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罗明坚和利玛窦 西洋人利玛窦见证最大皇宫最大皇城
西洋人利玛窦见证最大皇宫最大皇城 以上是明皇宫和明皇城的主要建筑和规制,如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明皇宫是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建成的。讲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讲的这些我们现
西洋人利玛窦见证最大皇宫最大皇城

以上是明皇宫和明皇城的主要建筑和规制,如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明皇宫是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建成的。讲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你讲的这些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你能不能将明皇宫在今天的南京城内的大致范围作个描述呢?> > 据考证,南京明皇宫比较确切的占地范围应该是,东起中山门以内南京博物院一带,西至今竺桥、逸仙桥一带,南至光华门一线,北至今佛心桥一带,它绝非今天的明皇宫公园那一小块,而是范围广阔,殿阁崇伟,气势恢宏,堪称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的第一建筑。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这种观点,认为后来的北京故宫要比南京的明皇宫大。这似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头案了,因为一个还在而另一个早已给毁了。怎么能比较得出呢?> > 为明故宫“翻案”——利玛窦见证:明都南京和明皇宫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与最大的皇宫在明故宫已毁、目前有关明故宫史料缺失不全的情况下,外国人的记载我们不妨做个补充甚至可以进行历史的纠正。明故宫建成200多年之后的明朝年间,已经走过半个地球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明都南京(前后共计3次)。他参观了明故宫,曾发出赞叹:“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 > 至于南京城有多宏伟?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这样写道:“它为三重城墙所环绕。其中第一层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华丽的,包括皇宫。宫殿依次又由三层拱门墙所围绕,四周是壕堑,其中灌满流水。这座宫墙长约四五意大利里。至于整个建筑,且不说它的个别特征,或许世上还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第二重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它有十二座门(实际上是十三个城门,不知这位老外当年见到时哪个城门被封闭了,可能少算了一个。本书作者注),门包以铁皮,门内有大炮守卫。这重高墙四围差不多有十八意大利里。第三重和最外层的墙是不连续的。有些被认为是危险的地点,他们很科学地利用了天然防御。很难确定这重墙四围的全长。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这座墙将可提供该城如何庞大的一些概念,同时城是圆形,所以比其他任何形状都容有更大的空间。这重墙内,有广阔的园林、山和树林,交叉着湖泊。然而城中居民仍然占有它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目睹,人们简直难以相信它,然而仅仅该城的警卫就有四万名兵士。该地位于经线32度,从数学上计算它的纬度,它几乎正在全国的中央。前面提到的那条河流(指长江,本书作者注),沿着城的西侧流过。人们不禁疑问,它的商业价值对于该城,是否比它秀美的装饰更加是一笔资财。它冲刷着城岸,有几处流入城内,形成运河,可以行驶大船。这些运河是现在居民的祖先所开凿的,费了艰巨和长期的劳动。此城一度是全国的都城和几百年来古代帝王的驻跸地,尽管皇帝由于前面提到的理由已移位北方的北京,南京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雄壮和名声。即或是失掉,那一事实也仅只证明它从前比现在更加了不起。”(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P287~288;裴化行:《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社会》第1册,王昌社,译,土山湾印书馆,P283有相类的说法)> > 有人可能会发问:这个老外的话能信吗?> > 我个人认为应该可信,第一,利玛窦是从大西洋岸边来的西方人,一路走过了差不多有半个地球,在当时中国范围内可说是见识最广的人。第二,利玛窦跟后来来中国“旅游”或“公干”的其他老外不同,他是以一种“超然”的理性态度来看待中国的,较少带有后来跟随列强一同来到中国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传教士那种个人和民族的偏见。事实上利玛窦前后来了三次南京,但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当时中日之间正在进行战争,南京地方官知道,将一个不知其来自何国的大胡子“夷人”留在南京将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于是就拼命地撵利玛窦离开南京。因此说,要讲利玛窦对南京有感情来夸大明故宫和南京城的宏伟似乎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第三,利玛窦写他的这部《利玛窦中国札记》时,离开南京已近十年,一直居住在北京故宫边上,跟明朝万历帝倒有很多的联系,甚至有段时间还成为北京故宫里的常客。他教太监们调试西洋自鸣钟,展示西洋绘画(可详见笔者:《论明清西画东渐及其与苏州“仿泰西”版画的出版、传播》,澳门《中西文化研究》2007年12月,第2期)。由此万历帝不仅奖赏了利玛窦,而且在他死后还赐地北京故宫的边上,让这位西洋友好使者长眠于此。如此之举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所以说,论情感,利玛窦对北京的感情要比对南京深得多了,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尚未全部完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却不停地赞美明故宫和南京城,要知道这《利玛窦中国札记》原本是写给他的罗马教皇宗主看的,没有必要讨好什么中国官员。