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注音原文及翻译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译文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译文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1蜀国:四川。 2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3宣城:今安徽宣城。 4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5三春:指春季。 6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著家乡三巴。 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著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相关文章
-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拼音 扩写《题破山寺后禅院》_500字
- 木兰诗翻译 逢入京使原文_翻译及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五之三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 湖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送友人下第归扬州觐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王驾 王驾原文_翻译及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李白《相逢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 次北固山下翻译及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