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国者电影中的美国独立战争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火烧 2023-02-26 20:58:16 1112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爱国者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编剧: 罗伯特·罗达特主演: 梅尔·吉布森 / 希斯·莱杰 / 乔莉·理查德森 /詹森·艾萨克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爱国者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编剧: 罗伯特·罗达特
主演: 梅尔·吉布森 / 希斯·莱杰 / 乔莉·理查德森 /詹森·艾萨克 / 克里斯·库珀..
型别: 剧情 / 动作 / 战争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0-06-28
决战怒河
导演: Robert Harmon
编剧: Howard Fast
主演: Jeff Daniels / Roger Rees
型别: 剧情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9-09-20
此外,推荐美剧《逆转奇兵》。

求美国独立战争或者南北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

《葛底斯堡》(盖茨堡),战争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必看
《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的前传
《光荣战役》,另一个角度的壮阔篇章
《冷山》,南方女孩的悲惨处境
《乱世佳人》,1939年的~
另:《爱国者》是独立战争的
百度南北战争吧欢迎~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选择题

1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A

.英国的殖民统治

B

.种植园奴隶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D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来克星顿枪声

C

.《独立宣言》的发表

D

.萨拉托加大捷

3

1775

年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内容有[

①会议呼吁英王停止对北美人民的压迫

②决定开展武装抗英斗争

③决定招募军队,购买军火

④组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独立宣言》是由谁释出的?[

A

.华盛顿

B

.制宪会议

C

.大陆会议

D

.联邦政府

5

.美国国庆日是[

A

7

4

B

7

14

C

9

20

D

9

21

6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

.“来克星顿枪声”

B

.波士顿倾茶事件

C

.萨拉托加大捷

D

.约克镇大捷

7

.萨拉托加战役后,在军事上援助美国的有[

①法国

②俄国

③荷兰

④土耳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8

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有[

①美国是联邦国家

②实行总统制

③规定乔治·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④确定华盛顿为美国首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9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来克星顿枪声”

②美国宣布独立

③约克镇大捷

④萨拉托加大捷

⑤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⑥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⑤⑥④②①③

C

.③④⑤①⑥②

D

.①⑤②④③⑥

二、双项选择题

1

.从

17

世纪起,大批移民从欧洲迁入北美,组织殖民的人是[

A

.国王

B

.地主

C

.贵族

D

.商人

2

.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成为它的[

A

.原料产地

B

.合作伙伴

C

.商品市场

D

.敌对国家

3

.由大陆会议直接决定的事件是[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组建大陆军

C

.释出《独立宣言》

D

.制定

1787

年宪法

4

.关于萨拉托加大捷,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于

1777

B

.宣告英国殖民者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

C

.美军采用了南北夹击的战术

D

.英军将领康华利向华盛顿投降

5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评述,正确的是

A

爱国者电影中的美国独立战争 有没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

1773

年,结束于

1783

B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C

.美国并没有完全独立

D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三、填空题

1

.美洲的土著居民是

______

2

______

世纪初

______

国开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18

世纪,

共建立了

______

个殖民

地。

3

.经过

100

多年,北美的

______

经济开始发展,初步形成了

______

______

逐渐成为通

用语言,统一的

______

民族开始形成。

4

______

______

月,

______

的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5

______

______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在

______

召开。会议号召开展

______

斗争,决定

招募

______

购买军火,

并把汇集到波士顿的

______

整编为

______

委任

______

为大陆军总

司令。

6

______

______

______

日,大陆会议释出了

______

,宣告北美

______

个殖民地脱离

______

,成为独立的国家。

7

______

年,在北方的

______

,美军采用

______

战术,迫使英军

______

人投降。

______

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8

.在美国独立战争后期,

______

______

等国也在军事上援助美国。后来,

______

联军

在南方的

______

又取得一次重大胜利,英军被迫投降。

9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于

______

年,结束于

______

年。

10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

______

革命,

又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

它对后来欧洲和

______

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

谨庄严宣告:

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

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而它们与

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络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请回答:

①这段引文出自什么档案?