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书里居然很少提到北京故宫的雄伟,而是浓墨重彩地渲染明故宫和南京城的宏伟、壮观,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利玛窦是在对照了南京、北京的皇宫后做出的如实的、客观的评价(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三卷第9、10章和第四卷第1、2章,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之所以后人认为北京故宫要比南京故宫要大、要好,无非是篡位者捣的鬼,很可能他篡改了南京的史料,这已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详见笔者《大明帝国》系列之⑦、⑧《永乐帝卷》。> > 明故宫“跑”到哪里去?——明故宫遭受的三场浩劫然而历史老人却跟人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座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的明故宫在五六百年后今天的南京城里居然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令人无限感伤的断壁残垣。那么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南京城里的明故宫遭受了如此惨烈的灭顶之灾?> > 让我们穿过历史时空的隧道,一起来考察明故宫的盛衰吧!> > 昔日里雄伟恢弘的明故宫之所以会荡然无存,主要是它先后遭受了三次大劫难:> > 明故宫遭受的第一场大浩劫——明成祖迁都北京> > 虽说明故宫在洪武晚期已经出现了沉降的问题,但这不足以将整个明故宫给毁了。换句话来说,下降了些不是明故宫毁灭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一个基本的框架,明故宫在历史上至少存在了近两百多年,否则在明万历年间来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是看不到那么雄伟的宫殿建筑的,也绝不会留下那么多的对南京明故宫的美好又真实的历史记忆。遗憾的是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我们本国人都没能零距离地接触明故宫——那是皇家重地。事实上当时的明故宫已经遭受了一次“浩劫”,只留下一个宏伟的空架子了。那么究竟是谁最先使得世界第一皇宫蒙受如此大的“劫难”的呢?说出来好多人都不敢相信,就是那个口口声声说父亲最喜欢的四儿子朱棣干的“好事”。> > 朱元璋死后一年不到,朱棣就公然造反,发动“靖难之役”,将自己的侄子从皇位上赶了下去,自己当皇帝,即永乐帝。然而一直自称“高皇帝好儿子”的永乐帝上台以后对父皇朱元璋苦心经营与建造的南京明皇宫却视如敝帚,其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败家子!虽说是在南京登了基,可南京城里建文朝大臣都与他不合作,加上他童年失母,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以及江南人对他的敌视或言冷漠(详见笔者《大明帝国》系列之⑦、⑧《永乐帝卷》),终使他不愿也不敢在南京久留,从永乐元年起就着手迁都老巢北平即后来改称的北京。迁都就迁吧,朱棣也真想得出,一方面克隆南京明故宫建筑设计格局,在北京大搞基本建设;另一方面,对南京明故宫及其相关设施进行拆卸。按理说,北京周围到处都是山,营造皇宫需要的巨型石料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但也不知出于何种真实的想法,朱棣却要这样干。这是南京民间的一种说法。自永乐后的历帝都是朱棣的祖孙,当然他们不会在官书里头保留这种有损于祖先“光辉形象”的记载了,但在只言片语里头却也透露出明成祖迁都北京破坏南京的蛛丝马迹:洪熙元年四月,朱棣儿子明仁宗下令“修南京皇城”。怎么修法?他降敕给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说:“朕以来春还京(指南京,本书作者注)。今遣官匠人等前来,尔即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但可居足矣,不必过为整齐,以重劳人力。”> > 从洪熙元年朱高炽下达的这项敕谕来看,当时南京明皇宫九五殿各宫院似乎都有渗漏,且不便居住,才多长时间就出现这样的破败相?众所周知,朱棣是在永乐十九年才正式迁都北京的,在这之前,朱高炽一直留守在南京,住在明皇宫。而永乐一共当政了22年,这样算下来到朱高炽洪熙元年时连头带尾不超过5年。5年时间明皇宫就不能住人了,除了人为破坏,自然风化总不会这么快吧。由此反倒印证了朱棣迁都时极可能对南京明皇宫进行过破坏。有幸的是明仁宗当政期间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似乎没有完全修好,新上台的洪熙帝之子宣德帝又一反的做法,拒绝还都南京。从此以后,南京和明故宫基本上成了没有皇家关注的“弃儿”(详见笔者《大明帝国》系列⑨、⑩《洪熙、宣德帝卷》)。虽然在以后南京还是陪都,也设有六部机构,也有国子监,也有都察院,等等,一如北京建制,但今非昔比了,皇家已经不在这里,皇宫无人精心看管、打理,明朝中期前后发生了大火灾,明故宫的前朝三大殿、内花园等先后遭火而毁。利玛窦来中国时,从时间上来看,很可能他没见到明故宫原貌,但肯定还是有一些大宫殿存在,譬如乾清宫、坤宁宫等后廷三宫及文华殿、武英殿等还没有被毁。明末南逃的福王朱由崧就是在武英殿即监国之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的。> > 明故宫遭受的第二场大浩劫——明末清初的清军肆意破坏> >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中国传统社会又经历了一次大劫难,位处南方政治中心的南京自然在劫难逃。清军铁骑疾风般地南下,不仅占领了明朝陪都南京,而且还肆意蹂躏明故宫。清军在明故宫午门前,筑起八旗兵驻防城,把将军、都统二署设在明故宫。这些清军“大兵”们在里头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军队重地、禁地,“闲人”、外人“概莫能入,无法问及,也不敢问及。康熙年间,清方又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于是一代皇都的皇城、宫阙顿时成了”废都废宫。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