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政区划 行唐的行政区划
行唐的行政区划
龙州镇(Longzhou Zhen)
面积49.99平方千米,人口64393人。
镇政府驻龙州大街,邮编050600。
〔区划〕 辖33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沿革〕据《行唐新志》载:“初,帝封於唐。
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他。
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地行经历,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据《正定府志》载:“行唐县熙平中(北魏孝明帝年号,公元516-518年),移治犊乾城,一统旧志。
今县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谓之故……”1945年县城解放,建行唐县九区。
1947年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城关人民公社,有63个自然村。
1961年12月恢复行唐县后为城关公社。
1984年改社为镇,辖区不变。
1996年,原齐村乡、城关镇、坟台乡合为龙州镇。
上碑镇(Shangbei Zhen)
面积21.36平方千米,人口17123人。
镇政府驻西街镇府路13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17个村委会。
〔沿革〕上碑村历史悠久,据查,古时(约公元前206年后)有一次洪水泛滥成灾,白浪滔滔,一片汪洋,庐舍漂没,有一幸存者,爬于碑的顶端,双手搂抱,未被大水冲走,幸免一于难。
以后便以此取名为上碑至今。
乡政府取其驻地名为上碑公社。
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建行唐县四区上碑、南壤北、祁后、陈磁沟乡。
同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碑人民公社,有67个自然村。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
将北部12个村划出建立上滋洋公社,将西北部13个村划出建立北城寨公社,将西部7个村划出建立任家庄公社,划出11个村建立下阎庄公社,南部13个村划出建立南翟营公社,其余12个村仍为上碑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改为上碑镇。
南桥镇(Nanqiao Zhen)
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31565人。
镇政府驻南桥村向阳街13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17个村委会。
〔沿革〕据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碑文记载:“该村以位于曲河南岸而取名南曲河。”1937年又根据曲河桥更名为南桥。
1952年办互助组, 1954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城关人民公社,为南桥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划出 10个自然村建南桥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将原北龙岗乡、南桥镇合为南桥镇。
口头镇(Koutou Zhen)
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口23888人。
镇政府驻北街259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41村委会。
〔沿革〕口头系历史古村。
建于孔雀山西南侧山脚下。
是通往本县北部山区及阜平县的必经之路,因处于山区之口,故以地形命名为口头(村)。
乡以驻地取名为口头镇。
这里1937年七·七事变后,行唐县成立总动会,于十月份设立了行唐县最早的一个区,即口头区,辖口头以北村庄。
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口头人民公社,有121个自然村。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将西部 29个村划出成立上阎庄公社;西北部25个村划出成立上连庄公社;北部22个村划出建立九口子公社;东北部22个要划出建立杨家庄公社;南部12个村划出建立秦台公社;其余11个村仍为口头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秦台乡、口头镇、杨家庄乡合为口头镇。
九口子乡(Jiukouzi Xiang)
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15429人。
乡政府驻九口子村石同路138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36个村委会。
〔沿革〕该村以地形取名。
此地乃口头水库上游几条支沟的汇合点,当地雅称“九江之口”,故以此取名为九口子(村)。
乡政府取驻地名为九口子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属口头区辖,后政区不断变更。
1953年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口头人民公社,为九口子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口头公社北部划出22个村建立了九口子公社。
将西部29个村划出成立上阎庄公社;西北部25个村划出成立上连庄公社;北部22个村划出建立九口子公社。
1996年合乡并镇,将九口子乡、上连庄乡合为九口子乡。
独羊岗乡(Duyanggang Xiang)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39795人。
乡政府驻独羊岗村光明北路,邮编050600。
〔区划〕 辖16个村委会。
〔沿革〕独羊岗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以吉祥旺盛之意取名千家店。
神话传称:古时从西方走来一白色石羊,一术士用朱砂、木刀砍下其头,其身残留于村西沙岗上,得地名独羊岗。
后来人们觉得“千家”似有局限之意,就逐渐以地名取代了村名。
乡政府借用驻地名称,取名独羊。
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级,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城关公社,为独羊岗管理区。
1961年公社调整规模,从城关公社划出了7个村建立独羊岗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搞合乡并镇工作,将原来独羊岗乡、贾庄乡合为独羊岗乡。
安香乡(Anxiang Xiang)
面积64.27平方千米,人口40142人。
乡政府驻西安香村安泰街521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22个村委会。
〔沿革〕据查,宋代东、西安香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居西者称西岸上,后取谐音,称西安乡。
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7年)建香严寺,以寺又改为西安香。
意为两村尊佛守法,安居乐业。
乡政府取驻地名称,故名安香乡。
1953年建行唐县三区东安香、东正、张霍口乡。
同年办起了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安香人民公社,有55个自然村。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划出12个村仍为西安香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搞合乡并镇工作,将原西安香乡、东留营乡合为安香乡。
只里乡(Zhili Xiang)
面积60.79平方千米,人口40954人。

乡政府驻只里村北,邮编050600。
〔区划〕 辖19个村委会。
〔沿革〕只里,原名执垒。