②这个档案是何时由谁发表的?它的发表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简答题

1

.美国独立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2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单元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C

4

C

5

A

6

C

7

D

8

C

9

D

二、双项选择题

1

CD

2

AC

3

BC

4

AC

5

BD

三、填空题

1

.印第安人

2

17

13

3

.资本主义

统一市场

英语

美利坚

4

1775 4

来克星顿

5

1775 5

费城

武装抗英

军队

民兵

大陆军

华盛顿

6

1776 7 4

《独立宣言》

13

英国

7

1777

萨拉托加

南北夹击

5000

萨拉托加大捷

8

.法国

荷兰

美法

约克镇

9

1775 1781

10

.资产阶级

拉丁美

四、材料解析题

①出自美国《独立宣言》。

②1776

7

4

日由大陆会议发表,它的发表标志著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五、简答题

1

①从

17

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起,

大批移民从欧洲迁入北美殖民地,

其中大部

分是英国人。

②经过

100

多年,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

用语言,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③英国为使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残

酷剥削北美人民。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情绪

日益高涨。

18

世纪

70

年代,北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共同对付英国的办法,很多地方的人民

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1775

4

月,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军想突袭北美民兵,企图夺取他们贮存在波士顿西北部

康科德的军火。

英军途经来克星顿时,同北美民兵交火。

来克星顿的枪声,

是北美独立战争

的开始。

2.

原因:

(1)

战争的正义性。

(2)

人民群众积极参加。

(3)

国际支援。

影响:

(1)

战争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

推翻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为资本主

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3)

对欧洲、拉美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跪求!

