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赏赐宝钞 为什么“大明通行宝钞”不值钱?
为什么“大明通行宝钞”不值钱? “大明通行宝钞”上下高1市尺,左右宽6寸左右,底色为青色,外为龙形花纹边栏,上面横额写有“大明通行宝钞”,其内栏两旁又刻有篆文“大明宝钞”和“天下通行”八字,中图钱

为什么“大明通行宝钞”不值钱?
“大明通行宝钞”上下高1市尺,左右宽6寸左右,底色为青色,外为龙形花纹边栏,上面横额写有“大明通行宝钞”,其内栏两旁又刻有篆文“大明宝钞”和“天下通行”八字,中图钱贯状,十串为一贯,下方块图内有:“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纸币如此之大,创中国印钞史之最。明初印制的“大明通行宝钞”面额有六种:1贯、500文、400文、300文、200文、100文。> > 据洪武九年的《明实录》记载:大明宝钞与其他货币财物的换算是这样的:1贯=铜钱1 000文=白银1两=1石米,1两黄金=4贯=4两白银。但明朝洪武时期是禁止使用金银的,“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若有以金银易钞者听。凡商税课程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一百文以下,则止用铜钱”。因此上述换算仅限于民间与缴纳租税时使用。明初官方大力提倡用“钞”,洪武十八年开始,全国所有官员的禄米都以宝钞来支付,大约换算是这样的:二贯五百文(2 500文)折米一石。> > 但明朝的纸钞使用得很不尽如人意,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行,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15年间大明宝钞贬值到了面额(即规定可兑铜钱数)的1/4,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即将近20年的时间,贬值到面额的1/6以下。永乐元年(1403),官兵俸米1石已可折支纸币10贯,当时米价1石不足1贯,则纸币贬值已到了面额1/10以下。洪熙元年(1425),1石俸米可折支纸币25贯,贬值程度较前又加倍了,约为1/25;景泰元年(1450)官兵俸银每两折支纸币500贯,当时铜钱1贯可兑白银1两有余,则可知这时纸币贬值已到面额的1/500以下;弘治元年(1488),官兵俸银每两折支纸币数又达700贯,约为1/700,纸币1贯这时大约只能兑铜钱1文了;到四十二年(1614),“海军士给钞数百贯,计值不过数十文”。纸币10贯纸钞才能兑1文铜钱,贬值已达面额的1/10 000,也就是相当于一堆废纸了。> >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纸币贬值这么快?关键在于君臣及其子孙们对货币经济,我们不妨来看看洪武皇帝他老人家是如何认识纸币的:“钞无古制,始宋用元,兼行子母,大利天下。然制造之法不难,欲人无犯,岂不艰哉!所以不难者,一之工,于今之时,孰不为之?国之用行天下,改色饰文,禁民勿伪,故设抄纸局。”> > 吴晗先生诊出了洪武君臣在宝钞制度上的毛病:“(朱元璋君臣)顾仅承其制度(指元钞)之表面而忽其本根:元钞法之通以有金银或丝为钞本,各路无钞本者不降新钞;以印造有定额,量全国课程收入之金银及倒换昏钞数为额,俭而不溢,故钞尝重;以有放有收,丁赋课程皆收钞,钞之用同于金银;以随时可兑换,钞换金银,金银换钞,以昏钞可倒换新钞;以钞与金银并行,虚实相权。且各地行用库之颁发钞本也,以行用库原有金银为本,新钞备人民之购取,金银则备人民之换折,故出入均有备,钞之信用借以维持。其坏也以无钞本,以滥发,以发而不收,以不能兑换,以昏钞不能倒换新钞。明太祖及其谋议诸臣生于元代钞法沮坏之世,数典忘祖,以为钞法固如是耳,于是无本无额有出无入之不兑现钞乃复现于。行用库之钞本成为无本之钞,不数年而法坏。又为剜肉补疮之计,禁金银,禁铜钱,立户口食盐钞法、课程赃罚输钞法、赎罪法、商税法、钞关法等法令,欲以重钞,而钞终于无用。”> > 我们今天将其再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朱元璋君臣及其子孙光注意了大明宝钞的面值与防伪,但是没有像元世祖时代的精英们看到了货币背后的无形之手。纸币的发行是以一个国家的金银储备量为基准,不能滥发,一旦发行出去,就得考虑它们是否能以金银或丝兑换过来;要是发现兑换有困难了,就得赶紧刹车,否则就成了滥发纸币,最终导致纸币的彻底贬值,废纸一堆。但明初数朝的君臣们就是一直没弄懂这些,与他们十分讨厌的政敌元顺帝一个水准,所以到了明英宗时大明已经实在没办法使用“大明通行宝钞”系统了。天顺四年(1460)朝廷公开解除钱禁,但铜钱并没有就此复兴;因为当时明朝统治者不愿废了纸币,那可是祖宗的规制呀。明英宗时代还解除了银禁,使得白银逐渐成为了明朝的主要货币。由此宝钞在流通领域的作用就越来越弱。> > 不过话得说回来,明朝中后期的这些不是,我们不能全怪罪到朱元璋的头上。理性而言,洪武时期的大明帝国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就以上述讲到的洪武20多年间大明宝钞的贬值率1/6为例,这个16%是由洪武八年开始首先发行大明宝钞到洪武三十一年总计23年时间内的总通货膨胀率,我们给它平均折算一下,得出洪武时期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大致在7‰,这7‰在日常的生活中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再看我们现在的通货膨胀率:据网上报道:中国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在4%~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在3%左右(360网站搜搜问问)。这样的专业术语,我们普通老百姓都不懂,来点通俗的,即我们现在的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4%~5%)+3%,也就是在7%左右。相比于当今天价房价和每天都在攀升的菜价,可以推想洪武时代应是物价平稳,大明帝国的子民们恐怕早就过上了小康日子了吧?> > 回想洪武开国起,朱元璋参酌唐宋,损益元制,立纲陈纪,构建新体,精制狠招,直指“三农”,四服“猛药”,力解顽疾,以良治良,首创粮长,构建农村自治,建立公平有序的工商秩序,崇本抑末……不难看出,朱元璋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在实实在在地落实他的“宽猛相济”的治国理念;也不难看出,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大明帝国的子民们生活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有了发展。这一切更多地体现了洪武治国“宽厚民生”或言关注民生的精神。不过在当年朱皇帝的眼里,治国理政光有“宽”还不行,必须得“猛”。那么朱元璋在对待民生和顺民“宽厚”的同时又在哪些方面施予“威猛”了呢? 很赞哦!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