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的md头像为什么一换再换?
天安门城楼的md头像为什么一换再换?
天安门城楼的md头像为什么一换再换?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md像每年更换一次,1966年8月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md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
md画像初次悬挂时间:
很多人认为,md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md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
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dz、bl、聂荣臻、yj。一次悬挂这么多的人物画像,这在天安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也是惟一的一次。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md头像的特征:
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md画像是一张平面像,眼神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表达人物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上面所说的效果。
邢秋成说,多年来,对画md像的思考和创作大家一直都没有停过,师傅所传授的画法一直熟记于心。画好md像一定要做好创作前的准备工作。md标准像的时代背景、精神状态、照片角度、年龄、肤色、面板特点、头发的黑白程度、服装颜色都要进行考证。
更要在创作上表达准确,参考md在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场面的表情特点照片,典型动作,要画出人民领袖的亲切感又不失形象的准确性,还要在材料技术上把握,颜色要保证质量,绘画时不要太复杂,不要有明显的笔触,颜色既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

1949年md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华人民站起来了!
天安门md头像是谁画的
辛莽是第一个画的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著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md的画像。md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md画像的人是谁?
1949年9月2日,ze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md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
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
他们以md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
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md巨幅画像的任务。
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md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md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
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md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md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md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陈画的。
他绘制的画像以md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md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md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md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76年md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md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md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md、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md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md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蒐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md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md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md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md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北京天安门md头像怎么换成我的?
做梦、意淫、地球毁灭那天自己去换。
1949年md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是什么站起来?
现在,我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浓重的湖南口音, 都听不清楚- -
md在天安门城楼上照片是否有价值
必须的吧!估计也没人敢买吧?
天安门md头像对应的是什么方向?
对应的应该是南面,有长安街
天安门md的头像大小
6米多高,5米多宽,重达1吨
1949年10月1日,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md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那天起,天安门城楼正中悬挂上了md巨幅画像。
近年来,披露开国大典盛事内幕的文章在报刊上比比皆是,可天安门md主席画像后面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介绍了当年的详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ze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大典筹备会认为:gcdzg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md就没有新中国,悬挂主席像正是人们的愿望。
装修天安门的工作交给了当时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真正落实工作的是宣传部所属的文工团舞美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天安门两侧红墙上,要写上两幅巨大的庄重醒目的横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是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同志拟定的。而画md画像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专(解放后与华北大学艺术系合并,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身上。任务之所以交给周令钊,是因为早在1949年4月20日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布置会场的周老师画的一幅md戴八角帽的油画就悬挂在会议室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文革”前md画像固定为每年“五一”、“十一”各挂十天左右,在“文革”期间改为天天悬挂,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主席像6米多高,5米多宽,重达1吨。由于它挂在室外,一年下来,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每年10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都要进行一次更换。
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几幅主席画像?
戴八角帽的画像是天安门悬挂的第一幅md的画像。能被挑选出来画开国大典上悬挂的主席像,自然是十分荣幸的事。接到任务的湖南平江籍画家周令钊彻夜难眠,他和妻子陈若菊认真地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用画笔形象地把主席的思维精神表达出来。这幅画像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完成的,工人们为此搭起了三层高的脚手架。时年30岁的周令钊和几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绘制md巨幅画像:md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位慈祥的笑容。周令钊用的是方格放大法,先把小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子,然后画一幅大约30厘米×20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子上打格子,然后再画大画。原照片是新华社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主席像。在即将完成的一天,一向以严谨的军容风纪著称的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元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隔着老远,聂帅就发出了赞叹:“蛮像的,可以!”走到近处,聂帅发觉主席画像的衣领是开着的,他叮嘱周令钊要把主席的风纪扣扣好,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扣好了主席的衣领。
9月30日夜晚,画像提前挂在城楼正中央。这天晚上,ze总理来到天安门审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画下沿有一行md的手体字:“为人民服务。”ze总理著了急:“md怎么会那么不谦虚呢?在挂像下面写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在场的人们忙搭脚手架,开聚光灯,画家挥动刷子抹掉了白边黑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上了一只釦子,看上去天衣无缝了。
一年过后,年轻的共和国迎来了首届国庆典礼,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重新制作,国徽也第一次高高地悬挂,共和国成立了,不能再用战争年代的照片了,md画像也要脱下戎装,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人民面前了。这时中央有关领导从全国美术院校召集了30多人进京画马、恩、列、斯、毛、刘、周等领袖像。在肖像展中,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凭借实力?顺利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的审查。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张先生画的两个版本的主席像。
时光飞逝,绘制主席像的任务又落在了王国栋老人身上。从1964年接受主席像绘制任务开始,王国栋老人一画就是12年。老人回忆起“文革”前两张主席像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老人画的第四幅主席像是根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创作的,也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由于摄影家取景的角度和位置,主席只露出一个耳朵。画像在天安门城楼挂出后,在那领袖崇拜的岁月里,有人说主席不能只有一个耳朵,那样容易偏听偏信,于是只好又用另外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主席照片。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md仰脸免冠画像挂出后,就有人说md仰著个脸,显得有些目无群众的样子;画家只好接受了。接下来的“文革”中,张振仕老人因为多年画主席稍微有些侧脸的画像而被他人打得眼底出血。而从专业角度考虑的王国栋在总结画巨像的经验时说,“四面开花”即用传统擦炭像的方法,确定轮廓,集中一点扩充套件开来完成肖像绘制,不料竟有人说王老师想拿md当靶子,“先打鼻子后打眼”,想歼灭md,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法子,在1967年,一幅md的正面画像就悬挂在天安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在天安门看到的这幅主席画像的前身。
第四代md画像人葛小光
7岁学画,24岁就独立绘制主席像的葛小光把这光荣的任务当成自己神圣的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满怀激情地投入创作。
今年天安门城楼上的这幅主席像与创作照片上的主席像略有不同,由于上了年岁的原故,照片上的主席像眼角有点下垂,嘴角稍微有点歪,葛小光在创作中改正过来,这也是葛小光与老师王国栋老人共同的认知:不能照片上什么样你就画什么样,要根据照片进行调整,要画出主席的神态,画出主席充满智慧和高瞻远瞩的伟大形象,要反映主席的风采和内心世界。
绘像过程中,画家们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规律:主席嘴角下的痦子可以作为划分巨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是相同的距离。
从1977年就开始画天安门城楼上的md像,“每年至少一张,有时两张”。同一张肖像油画画了25年。葛小光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
沧海桑田,53年时光飞逝,一代伟人缔造的共和国正发生著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席像和当初开国大典上第一次悬挂时一样,依旧牵动着无数中国人不变的情怀。主席那安详的面容、深邃的洞悉一切的目光,依旧注视着我们,注视著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
谁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md照片是哪天挂上去的?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著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md的画像。md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md画像的人是谁?
1949年9月2日,ze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md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
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
他们以md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
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md巨幅画像的任务。
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md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md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
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md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md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md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陈画的。
他绘制的画像以md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md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md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md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76年md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md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md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md、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md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md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蒐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md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md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md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md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
————摘自《 天安门广场备忘录》
1949年10月1日md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话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