北美独立战争态势图
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主要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洲之外。同时,许多印地安人为双方打仗。 在战争中,英国能够利用他们在海军上的优势以占领殖民地的临海城市,但如何控制乡村地区却使他们困惑。随着法国海军在乞沙比克城的胜利导致英国军队在1781年的约克镇围城战役中投降。1783年订定的巴黎条约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因为许多殖民地的居民逃离那十三个殖民地并在北方安顿下来,这场战争同时也为了日后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备。 1607年,英国人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开始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经过不断拓殖,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此期间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数是英国人,也有不少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此外还有不少从非洲贩运过来的黑奴。他们为北美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经济成分。殖民地的统治模式是依照英国政体建立的,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总督和议会。总督代表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统治,拥有行政、经济和军事大权,可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富兰克林和杰斐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识日趋增强。 18世纪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北美生产的很多产品甚至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产品一争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英国希望北美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从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财富。殖民地人民不满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编辑本段剥削及反抗
殖民地人民希望减低对英国本土的依赖
自英国开发海外殖民地以来,为了维护英国本土的垄断利益,颁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条例》。随着北美殖民地自身发展,殖民地人民越来越希望减低对英国本土的依赖,寻求独立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然而,这却引起了英国当局的不满,因为英国当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继续充当其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及商品倾销的市场,因此,英国当局开始采取很多高压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经挤的自由发展。英国当局首先颁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开拓(主要是因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并禁止其发行自己的纸币,再对其课以重税及解散其议会。60年代,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为增加税收,颁布1765年的《印花税条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税法》。 殖民地居民感到强烈不满,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然而,英国当局不但不作理会,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驻北美英军开枪射杀反抗英国当局暴政的波士顿居民,制造了“波士顿惨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腾,后于1773年12月16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英国当局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
印花税条例
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新花样:印花税。他们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可流通。这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祕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等。这一切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起来了。 1765年,英国国会为转嫁沉重的军费负担而向英属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税的条例。七年战争后,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镇压印第安人,派遣一万名军队常驻北美,由当地负责全部开支。1765年3月22日,英国国会通过的印花税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契据、执照、文凭、纸牌、入场券等均需加贴印花税票,税额自2便士到几英镑不等,违者罚款或监禁。该条例定于11月1日起生效。印花税条例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殖民地人民坚持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议会才能作出征税决定。“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祕密会社组织起来,带领群众捣毁税局,焚烧印花税票,把税吏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游街示众。11月印花税法生效前,全殖民地税吏都被迫辞职。1765年10月,在纽约召开全殖民地反对印花税法大会。会上通过拒绝向英交纳印花税等14项决议。为抵制印花税条例,全殖民地展开抵制英货运动,从而导致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英国30个城市的商人和制造商联合向议会上书请求废除印花税法。英国议会于1766年3月18日,最后通过废除印花税条例的决议。[2]
唐森德税法
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法案,财政大臣C·唐森德提出。印花税条例废除后,根据财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议,英国国会于1767年下半年通过四项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总称《唐森德法》。是年 6月29日通过的《唐森德税法》是其中的第二项。税法规定自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均一律征收进口税。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 《唐森德税法》公布后,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愤怒抗议,要求废除。1768年2月 ,马萨诸塞议会又向各殖民地议会发出巡回信件,重申“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货运动,并用武力反抗英国税吏的搜查与压迫。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英国政府以解散纽约、马萨诸塞两州议会要挟,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国遂于1770年3月被迫废除《唐森德税法》。[3]
波士顿惨案
1765年,驻营条例颁布后,英国政府派遣军队驻扎北美。当时,驻扎在波士顿的第14团和第29团胡作非为,有的刁难行人,有的调戏妇女,从而造成士兵与居民的关系恶化。5年间军队和当地人民的冲突不断发生,当地人民与英国军队之间的积怨已深,一股反抗的暗流逐渐壮大,1770年3月这种反抗达到高潮。(On the evening of March 5, 1770, a crowd of some sixty townpeople began taunting snowballs at a squad of ten redcoats. )3月5日英军士兵与一名制绳工之间冲突再起。波士顿的绳索制造工人聚集在海关,向守卫海关的英国兵投掷雪球。晚8时,钟声大作,人们手持棍棒走上街头,高呼赶走可恶的“红虾兵”(蔑称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军队)。聚集在英王街海关周围的人情绪更为激昂。英军前来镇压,面对情绪激愤的人们,士兵在慌乱中向群众开了枪,当场打死3人,后又有2人因伤势过重,次日死去。第一个被打死的是种植园奴隶出身的黑人群众领袖C·阿塔克斯。这次流血事件史称“波士顿惨案”。波士顿惨案的讯息很快传到其他城市,人民纷纷起来抗议英军驻扎。波士顿这座仅有1.7万人的城市,竟有五万人加入到给死难者送葬的行列中。英国军队被迫撤出波士顿。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上,英军将制造此次惨案的托马斯·普雷斯顿上尉及其八名下属拘留起来。一个星期后,一个大陪审团宣誓组成。在检查总长的要求下,普雷斯顿上尉及其八名下属被提起公诉,为英国军人担任辩护并使之被宣布无罪的当地律师约翰·亚当斯,就是被美国人尊为"Founding Father"之一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后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继任者。[4]
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5] 波士顿革命分子塞谬尔·亚当斯领导的一个由三组每组50个当地人组成的组织“自由之子”,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当时,灯把晚上照得像白天一样,很多人起来看热闹,整个过程相当平和及安静。但是此举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英国政府下令关闭波士顿港口,直到他们把扔下茶叶的钱偿还,还将战船和军队驶入殖民地。 前新泽西州州长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被倾倒的茶叶应该被赔偿,表示愿意用自己的钱来赔。英国认为这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
