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在弄清为什么要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前,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所谓“厄尔尼诺”,就是赤道东太平洋、中太平洋区域,每隔3〜5年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海水升温现象。在有的年份里,海水升温可达4℃之多,科学家形象地称它为“太平洋开水壶”。
这种大范围的海水升温,以秘鲁沿海最为明显,而且多开始于圣诞节以前,所以秘鲁人称它为“厄尔尼诺”(Elnino),意即圣婴(耶稣之子)。
1982年秋到1983年夏,是一个强大的“厄尔尼诺”年。在这一年里,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多雨天气,洪涝肆虐,作物歉收,人民苦不堪言;与此相反,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南部、澳大利亚、南非出现了持续少雨天气,热浪滚滚,农田干旱,人畜缺水,森林火灾频频发生。
在我国,1983年初夏的气候也十分异常,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暴雨迭见,是一个明显的多雨年。
此外,在厄尔尼诺年里,赤道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域,一些喜欢呆在1618℃海水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由于高温的侵袭,造成大量死亡,进而那些依赖鱼类和浮游生物为生的鸟类也大批地死去。死鸟在海滩上腐烂发臭,形成一种硫化氢毒质,这些毒质和海雾结合,随风飘荡,给船舶、汽车蒙上了一层黑漆一样的东西。这种现象在秘鲁的卡廖港附近最为显著,当地人称“卡廖黑漆”。
最近几年来,人们在太平洋上发现了一种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有的年份,海水温度比上一年下降了4℃之多。在这种冷海温作用下,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会出现酷热、干旱天气,孟加拉国造成洪涝灾害,加勒比海、墨西哥屡遭飓风袭击。科学家把它称为“拉尼娜”(Lanino),意为女孩;也有人称它为“反厄尔尼诺”。
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两个讨厌鬼,给地球带来了多大的灾害。
现在人们意识到,如果弄清楚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旱涝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提早几个月作出较为正确的天气预报,及时采取抗旱或防涝措施,就可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灾年中获得农业丰收。这就是气象学家要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道理。
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