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赏雪的诗句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7-19 19:22:25 1045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宋代·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赏雪的诗句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宋代·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春天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家乡青州府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南迁。随之赵明诚病故,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澹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菸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著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菸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著“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