“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强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强控制。这些法案虽然是针对马萨诸塞州,但被北美居民称作“不可容忍的法案”,后来费城等其他港口也陆续响应,终于导致1775年4月的美国独立战争。
编辑本段独立战争的开始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来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来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莱克星顿的北美民兵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得到一个讯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祕密军火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800名英军前往摧毁,以挫伤民兵士气。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 英军在黎明前的薄雾中向前行进,经过一夜行军。他们个个困倦不堪,呵欠连天。忽然,他们发现村外的草地上站着70多个村民,正手握长枪严阵以待。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民就是莱克星顿的民兵,北美大陆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们“一分钟人”(Minutemen),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让史密斯吃惊的是,这些民兵为什么这样快就知道英军的行动呢?原来,“通讯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了情报,并在波士顿教堂的顶上挂起一盏红灯。“通讯委员会”的信使,雕板匠保尔·瑞维尔看到后立即骑马到莱克星顿,通知隐藏在那里的反英领袖塞缪尔·亚当斯撤离,然后赶到康科德报警。 美国独立战争
史密斯一看对方只有几十个人,原来有些紧张的心情马上放松下来。皮特凯恩也没把这些衣服破烂的民兵放在眼里,命令他们缴械投降。但以乔纳斯·帕克为首的民兵拒绝了英军的要求。皮特凯恩就命令英军包围这些民兵。在混乱中,不知是谁开了枪,顿时激战爆发。几分钟后,枪声渐渐稀疏,民兵们8死10伤,因为人少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来。英军只有1人受伤。 史密斯初战告捷,非常得意,指挥士兵直奔康科德。英军赶到镇上时,天已大亮,旭日东升了,但街道上却看不见一个人,家家关门闭户,显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军进入各家翻箱倒柜,折腾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原来,民兵早已把仓库转移,“通讯委员会”的领导人也隐蔽起来了。 史密斯觉得情况有些不妙,连忙下令撤退。这时,镇外喊杀声、枪声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镇的民兵已得到讯息,从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赶来。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他们埋伏在篱笆后边、灌木丛中、房屋顶上、街道拐角处向英军射击。英军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当英军举枪还击时却连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军一路向波士顿方向退却,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断袭击,狼狈不堪。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还是从波士顿开来的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这一天,英军死伤273人,民兵损失了95人,剩下的英军弹药耗尽,回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他们第一次尝到殖民地人民铁拳的滋味。有个士兵说:“我48小时没吃一点东西,帽子被打飞了3次,2颗子弹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莱克星顿的枪声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 为了联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于6月14日决定,建立各殖民地联合武装力量即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0月13日,又决定建立大陆舰队。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战争初期,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海军,驻北美英军约3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仅300万,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缺乏训练。但是,殖民地军民联合,同仇敌忾,又有优秀的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英军的海上补给线却时常被干扰,在北美不得人心,所以最终殖民主义地获得胜利,并且独立了。
编辑本段战争程序
这次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 北美独立战争主题油画
第一阶段
1775~1778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为战略防御阶段,主战场在北部,英军占据优势。 战争开始后,英军主动进攻,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总的战略是: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向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大陆军因力量薄弱,除战争初期远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处于守势,采取待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并围困波士顿。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顿外围邦克山战斗中首战告捷,歼灭英军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挥的英军被迫从波士顿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军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华盛顿率1.9万人与英军打阵地战,结果损失惨重,被迫于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泽西,英军占领纽约。当年圣诞节前夕和新年之夜,华盛顿利用英军疏于戒备之机,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得手,俘敌近千人,士气大振。1777年夏,约翰·伯戈因率7000英军从加拿大南下,企图与豪会师。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1.8万南下,于9月夺取了大陆会议的所在地费城。 伯戈因孤军深入,行至萨拉托加地域时,遭到1.2万美军和游击队的围攻,5000英军被迫于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战役成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对英宣战。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6月法英开战,西班牙也于1779年6月对英作战。俄国于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780年12月荷兰进一步加入法国方面对英作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势的变化,迫使英军于1778年6月放弃费城,决心退守纽约。随之,北部战争便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第二阶段
1779~1781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以萨拉托加大捷为标志,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战场转到南部,美军以弱胜强。 英军新任统帅克林顿上任后,利用南部“效忠派”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岛的有利条件,调兵遣将,决心将英军主力转移到南部,企图对美南部诸州各个击破,并依托沿海基地和纽约遏制北部。北美大陆军则力图与法国陆海军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打破英军的计划。1778年底,英军攻取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揭开了在南方发动强大攻势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军司令林肯会同德斯坦指挥的法国舰队进攻南部英军主要基地萨凡纳,受挫。1780年春,克林顿率领1.4万英军对查尔斯顿实施陆、海两面包围,迫使林肯部5000余人投降,并缴获军舰4艘,使美军遭受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损失。事后,克林顿率英军一部回师纽约,留下康沃利斯指挥7000英军控制南方陆地和沿海。这就为南部民兵游击队活动提供了方便。大陆会议委派格林为南方美军司令,谐同摩根到南方开展游击战,先后于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尔福德等地大胜英军,迫使英军从内地向沿海撤退。格林乘势挥师南下,在民兵游击队配合下,拔除英军据点,收复了除萨凡纳和吉尔斯顿之外的南部国土。
第三阶段
