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级会计实务题库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

火烧 2022-01-14 02:28:56 1067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第一章 资产第二章 负债第三章 所有者权益第四章 收入第五章 费用第六章 利润第七章 财务报告第八章 产品成本核算第九章 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第十章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

第一章 资产
第二章 负债
第三章 所有者权益
第四章 收入
第五章 费用
第六章 利润
第七章 财务报告
第八章 产品成本核算
第九章 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第十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十一章 财务管理基础

2010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分几章是

2010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分11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基础
敏学远端教育网

2011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共有多少章啊?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资产
第三章 负债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五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六章 财务报表
第七章 成本核算
你可以去百度文库下载电子书,,搜寻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就有了
补充回答:要看你哪个省份的,你可以带省份的名字搜寻书籍。其实也差不多的,重在做题

2010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中的一道例题!!!

1、教材第17页例1-23,为什么题目中的单位都是用“万元”,而答案的单位都是用“元”,是不是应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答:在题目中进行文字叙述时,为了简化就采用“万元”。在具体做分录时,统一使用“元”。当然,也可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2、教材第29页例1-42中的第1批发货的存货成本=10500*10.75=112875(元),其中10500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10500这个数字是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3、教材第32页例1-50 中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正负号是否有误?
答:没有错误。
4、教材第32页例1-50中的月初计划成本1000000元、成本差异超支30740元、入库计划成本3200000元和成本差异节约200000元,请问这4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这4个数字是举例时给的已知条件,不是计算出来的。
5、教材第39页例1-62中的商品进销差价率=(10+15)/(110+90)*100%=12.5% ,请问这道计算题中的(10+15)这两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答:这两个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期初库存商品进价=110-100=10(万元)
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价=90-75=15(万元)
6、教材第52页例1-79中购入工程物资500000元,支付增值税85000元,所做分录为:借:工程物资 5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请问这个分录包含增值税了吗?
答:包含增值税。
7、教材第74页例2-1(3)中的财务费用如何计算?
答:(3)中的财务费用=120000×4%÷12=400(元)。
8、教材第134页例4-18编制的会计分录(4)中的累计折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月折旧40 000元,自20X1年2月1日购入装置起至20X9年2月1日出售为止,共12×8=96个月,累计折旧40 000×96=3840000(元)。
9、教材第134页例4-18和第152页例6-2中的最终递延收益的账务处理怎么不同呢,如果按例6-2中的处理,那么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在期终时是有余额的,尚末分配的递延收益是否应为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答:应该按例4-18的方法处理,例6-2中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应该是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10、教材第137页例4-23会计分录里的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季度收到的的财政贴息=20000000×6%÷4=300000(元)
分配到每月=300000÷3=100000(元)。
11、教材第323页第4行的等式右边第1项A(1+i)是否有误?
答:确实有误,等号右边第一项应为A。
12、材料成本差异如何计算?
答:请参阅教材第32页有关内容。
13、当“现金”和“银行存款”同时在会计分录中体现时,为什么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答: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如将现金存入银行或从银行提取现金,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或者借记“现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对07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怀疑(1)

你好。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络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题中提到的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并非是会计向税务处理靠拢的结果,不是因为税务作视同销售处理而会计也随之按销售处理,而是因为该业务已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所以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将会计处理方法理解为是跟随税务处理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同时,将该业务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认定为虚增收入、成本的想法,也是片面的。恰恰是这样的会计处理,更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这也是新旧准则的差异之一。另外,既然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就应当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核算。
至于将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由于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第1、2条),因此,不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关于补充问题。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下,对于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付职工薪酬,仍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对于职工福利费(修订后的、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已取消了强制提取职工福利费的做法)等国家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职工薪酬,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资料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
需要指出的是,该些应付职工薪酬,在新准则下,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以全面反映出企业发生的、所有的职工薪酬总额。
关于再次的补充问题。
既然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需要确认销售收入,则必须同时满足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规定的5个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
至于新旧准则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自有其自身的道理,如有兴趣,可系统地学习相关的新准则。可以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实务需要不断地完善,而其中必然的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偏激的“猴论”等类似的想法,无助于对新准则的理解与掌握,也无助于向非专业人士进行会计专业知识及实务工作的介绍与解释。你说呢?
关于补充问题3。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下,对于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的这一业务,并不是认为是一种“赠送”行为,也不单纯认为是一种“销售”行为,而是认为是一种“公平交易”或者说“公平购销”业务。在事实上,这种认定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发给”,而不是“赠送”)职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偿,恰恰相反是有偿的。职工就业于企业,为企业提供了职业劳务,理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而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也是劳动报酬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如果某个自然人不是企业的职工(比如,一般的自然人顾客),没有为企业提供任何职业劳务,试问,作为独立经营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一般情况下,是否愿意向该自然人无偿“赠送”自产的产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应当被认定为是一种劳动报酬的支付,是一种有偿的交易行为。
既然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被认定为是一种劳动报酬的支付,那么,从职工角度来说,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职业劳务的供应者),其获得的实物价值理应以市场上购买同样的产品的价格来衡量,否则,其付出的劳动与其获得的报酬就是不等价的。由此,企业获得的职工的职业劳务而需付出的该部分成本,也就是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所以说,企业将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作为职工薪酬的这一业务,应当理解为“公平交易”业务,一方面,企业向职工“销售”企业自产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等价“采购”职工的职业劳务。这种交易与一般交易相比,只是没有现金的参与,但实质上还是“销售”与“采购”业务。
另外,即使依照你的“赠送”理解,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下,“赠送”自产产品,也一样需要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之后再做赠送的会计处理。
需要提醒的是,新准则与原准则(制度)相比较,新准则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指导会计实务工作的体系,是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下的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等方面较之以往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会计人员系统地学习新准则,熟悉掌握其根本性的会计处理理念,从而应对、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过去的那种每出现一个新业务,由政府主管部门释出一个专门的会计处理规定,再由企业或会计人员“依葫芦画瓢”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要求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会计人员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思考题答案

