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火烧 2023-02-08 23:17:26 1051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

  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

  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莫大于河北

  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明公不取而伐荆州

  C.绍以宽厚得众心 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

  7. 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 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 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 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兵 革 败 于 外 谋 臣 诛 于 内 兄 弟 谗 阋 国 分 为 二 连 年 战 伐 介 胄 生 虮 虱

  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 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 下 民 无 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2) 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3分)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4分)

  阅读答案:

  5.C。解析:克,攻下,战胜,打败。

  本题考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6.B。解析:A,介词,向/介词,比;B, 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动词,是/副词,就。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曹操攻黎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本题考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7.D。解析:①是郭嘉提出放弃攻打邺城,应去攻打荆州的建议。③是曹操认为不用此时攻打袁尚。 ⑥此时曹操已经开始攻打袁尚。

  本题考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8.B。解析:不只辛毗一个人主张,还有荀攸。

  本题考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9.(1)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解析:每错、漏、多3处扣1分,扣完为止。“民无愚智”后可断可不断。

  (2)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使,假如,1分。息,平息,1分。大意1分)

  ‚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穷,困窘, 1分。敝,疲惫,1分。译出“无异”后省略的“于”的意思“同、跟、和”, 1分。大意1分)本题考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不久,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大败袁谭。袁谭逃到平原,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心意。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平定他,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目前,天下正争斗激烈,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没有占有四方兼并天下的大志。袁氏家族占据四州土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因为品性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结怨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谋取就困难了。应该趁他们内斗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