1781年4月-1783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军退守弗吉尼亚半岛顶端的约克敦。此时在整个北美战场英军主要收缩于纽约和约克敦两点上。1781年8月,华盛顿亲率法美联军祕密南下弗吉尼亚,与此同时,德格拉斯率领的法国舰队也抵达约克敦城外海面,击败了来援英舰,完全控制了战区制海权。9月28日,1.7万名法美联军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约克敦的包围。 在联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康沃利斯走投无路,于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个周年纪念日,请求进行投降谈判。10月19日,8000名英军走出约克敦,当服装整齐的红衫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时,军乐队奏响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转过来了》的著名乐章。 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美国与英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初步停战条约,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1783年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 ),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和约共10条,和约第一条规定:“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内容还有: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英从美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只等。该和约的签订标志著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使美国获得完全独立,这是美国人民通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换得的胜利成果。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6] 1773年,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的开始),十三州民兵进攻加拿大失败。 1776年,英国增兵北美,华盛顿率军1.8万人防守纽约被英军击败,撤退过特拉华河时身边只余下4000余人,法国和西班牙开始向美国提供财政援助。 1777年,英军,占领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华盛顿试图反攻费城,结果部队竟然在浓雾中自相开火,反攻失败;美军击败前往内地扫荡的一支英军,获得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证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同英国的战争结束时确定下来的领土”。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法英海军发生多次海战;英国政府得知法国舰队出动奔赴北美的讯息后命令费城英军退到纽约,美军“收复”费城:英国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的几个据点;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重要城市萨凡纳,大陆军损失5000余人。 1779年,法国占领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岛的几个岛屿;法国和西班牙组成人型联合舰队准备进攻英国本土,英国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战;法美联合攻击萨凡纳失败。 1780年,英军攻占南卡罗来纳重要城市查尔斯顿;英法在西印度群岛多次发生海战;7月,罗尚博率领的法国特别远征军在纽波特登陆。 1781年,法国对泽西岛的袭击失败(这是英吉利海峡的岛屿,法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必经之路);法国格拉塞舰队来到北美,与英国海军展开多次战斗,短时间内获得了切萨皮克湾的绝对制海权,随后,法美联军在格拉塞舰队的策应下迫使约克敦守军投降,北美大陆的大规模战斗自此结束:西班牙—法国联军占领佛罗里达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维德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 1782年,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地中海西部岛屿米诺卡的圣菲利浦要塞:法同占领西印度群岛多个岛屿和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发生多次海战:法国人占领了和摧毁了加拿人的多个英国要塞;在直布罗陀,法西联军3.3万人对英国守军展开总攻,被击退。11月30日,美国与英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初步停战条约。 1783年,法英在印度库德罗尔展开海陆拉锯战,英国人败北。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巴黎和约。
编辑本段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 萨拉托加大捷(正中为华盛顿)
争的转折点。 (详见“萨拉托加之战”词条)
编辑本段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大陆会议 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通过的宣言 撰写独立宣言(杰斐逊,亚当斯和富兰克林)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络,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 ,取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必须宣布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的确,从慎重考虑,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改变成立多年的政府。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来恢复自身的权益。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一再损人利己和强取豪夺的历史,所有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这些邦建立一种绝对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人民不会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急需和至关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暂等待他的同意;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允许将广大地区供民众垦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地立法机构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适且远离公文件案储存地的地方去开会,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顺从他的意旨。
立法权要回到广大人民手中
他一再解散各殖民地的议会,因为它们坚定果敢地反对他侵犯人民的各项权利。在解散各殖民地议会后,他又长时间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被取消的,因此这项权力已经回到广大人民手中并由他们来行使;其时各邦仍然险象环生,外有侵略之患,内有动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囗,为此,他阻挠《外国人归化法律》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外国人移居各邦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藉以阻挠司法公正。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从而让法官完全从属于他个人的意志。他建立多种新的衙门,派遣蝗虫般多的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蚕食民脂民膏。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他就在我们中间驻扎常备军。
不能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
他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并凌驾于民政权力之上。他同一些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且不为我们的法律认可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这些人炮制的假冒法案,来到达下述目的: 在我们这里驻扎大批武装部队;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那些杀害我们各邦居民的谋杀者逍遥法外; 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团的权益;编造罪名把我们递解到海外去受审;在一个邻近地区 废除英国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里建立专横政府,并扩大它的疆界,企图使之迅即成为一个样板和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 取消我们的特许状,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政府形式;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构,宣称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为我们立法。他宣布我们已不在他的保护之下,并向我们开战,从而放弃了这里的政权。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海岸,焚烧我们的市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求一些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书籍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汤姆叔叔的小屋》

