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齐齐哈尔教区 戰國大名改信天主教:一石激起千層浪,改變日本文化形態

戰國大名改信天主教:一石激起千層浪,改變日本文化形態
日本戰國除了是互相殺伐的時代,也是西學衝擊日本的時代。首先,鐵炮經種子島傳入日本本土,然後是傳教士赴日佈教。鐵炮和天主教的傳入,在日本激起千層浪,改變了戰爭和文化形態。
自古以來,日本就跟中國、琉球和朝鮮半島進行文化交流,而佛教的傳播也讓人認識到天竺這些國家,但是他們對於西方世界卻是一無所知。不過日本島民對於外來事物並不特別抗拒,除了幕末時代對於黑船來航有較誇張的反應外,基本上並不會排除外國文化,甚至能夠去了解和接納。
當然,文化間的碰撞,在一開始時總會遇到保守人士的阻撓,就像千百年前佛教傳入日本一樣,有人不願崇拜來自外國的神明,還是得靠天皇和蘇我氏“身先士卒”親身奉佛,才讓佛教順利傳入。經過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的言教身傳,鑽研理論,纔將日本打造成一個佛教重鎮,直到今日,佛教仍對日本影響深遠。
天主教傳入日本之時,佛教植入日本文化已有千年,可謂根深蒂固,耶穌會傳教士來到日本,就發覺日本人受佛教文化薰陶極深,難以用天主教教義感動他們,不得不巧妙運用“語言僞術”哄騙民衆,讓民衆認爲天主教與佛教的概念其實差不多,這樣民衆就會接納。不過碰壁的情況還是很多,一來西方與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本來就差異極大,二來日本已經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宇宙觀,天主教的創造主理論很難插進日本人的宇宙體系,傳教士在面對掌握豐富知識的僧侶面前,便顯得有點乏力。但是,質疑最多的就是:“如果天主這麼善良,爲何遲到現在才傳來日本?如果天主這麼慈悲,爲何造不出不會犯罪的人類?爲何善者得不到善報,而讓惡人橫行無忌?”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日本的佛教徒在傳教士面前展現強大的邏輯力、批判力和辯論力,連傳教士都束手無策,甚至寫信要求本國派遣一些既富學識又能言善道的僧侶來日本“參戰”。當時,日本人改信天主教的比例,遠比其他國家的民衆改信天主教爲低,要說服日本人改宗是一件十分艱鉅的工作。
不過天主教在大名階層似乎較受歡迎,傳播也相對順利。我們知道最早接觸和允許傳教士在領內佈教的是島津貴久,但他本人並沒有改宗。後來愈來愈多大名改信天主教,比較著名的有大村純忠、有馬晴信、大友宗麟、黑田官兵衛、一條兼定、高山重友、蒲生氏鄉、細川忠興等等。他們改信天主教的原因,大致上有兩點:一是爭取貿易機會,二是真心信服天主教義。
九州島大名改信天主教,大多是爲了貿易的利益。例如大友宗麟,是先出家爲僧再改宗的,他的正室奈多夫人卻是虔誠的神道信仰者,兩人爲了改宗問題鬧得很大,波及兒子和家臣團,但大友宗麟確實受惠於傳教士,從與葡國的貿易中得到鐵炮、玉藥(鐵炮的鉛彈)和佛朗機大炮(國崩大炮),以武器的力量和先進性來說,在九州島可說是無人能及。
而高山重友可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父親高山友照的佛法造詣本來就很高深,在一次由鬆永久秀主持的兩教論爭時,與鬆永家臣結城忠正一同獲邀擔任評判。辯論雙方,由佛教代表清原枝賢,出戰天主教代表羅倫索(他本身是日本人,原名不詳,當時已受洗),結果羅倫索大勝,高山友照受感動,於是邀請羅倫索到自己領地,替一家人受洗。高山重友長大親政後,在領內積極破壞神社寺院,迫害神官和僧侶,用那些建材興建教會。佛諾伊斯在《日本史》裏記述高山重友從沒有強制領民改宗,但領民都自願改信天主教。
結果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大名或領主自上而下推動,成了相當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