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新 创造历史吧
创造历史吧
一、到底是历史创造社会
“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曾经广泛展开争论。这场争论,归根结底,是历史唯物主义观与历史唯心主义观的一场争论。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给社会生活和历史,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的解释,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命运和各种革命斗争的决定者。
世界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什么杰出人物的愿望和观念,而是社会生存物质条件的发展,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更。
但是,在许多剥削阶级的学者中,极为广泛地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历史是由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创造的,人民群众都是盲目跟着走的,可以任意摆布。照他们的意见,历史好象就是一块面团,杰出人物可以随意把它捏成什么样子。
过去历史上的国家兴亡,朝代更替,一切伟大革命事变的发生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英雄伟人活动的结果。这就是说“英雄造时势”,“英雄创历史”。
这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中国近代史上,就有这样的人。
胡适在历史上虽有一定功劳,但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竭力推崇备至。他认为历史是由“优秀人才”创造的。
他说,美洲共和国是华盛顿创造的,华盛顿“替历史开一新纪元”;日本一个小岛国,为什么“居然在半个世纪之内一跃而为世界三五大强国”?他认为这是由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几十个人努力开创的结果。胡适甚至把个别人物渲染上神秘的色彩,夸张到荒诞离奇的地步,认为他们不受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改变一切。
例如他说:“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
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在胡适的眼中,人民群众是愚昧无知的,是附和盲动的,是阿斗,是奴才,并且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无独有偶。梁启超也认为“历史为少数伟大人物之产儿”。
他说:“试思中国全部历史,如失一孔子、失一秦始皇、失一汉武帝……其局面当如何?”这就是说,历史上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永远不能统一,永远陷入四分五裂。再如俄国的民粹派,把人民群众称为“群氓”、“愚民”,认为“群氓” 、“愚民”应该等待“英雄”出现建立丰功伟绩,“群氓” 、“愚民”不能做出什么有组织的活动,只能盲目地听从“英雄”的摆布。
因此,民粹派就专门从事宗教恐怖的斗争手段。秦始皇为了维护残酷暴政,从建阿房宫群、骊山坟墓,到筑长城、兵马俑,大肆奴役,无数杀戳、活人陪葬,这一切无不在无数计的奴隶白骨堆上建起来的。
今天,竟然有人说长城是秦始皇的功绩,似乎没有秦始皇筑长城,中国至今在黑暗中摸索挣扎,这是欺人之谈。 md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他在“七千人大会”上就说过:“你们的报告把我说成圣人,圣人是没有的,缺点错误人人都有,只是占多少的问题,不要怕说我的缺点,革命不是陈独秀、王明搞成的,是我和大家搞成的。” 1964年6月16日,在十三陵水库召开的政治局常委和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又说:“不要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行,别人什么都不行,好像世界没有自己,地球就不转了,党也没有了,自己死了无办法了。
死了张屠夫,就吃活毛猪?!什么人死了也不怕。说什么死了一个人是很大损失,我就不相信。
你看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不是死了吗?”dp也说过:“ 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因此,他在谈到建国以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 用md思想、dp理论观察认识人类历史,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上没有秦始皇 ,中国一样走向统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虽然也绝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却反对夸大个人的作用和个人崇拜的思想。当然,承认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也并不是否认出现的偶然性。
例如,在一定的时势下面,一个伟大人物出现的迟早,是张三还是李四,他的才能如何,他的遭遇怎样……这都是影响当时事变的偶然因素。这种偶然因素,虽然对历史的进程有所影响,但对历史的进程不起决定作用。
历史总的进程是由必然性来决定的。如果强调了偶然性,就会把个人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了。
列宁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负责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多少固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这里指出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集团。
把某个人当作人民的救世主,这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那末,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好是坏,是大是小,究竟以什么尺度来评价呢?马克思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