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影响历史程序的经典著作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对人类发展程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1851年,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启蒙运动的电影.

爱国者,讲的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事儿

美国独立战争是开始于哪一年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由华盛

美国独立战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有没有什么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比较好的书或电影推荐拜托各位大神

记得乱世佳人里有些描述。 北方的迅速工业化,南方由农场经济转变为城镇经济,以及当时的社会问题。 虽然只是小说,但是描述很生动。 追问: 是 独立战争 不是南北战争啊…

谁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文章,英文的,字越多越好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conflict by which
the American colonists won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and create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 an upheaval(大变动)of profound(深刻的)
significance in world history. It ourr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in an"Ag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en philosophers and
political theorists in Europe were critically
examining the institutions of their own societies
and the notions(观念) that lay behind them.Yet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first put to the test ideas
and theories that had seldom if ever been worked
out in practice in the Old World--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sovereignty(主权) of the people,
written constitutions, and effectiv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government.

谁有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文章,英文的,字越多越好啊!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美国独立战争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conflict by which
the American colonists won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and create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 an upheaval(大变动)of profound(深刻的)
significance in world history. It ourr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in an"Ag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en philosophers and
political theorists in Europe were critically
examining the institutions of their own societies
and the notions(观念) that lay behind them.Yet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first put to the test ideas
and theories that had seldom if ever been worked
out in practice in the Old World--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sovereignty(主权) of the people,
written constitutions, and effectiv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government.
A struggle to preserve and later to expand the
dimensions (限度) of human freed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s also an anticolonial movement, the
first in modern history. Before then,countries had
usually e into existence through evolutionary
(进化论) processes, the result of tradition and
history, geography and circumstance.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had a birth date,1776;it
was"the first new nation, "a republic born in
revolution and war, a pattern (模式) followed by
scores of fledgling (初出茅庐者)states since that
time,especially in the so-called Third World areas
of the globe since 1945.
For many nation-makers the American rebellion
has been a relevant revolution, offering insights
(洞察力) and parallels that have aided them in
their quest for self-determination. The
revolutionists of 1776 themselves aurately
predicted that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ould
inspire men elsewhere to secure freedo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ir own lands. As Thomas
Jefferson assured John Adams, "the Flames kindled
(点火) on the fourth of July"had spread over too
much of the globe ever to be extinguished by the
forces of despotism(独裁)and reaction(反动).
THE COLONIES IN 1763
No revolution,of course,can be fully exported.
A vast array of factors that include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of a people will shape the
precise(正确的)course of any and all revolutions.
So it was in America, where the colonists were not
an alien people with a cultu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otherland.They were for the most part
British in origin,English-speaking,Protestant(新教
徒),rural,and agrarian(土地的)in their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proud of their Anglo-
Saxon heritage and of the empire of which they
were a part--proud,too,of the role they had played
in helping to seize Canada and to crush French
power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known as the Seven Years' War in Europe),which
ended in 1763.
At that time the colonists gave little thought
to cutting loose from their imperial moorings (停
泊处) . They considered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the best in Europe, noted for its
equilibrium beeen King, Lords, and Commons
assembled in Parliament. They imported British
books, furniture,and clothing;wealthy planters and
merchants imitated the manners of the English
aristocracy (贵族) . Even with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their external trade by the Navigation
Acts--or perhaps because of them--they had
prospered in their direct economic intercourse
with Britain, the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y in
Europe. Nor was their trade rigidly confined(分娩
); they were also permitted to sell an assortment
(各色)of valuable products such as grain,flour,and
rice on non-British markets in the West Indies and
