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没有确定关系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火烧 2022-05-25 15:08:58 1058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 gt gt   缤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没有确定关系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 >   缤纷的社会现象,真让我们不懂经济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比如给官员的俸禄那么多,也有人贪贿;明朝一直被后人视为“薄俸”,明太祖时代廉洁的人却很多,但明太祖不满足,他要建立一个没有贪占的完美社会,贪一点就杀无赦。他去世之后,朱家子孙似乎坚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实际却只是名义上的,各种条文松动了许多,可是贪污者也随着多了起来。俸禄与贪污究竟是什么关系,真是一道复杂题目。> >   薪俸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皇帝吃完饭打个饱嗝说,正一品官员每月支米 87 石吧。其实不这样简单,一个社会的俸禄是微薄还是丰厚,并不是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与社会收入相关。虽然顾炎武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但他并没有把俸禄薄视作明朝贪风之炽的单一原因。顾炎武认为,刑法太轻与官俸太薄结合在一起,才导致官场贪婪和无耻之风弥漫。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也多次提到明朝的俸禄,提到腐败。不过他没有专门慨叹于此,倒是也指出当时社会资源匮乏这一现实。薄俸必致贪渎之说,俨然已是一些学者的结论。> >   古代学人和今日研究者的计算方法,在眼里,可能匪夷所思,然而可能更理性,更科学,于后人更有益。素来,看清内里,需要后退几步,反思过往,不能只简单颂扬。不过,看看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制定俸禄,是有好处的。对一些信息,你可以不同意,但没必要隐匿不彰,这对后人没有益处。朱元璋认为,他给官员的俸禄并不薄,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 87 石,一年就是 1044 石。加工 1044 石米需要2620 石稻谷,要生产 2620 石的稻谷,则需 873 亩田。按一头牛耕地 50亩计算,需用 17 头牛耕种,按一个人种田 15 亩计算,需要 57 个人耕作。> >   收割之后,农夫要走很多路将未脱粒的稻禾挑回去。为了正一品官员每月 87 石米,老百姓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朱元璋的视角,也许有点滑稽可笑,但它却蕴含着一个天大的道理:官员的一切都是老百姓提供的,俸禄的薄与厚,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朱元璋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更苦,因此老朱本人不仅觉得俸禄不薄,相反,挺优厚。朱元璋说,“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   俸禄薄与厚,是个复杂问题,一句话不好说清楚,要把好多因素考虑在内。说:“古者因人而置官,量赋而制禄,故官之省置必稽人户之众寡,禄之厚薄必称赋入之少多,俾乎官足以理人(民),人(民)足以奉吏。吏有常禄,财有常征,财赋吏员,必参相得者也。”(《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如果一味比较数字,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肯定差别很大,凭此便自傲自大或自轻自贱,太肤浅、太不科学了,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 >   俸禄薄厚只能相对而言,不可一概而论。明朝俸禄低还是不低,各有各的计算方法,不多提也罢。但有三点不吐不快:其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计算者要扪心自问:你的方法是否科学。> >   比如甲团体有 20 人,乙团体有 10 人。甲团队每人有 1 元钱,乙团队每人有 2 元钱,当然甲乙两个团体都有 20 元钱,于是甲队自豪地说,我们和乙队队员一样阔!或者乙队头头说,甲队今非昔比,真阔气了,应该承担和我们一样的义务都是不对的。其二,薄俸致贪是个伪命题。任何社会,俸禄再薄,也决不会薄得让人活不下去。如果偏要用人类的俸> >   禄过神仙的日子,今天包“二奶”,明天包“三奶”,整天嚷嚷薪水太薄,要“高薪”才能廉,那是为贪污找借口。贪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因素,是体制问题。有清一代,官员的俸禄银之外还有“养廉银”,且“养廉银”> >   是俸禄银的成十上百倍,但官员仍贪墨不止,“廉”没有一点踪影。其三,权力者制定规则要想到老百姓,具有话语权的人也要想到老百姓。俸禄高还是低,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要眼观富国,然后说几句梦呓般的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