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他曾是国人的精神领袖,却被拥戴者所杀,至今都令人惋惜

火烧 2021-10-08 20:58:50 1048
他曾是国人的精神领袖,却被拥戴者所杀,至今都令人惋惜 千秋佳士千秋现, 后世英雄后世瞻。叔夜堪无佳友伴,广陵一散永绝传! 孤独、骄傲、淡然。见“广陵一散”四字,你当然知道我说的是嵇康。那个安徽省濉溪县

他曾是国人的精神领袖,却被拥戴者所杀,至今都令人惋惜  

千秋佳士千秋现, 后世英雄后世瞻。叔夜堪无佳友伴,广陵一散永绝传!

孤独、骄傲、淡然。见“广陵一散”四字,你当然知道我说的是嵇康。那个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里,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千古人物

他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东西给后人,独留下不朽的传说,让世间后人不断的迷离。

骄傲、不屈、自我,竟像一道精神,自他身上,散入中华精神之中。

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用一己之力去呼唤个性的觉醒——这,就是嵇康所阐释的魏晋风骨!

嵇康,魏晋风骨第一人!

不会打铁的帅哥不是真名士

公元254年间的一幕,至今依然清晰生动的场景:洛阳城郊,大树荫下,一个高傲的身影,举起了手中的铁锤,击向火红的砧上,火花四溅。

远处驶来的马车上是魏国新贵钟会,身后跟着的是一大帮名流。到他面前恭敬的行礼,并等待回应。

他依旧旁若无人地拎锤打铁。钟会很丢面子,只好怏怏地离去。

他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他曾是国人的精神领袖,却被拥戴者所杀,至今都令人惋惜

这个人就是嵇康,他一辈子干的最正经的职业就是打铁匠,远近闻名,他打的农具不但精致而且耐用。

而他却拒收他们的酬金,一顿随意的酒肴就好了。

而写诗、饮酒、弹琴、写字、专研玄学,都是他的业余爱好。以至于这种业余爱好竟然比他的本来职业还要被人崇拜。

不仅仅是这样,他还个子高、长得帅,无论是以古代的、传统的标准衡量,还是用现代的看法判断,嵇康都是个帅小伙。

据史料记载,他“伟容色,美形仪,身高七尺八寸(约1.87米)”。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醉酒后还能如此保持玉人一般的姿态,可见嵇康有多帅。

据说山涛留嵇康在家中过夜,山涛夫人竟象一个梁上君子一般,翻墙而过,舔破窗纸,向内窥探。

不过山夫人并不是采花女贼,也没有往里吹五更迷魂香,而是两颊晕红、心头撞鹿,只想瞻睹这位美男子的风采。

关键不仅女性被他所迷,才子们更是倾倒在他的人格魅力之下。像刘伶这样的酒疯子,喜欢和他交往,他从来没有看不上。

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

性情孤傲的阮籍看别人的时候总是一副爱搭不搭的样子,可是对他却十分欣赏。

向秀甚至时常到他的打铁铺帮忙,干的是拉风箱的活。

“对他无所求,他亦无所求。”在嵇康的字典里,这才是朋友的意义。

两张脸孔,却是一副真性情

嵇康为人处世,总是展现两个面孔。他避世却不出世,见到比他低的人,他低眉顺耳;见到比他高的人,他爱理不理。

嵇康和阮籍很大的一个区别是阮籍管得住嘴,而嵇康管不住,孙登清楚地看见了这一点。

在阮籍云遮雾绕的谈吐外,在世人畏于向世界吐露真心的时候,嵇康实行的是口直心快,孤注一掷。

前文提到的魏国新贵钟会,是钟繇之子,人们称他"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

但是嵇康看不上他,拒绝与其交往。

可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

《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此时的钟会,可以说是嵇康最忠实的粉丝了,写了一本书,却不敢送给嵇康,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扔到他家中。

他还大胆的批评当朝的掌权者司马昭:“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山涛自己出去做官了,还要推荐他,他把这个朋友骂了一顿不解气,还写了流传千古的一封信:《与山巨源绝交书》。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还多次刻意回避,拒绝相见。

他追求的个体自由,却不是如老庄的“清静无为”一般,他还有儒家的“入世”的思想。

他痛恨一切的不公正,痛恨一切的不平等,痛恨世间权利的肮脏。

而看到这些,他都要说出来,说出来是为了让世间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母亲病逝,知道消息的他并没有什么表示,别人认为他不孝,却不知道他回家吐血两次。

他与山涛绝交,看上去无情无义,但却在死的时候将孩子托付给了山涛。拒绝只是为了保护朋友。

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兄长迷奸,吕安自己也被兄长陷害,他却大义凛然的站出来为朋友辩护。

嵇康作《养生论》

世间再无《广陵散》

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嵇康太优秀了,这也注定了会有太多人嫉妒他、不满他,甚至于要杀他。

大将军司马昭对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早有不满,曾经的拥戴者、如今的权贵钟会,更是因为嵇康看不上他而心甚恨之,于是借着吕安一事,将他下狱,准备斩首。

嵇康受刑那天,有三千太学生自发地向朝廷请愿,恳求赦免嵇康。他们甚至要拜嵇康为师,向他学习琴技。

游行请愿,将嵇康高贵的人格再次地突显出来,但这决计救不了嵇康的性命。

此时的司马昭似乎开始相信,嵇康着实有谋反的动机与能力了。他甚至有了一丝不安。为了政局社会的稳定,为了自己话语的权威,哪怕为了爱将钟会的自信——维持原判,坚决执行!

面对死亡,嵇康显得淡定而从容。对于世俗,他本没有太多的留恋;此时,他只叹惜琴曲《广陵散》将就此绝响!

他要来一把琴,就在这刑场之上,人海之中,聚精会神地弹奏起来。

听!那时而幽婉时而铿锵的琴声,是忧伤而超然的天外之音,仿佛是在招唤,在招唤这位琴师,离开这乏味的人间。

天音震憾了所有人的心灵。判书下达时,人们对朝廷产生敬畏,为嵇康感到悲哀;此刻听琴时,人们对嵇康敬若天神,而为朝廷感到悲哀。

琴毕,嵇康血渐七步。而那天音,永远地留存在刑场众人及每位国人的心中。

嵇康墓,位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嵇康很像屈原,这是一种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是刚直的,也是对美好的极度向往。

有一种美好,对于俗世之间,无可妥协,有时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大抵是这一种精神,为拥有那份美好,骄傲、自我、桀骜不驯、孤独。

而这种精神,嵌入中华文明之中,却成为一面旗帜,一种灵魂,永生不灭。

这就是嵇康。

的是(117)司马(20)风骨(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