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稿范文 加速明朝覆滅的新聞稿
加速明朝覆滅的新聞稿
核心提示:陳新甲因為著急上朝議事,就將信件隨手放在幾案之上,他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抄送諸臣的報告),未請示陳新甲就開始抄傳,並拿到當時的政府機關報《邸報》上發表了!這一下可惹了大禍,本來是保密的議和經過,一下子被群臣百官覽閱,朝野為之嘩然。
本文《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10年第4期,作者:佚名,原題:《加速明朝覆滅的新聞稿》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明、清都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議和上大做文章。明、清之間存在著議和成功的可能性嗎?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一篇可以改寫明朝歷史的救國良機,卻因為一個人的不謹慎、一篇未經審核就發表的新聞稿以及崇禎皇帝的死要面子,而眼睜睜失去。議和之事最終也只能草草收場。
真誠議和的皇太極
一直以來,皇太極都以議和為話題,與明王朝不斷周旋,在戰與和之間縱橫捭闔:議和是為了選擇更有利的時機發動戰爭,而戰爭又是為了能夠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促成雙方的議和。但皇太極屢次提出議和,並不完全是出於兵不厭詐的軍事考慮,可以說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他的議和舉動還是具有相當的真誠成分的。

曾經努爾哈赤一直希望明廷封其為王,以號令東北各少數民族。皇太極的實力雖然比努爾哈赤大為增強,但也一直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發展貿易。即使在攻明戰爭屢次勝利時,他在議和文書上也低明皇帝一字書寫,並接受了明廷要其遵明正朔、取消「偽號」的要求—在尚未達成議和協議之時,不書天聰年號只寫幹支。當其羽翼已豐,多次攻入內地,明朝已無法招架之時,他仍然多次發布告示說,願與明友好、議和。皇太極還把征戰中搶奪來的原明朝發給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諸部的敕書(實即與明的貿易許可證),一直保存到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表明了他要與明朝發展貿易的願望。由此可見,明清之間原本是存在著議和成功的可能性的。
用款封王並非不可行
當然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明朝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即承認後金(清)實體的存在,劃出地區讓其統治,封其為王。這雖然損害了明統治者的威望,但卻可以平息戰火,安定遼東,減少困擾,最重要的是可以確保明朝「天朝大國」的地位。用款封王的做法,在明朝並不是沒有先例。嘉靖年間,蒙古俺答汗出於與明貿易、要求封王的目的攻掠明邊境,致使京師多次戒嚴。明統治者在吃盡了苦頭後終於清醒過來,於隆慶五年(1571年)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封其下各部首領以相應的官職,從而結束了長達幾十年的戰亂,使邊塞安寧數十年。這是以和制叛、以和取勝的先例,對清議和完全可以參照辦理。
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楊嗣昌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俺答犯塞時與今日邊峰「前後酷相類」,俺答受封之後,薊門宣大一帶男耕女織,百姓生活十分安定。他認為「我朝撫賞為弱敵之第一策」,是為國家「久遠真切之計」。無奈滿朝文武之中,持這種見解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還不敢公開說出來。
本文來源:凱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