掠过西方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批评轨迹。经过历史的不断筛选如今心理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流派在中国多样的批评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批评方法的共同形式特征就是严格的概念规定、冷峻的逻辑分析、具体明确的结论向着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倾向发展文学批评也越来越远离民众呈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和浓郁的经院色彩。不可否认西方这种科学主义的批评形式使我们对文艺有了更新更深地认识但事物发展到极端则另当别论随着学术界对论文规范的遵守和体认并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发表论文与教师职称挂钩的硬性规定西方那种充满理性光辉的批评形式均趋向单一、枯涩甚至冷漠已经达到了模式化格式化的程度理性变成了惰性几乎所有人的论文格式都是同一个面孔艺术形式变得僵硬生冷失去了活泼的生命力。
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感叹说这样的僵化批评“或者是西方学术新潮或旧论的中国注释或者是各种学术报表中统计数字或者是毫无思想震撼力和学术生命力的印刷符号或文字顾客”无奈和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在这种惰性的的批评形式下中国传统的那种诗性的、和谐的、美的的艺术形式断裂了失语了。前几年学术界围绕中国文论的“失语”的热烈争论则显示文艺界对中国批评现状焦虑的集体自觉在这种意识下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形式便呼之欲出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建立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并不是说就要反对在文艺批评中运用那种严谨思辨的理性形式其实西方那种充满着严谨逻辑思辨的艺术形式是人的意志的表现这种形式对文艺的洞察力是卓越的因此我们要反对的这种理性的批评形式在文艺批评中的一统天下因为当这种理性的批评形式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理性的批评形式就已经变得不理性了变成了盲目的模仿和追从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惰性批评形式。其实这就把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中国文论现在应该“怎么说”其实这个问题孔子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回答我们了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种优美的趣味性表达显然要比一种晦涩生硬的批评要高明百倍。如今人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对上一世纪的文艺批评形式回顾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批评上和其它著名的美学家相比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批评虽然融入了现代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求真的实证色彩但其最鲜明的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因子尤其是他那种行云流水充满生命创造的涌动和诗情画意的诗性特征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在宗白华流荡着音乐节奏的美学散步里如痴如醉的感受着宗白华那种诗化的思考品味着宗白华那优美又充满情感的话语体会着他那种“不渋言路玲珑透彻”、“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直觉体验。
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批评形式可以说是我们构建艺术形式的楷模他启示着我们对艺术形式进行不断的创造使批评形式走向充满生命涌动的审美之维。三、审美教育之实施宗白华散步美学之所以用一种空灵优美又情感真挚的笔触来书写除了其自身的个性和知识构成外还源于宗白华对审美教育美育的追求宗白华追求美育功能对当今情感教育意义重大。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市场经济和科技大行起道的社会二者使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增长起来但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相反二者往往出现相悖的情况。市场经济上片面流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鼓励人们疯狂消费而这往往会刺激我们的物质占有欲陷入唯利是图的实利主义泥沼。赚钱不仅是人们生活手段而且是人们生存的目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内容更可怕的是人们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就是以挣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盲目的消费主义和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使当代人的物欲过分膨胀导出形形色色的物化心态。在文化上消费社会和现代传媒技术所形成的大众文化以其平面化、技术化、复制化、传媒化、大批量的生产优势迅速攻占了人们的心灵据点大众文化消解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索把审美活动还原为赤裸裸的感性活动。人们沉迷在美食、肉体以及悦目的形象的感性刺激中麻木着神经钝化着感觉剥蚀着心灵在不断的感性刺激中灵魂渐渐远离了人随之伴随的是道德沦丧、精神悲观、人性压抑、人格失衡生命逐渐褪化成为一种动物性的存在物欲的大众文化使人们在在感性的迷狂中丧失了自我。
这是我们现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我们迫切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宗白华早就看到了单纯实施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和蔡元培先生一起提倡美育:中国近几十年来因迫于国际形势及国家需要教育家对提倡实用主义教育这是应付一时的需要绝不是国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徒然提倡实用不注重精神人格的培养在这国家危机的时候流弊也很大。蔡先生独具只目于民国建国之初就屡屡提倡美育并细究其实施办法。宗白华认为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以减少人们的烦闷和痛苦可以高尚社会人民的人格可以使人的生活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使人生变得饰和整饰、一致从而使人生像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宗白华散步美学的美育功能就是以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来承担国民精神与情感的重建通过塑造高尚丰富的人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建设新文化的目的这也是宗白华特殊的文艺功用观。联系到当下宗白华的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愉悦可以为人们疲劳的心灵提供一个诗性的空间进行歇息暂时忘记世俗的劳累和烦恼。并且审美意识可以使人们从过分的物欲中解脱出来并克服技术的一统天下通过审美想象、直觉和创造力唤起人们的感性尤其是被技术压抑的感性使人走向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走向道德精神的升华走向具有敏锐感知力、同情心、富有创造力的人生从而提高人的艺术化生存能力最终达到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的社会目的。
因此审美教育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人格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除了上面几个现实启示外我们还要积极利用新的媒介发展新的批评文体。宗白华的批评文体就不限于传统的序跋体、书信体、论诗诗、评点体等而是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媒介发展媒介批评体、书评体和现代论说体并且有意识的探索大众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并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现在不仅有像报纸、杂志、书籍这样的纸介媒介而且涌现了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尤其这几年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图像文化发达因此我们应该与时推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铺就一个争先斗艳各领风骚的批评文体大花园。因此宗白华散步美学的中西文化之融合审美言说方式之选择、审美教育之实施以及及对现代媒介的接纳对我国现代的文化建设文学批评模式和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单一化、枯燥化和不注重美育功能的批评模式具有重要的针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