in southern Europe.
In 1763 the colonists were an expanding and
maturing(成熟)people;their numbers had reached a
million and a half, and they were doubling every
quarter of a century--multiplying like
rattlesnakes(响尾蛇), as Benjamin Franklin said.
If most provincials were sons of the soil,
Americans could noheless boast of five urban
centers, "cities in the wilderness"--Philadelphia,
Boston, New York,Charleston,and Newport.The cities
served as filters through which new ideas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启蒙)entered the colonies,
helping to generate an inquisitive(求知的)spirit
about humankind and the total environment.
Newspapers and colleges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served as disseminators(传播者) of the thought and
culture of what was truly an Atlantic civilization.
A new mobility, together with a receptivity(接受能
力)to new ideas,was a hallmark(纯度检验证明印记)of
American society. It came about because of high
wages,cheap land,and an absence of legal privilege.
Americans were--except for their African slaves--
one of the freest people in the world.Another sign
of that freedom was their almost plete control
over their internal political and domestic affairs,
exercised largely through their popularly elected
lower houses of assembly (集会) , which in turn
served as nurturing ground for such future
Revolutionary leaders as John Adams,John Dickinson,
Thomas Jefferson,and Gee Washington.
Although the colonists had reached a high
level of maturity, there was not at mid-century a
meaningful American nationalism. The life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parent state continued to
provide the central focus of colonial culture. The
word American appeared infrequently; people were
more likely to describe themselves as English or
British,or as Virginians or Pennsylvanians.Nor did
the provincials display a marked degree of
intercolonial (殖民地间的) cooperation; their own
rivalries and jealousies over boundaries, western
land claims, and military contributions in the
imperial wars all tended to retard(使减缓)American
national feeling, as may be seen in the rejection
of the Plan of Union presented by Benjamin
Franklin to the Albany(美国NEW YORK州首府)Congress
in 1754.
Nothing, however, unites a people like a
monly perceived (察觉) threat to their way of
life; and after 1763 the colonists felt endangered
within the empire.There is a real irony in the way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egan, for the very
elements that had wedded the colonists to the
mother country--especially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s--were viewed in London as signs
that Britain had lost control of its transatlantic
dominions, that the colonists were fast heading
down the road to full autonomy or absolute
independence. Those sentiments,growing steadily in
the 18th century, crystallized (结晶) during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when British officials
plained that Americans cooperated poorly in
raising men and supplies and in providing quarters
for British troops, to say nothing of trading
illegally with the enemy and generating friction
(摩擦) with western Indians over land and trade
goods.
Whatever the truth of these charges--and they
were partly true, if exaggerated--it was not
unreasonable after 1763 for Britain to ask more of
its prosperous dependencies. Britain's heavy
national debt and concurrent tax burdens stemmed
(阻止) partly at least from a series of 18th-
century wars that were fought to some extent for
the defense of the colonies. Nor was it wrong to
argue that a measure of reanization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would lead to greater economy and
efficiency in imperial management. But Britain
embarked upon this course with a lack of
sensitivity, ignoring the concerns of its maturing
subjects, who were scarcely the children they had
once been.
In short, Britain's state of mind(meaning that
of its rulers and the parliamentary(议会)majority)
corresponded to its lofty status as the superpower
of Europe in 1763. It was said that the Pax Romana
would pale in parison with the Pax Britannica,
which would bring a"prosperity and glory unknown
to any former age. "Britain no longer felt a need
for its former allies in Europe. For what nation
could now threaten it? It no longer required the
goodwill of its colonies, for France had ceased to
be a threat to the thirteen colonies,whose men and
other resources--although Britain scarcely
admitted it--had in fact aided the British victory
in 1763.
Britain's was a mentality unable to appreciate
the aims and aspirations (热望) of its colonial
people. Superpowers, all too often, are not much
given to introspection(内省) ,to questioning their
values and assumptions.And it had been a long time
since the British themselves had felt their
liberties threatened,either by a foreign danger or
by internal menace (恐吓) from a tyrannical ruler.
Thus, when Britain adopted a new imperial program,
the colonists were never meaningfully consulted.
Furthermore, Britain's tactics (策略) could hardly
avoid arousing the Americans. Having left the
colonies virtually alone for decades with a de
facto attitude of"salutary neglect, "the London
government now attempted too much too quickly.
THE GROWING FERMENT
Even befor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visible indications had appeared of a
new direction in colonial affairs. Beginning in
1759, small-scale disputes broke out &n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