好像没有啊!

对07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怀疑(3)

你好。
所谓的“计算现金折扣时需考虑增值税”是指在计算实际享受到的现金折扣时,相关的增值税额也一并享受现金折扣。并非是指在享受现金折扣时需进行进项转出处理。
至于为什么要注明此句话,原因在于我国的增值税实行的是价外税,严格地讲,增值税税款属于国家所有,是不参与现金折扣计算的(现行税法中相关税务处理亦是)。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物价体系仍然采用的是价内税模式,或者说日常所说的货款均是包括增值税的,因此,在计算现金折扣时,通常是以含税价格为基础计算(税款的折扣部分,由销售方自行承担)。因此,也就导致教材中必须注明现金折扣计算的基础,即“计算现金折扣时需考虑增值税”。

初级会计实务题库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一共有几章

对07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怀疑(2)

你好。
关于养老保险费的性质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属于企业因雇用劳动力而需按国家规定支付的“统筹”性质的费用,究其实质来讲,属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属于职工薪酬范围。而该些费用并未支付职工,并不能否定该些费用属于劳动报酬、职工薪酬的性质。因此,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是正确的,不存在题中“不符合事情客观情况”的说法。
关于职工无偿使用企业租赁房屋的问题。企业之所以愿意租赁房屋供职工无偿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职工为企业提供了劳务,也就是说,企业为此租赁房屋所支付的租金,属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属于职工薪酬范围,因此,也应当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至于会计处理方面,较原准则(制度)比,确实增加了一笔分录,但分录编制思路依然是清晰的,即:
1、预付数月的房租
借:预付账款(或:待摊费用,下同)
贷:银行存款 等科目
2、确认当月应承担的房租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预付账款
编制该分录时,无需考虑使用房屋的职工的部门(车间)隶属,即无需考虑租金费用应当记入何种成本费用,只需根据该房租属于职工薪酬这一事实,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即可。
3、确认当月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 等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
按照职工薪酬(包括上述房租)的受益物件,将其分别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中。
另外,“今年的教材做了如此的变动”,其原因在于06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原企业会计准则(制度)(2005前)为准,而07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为准,新准则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下的一个准则,与原准则(制度)相比,是有较大差异的。今后,除小企业以外,全面执行新准则体系是必然的趋势,因此,财政部决定,07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为准。

对07年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怀疑(5)

你好。
以题中提供的相关资讯来看,题中:
1、教材之所以将加工完成收回用于连续生产的商品计入“库存商品”科目,其原因在于原材料包含的半成品指的是外购半成品,而委托加工收回的半成品相对于外购半成品而言属于自制半成品,因此以计入“库存商品”科目为妥。当然,实务中,根据具体情况,题中情形确实也能够计入“原材料”科目,但这并不能说明教材的会计处理是完全错误的。
2、至于计划成本(非销售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确有不妥,但联络到存货计入了“库存商品”科目,该差额也不应当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而应当记入“产品成本差异”科目。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参加考试的人员,应试时,如果出现类似题目,建议还是按照教材上的处理方法(即使是错误的)进行解答为妥。另外,对于教材上出现的争议问题,根据惯例,一般在考试出题时会有意回避,或者在考试前通过适当形式对教材进行勘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