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沿革第一 泗阳县的历史沿革

火烧 2021-07-04 03:21:34 1071
泗阳县的历史沿革 泗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233年的建县史。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和汉代遗址多处。泗阳为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因境内多次出土了大量的古泗水国王珍贵文物,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

泗阳县的历史沿革  

泗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233年的建县史。

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和汉代遗址多处。

泗阳为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

因境内多次出土了大量的古泗水国王珍贵文物,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其中,出土的“弩机”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有“天下第一弩”之称。

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泗阳大地广袤灾难,其文化古迹也大量淹没破坏。

但是泗阳仍是全国多古迹、多文物的县份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处,商周遗址4处,大型汉遗址9处,汉代墓葬7处,宋明清代墓葬多处。

历史沿革第一 泗阳县的历史沿革

此外,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纪念地4处。

夏商分九州,泗阳地属徐州,建有厹犹国。

西周属青州。

春秋则地属吴,吴亡属越,战国属楚。

秦置郯郡凌县和郯郡下相县(陵县置凌城,故治在今泗阳众兴镇)。

秦汉之际,泗阳属东阳郡凌县。

西汉开国属东海郡凌县和厹犹县 (县治在泗阳郑楼镇,2004年划入宿城区)。

汉高帝五年,徙齐王韩信为楚王,凌县和厹犹县也因“韩信封楚”而地属之。

汉武帝元鼎元年,析凌县东南境,泗水下游北侧地置泗阳县(治所在今泗阳新袁镇),属东海郡。

泗阳县名由此开始。

元鼎四年以东海郡三万户置泗水国, 辖凌、于、泗阳三县,国都凌。

泗水国历123年五代六王,是江苏地区三个诸侯国之一。

曹魏时期,改泗阳为魏阳。

西晋置凌县,属广陵郡。

东晋立淮阳郡(今淮安、泗阳、宿迁等县市地),治角城县(今泗阳东南境)。

东晋义熙元年,置宿预县(治所厹犹之古城),属淮阳郡。

隋置泗州宿豫郡宿豫县,后属泗州临淮郡。

唐朝行政区域多变,泗阳所属的行政区划也处于变动中。

北宋初属武宁军,后属淮阳军。

南宋建炎元年,建吴城县(今泗阳东南境)。

兴定三年,建淮滨县,治桃源镇(今泗阳城厢街道),属泗州。

元改称桃源县,属淮安路。

明延用桃源县,属淮安府,直属中书省。

后迁都北京,属南直隶。

清朝顺治二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泗阳属江南省淮安府。

康熙六年改属江苏省,为淮安府桃源县。

民国三年,因与国民党元老宋教仁故乡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复改称泗阳县,属江苏省淮扬道。

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直辖于江苏省政府。

民国二十年,江苏划分13个行政督察区,泗阳属11区。

后划为9区,泗阳属于第七区淮阴区。

民国二十八年春,日军攻陷泗阳,县城被毁。

民国二十九年,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为适应战争形势,泗阳与邻县部分地区分设泗沭、淮泗、泗阳、运河特区4个县级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三年,撤运河特区,民国三十七年裁淮泗入泗阳,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泗沭与泗阳合并,基本恢复原泗阳建置,县政府设于众兴镇,隶属淮阴专区(今淮安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