相传,古代这里黄沙茫茫渺无人迹,风起沙土蔽天盖日,一年四季风沙甚多。
人们筑垒堤堰,保房屋田园,以求生存,取名执垒。
后以谐音沿用成只里至今。
乡取驻地名称,故只里乡。
该社1953年建二区贝村、王营乡。
同年办起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这一带属西安香人民公社,为只里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西安香公社东侧划出9个自然村,成立只里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将原连家庄乡、只里乡合为只里乡。
市同乡(Shitong Xiang)
面积20.10平方千米,人口22141人。
乡政府驻左市同村行兹路,邮编050600。
〔区划〕 辖15个村委会。
〔沿革〕市同原名垒头。
据左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左氏20世祖名能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此占产立庄。
由于传说原先旧址垒头大村十里长街,所以取村名叫市同。
左氏人丁兴旺,移址三次后改为左市同。
乡政府借驻地村名为左市同乡。
1953年建行唐三区(城西区)左市同、㬛照 、东瓦仁乡,同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安香人民公社,为市同管理区。
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从西安香公社划出15个自然村成立左市同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县开展合乡并镇工作,改为市同乡。
翟营乡(Zhaiying Xiang)
面积65.25平方千米,人口34842人。
乡政府驻南翟营村正义街6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29个村委会。
〔沿革〕南翟营系古村。
相传南宋建炎初期(公元1127-1130年),宋、金两军交战,宋军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后来村沿用营寨之名为寨营。
由于“翟”“寨”谐音,后沿用成翟营,冠以方位为南翟营至今。
乡政府取驻地村名为南翟营公社。
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成立三区南翟营、宋营乡,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碑公社翟营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由上碑公社划出 12个自然村建南翟营公社。
1984年,改社为乡,辖区不变。
1996年,将下阎庄、南翟营合为翟营乡。
城寨乡(Chengzhai Xiang)
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20639人。
乡政府驻北城寨村建林街56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25个村委会。
〔沿革〕据查,城寨历史悠久,其前身名叫承泽里。
据《行唐新志》载:“行唐在春秋为晋邑,晋大夫郄彀墓在城寨村前,有镌晋大夫郄氏之茔”。
现遗址依然可辨。
又载: “孝子郄祥墓碣。
孝子祥为晋大夫郄彀之苗裔也。
……其墓在甘泉乡承泽里。”后由承泽里演变为城寨。
明初,随着侯、王等氏的搬……这里1939年建行唐县四区,1953年建城寨乡,1954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上碑人民公社,为城寨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将上碑公社西北部划出13个村,建功立业北城寨公社。
1984年改社为乡,辖区不变。
1996 年,将上滋洋乡、北城寨乡合为城寨乡。
上方乡(Shangfang Xiang)
面积29.69平方千米,人口25507人。
乡政府驻上方村新光路207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20个村委会。
〔沿革〕据《行唐新志》载:“上方旧传为玉皇修真之地宋时敕修庙宇白石刻像后庙毁像存古为上方今讹为上房”。
清朝末期又改为上方至今。
乡政府取驻地村名为上方乡。
1953年建行唐县五区东井底乡和西城仔乡。
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有59个自然村。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将东北部10个村划出成立北河公社;9个村划出成立屹塔头公社;东部 7个村划出成立西玉亭公社;东南部11个村划出成立赵阳关公社;西北部12个村已于1958年归口头大公社;其余个村仍为上方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原上方乡、赵阳关乡合为上方乡。
玉亭乡(Yuting Xiang)
面积54.20平方千米,人口22275人。
乡政府驻西玉亭村北平路8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16个村委会。
〔沿革〕玉亭系古村。
据《行唐新志》载:“城北鲜虞古邑,地在春秋时属鲜虞,旧墟,封管玉亭也。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玉亭镇,在直隶行唐县西北。
随置玉亭县于此。
后省。
唐又于此置玉城县。
县北二十里里中羊社有东玉亭村。
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
皆以故县得名。”这里先后为……1953年成立行唐县三区玉亭乡。
同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玉亭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从上方公社东部划出7个村建西玉亭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合乡并镇时,将原西玉亭乡、屹塔头乡合为玉亭乡。
北河乡(Beihe Xiang)
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7532人。
乡政府驻北河村北平路8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9个村委会。
〔沿革〕北河系历史古村。
相传有兄弟两人,一个住在老坟沟的北侧,后取村名为北河(村)。
一个住在老坟沟的南边,后取村名为南河(村)。
乡取驻地村名为北河乡。
1938年成立和行唐县三区龙兴庄、西科头、朱家庄乡。
1953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上方人民公社,为北河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从上方公社划出10个要,建北河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合乡并镇,改北河乡。
上阎庄乡(Shangyanzhuang Xiang)
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6123人。
乡政府驻上阎庄村新光路207号,邮编050600。
〔区划〕 辖15个村委会。
〔沿革〕据查,上阎庄原名盐家庄。
相传,历史上洪水迸发频繁,该地地势较低,易盐易碱,故名盐家庄。
后盐讹写为阎。
1956年,按方位改为上阎庄至今。
乡政府以驻地为名,故称上阎庄乡。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口头区。
后于1953建行唐县六区上阎庄乡、郑库池乡、瓜家峪乡。
1952年办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口头人民公社,上阎庄管理区。
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从口头公社西部划出29个自然村成立上阎庄公社。
1984年全县取消人民公社,改社为乡(镇),辖区不变。
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6年合乡并镇,改为上阎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