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火烧 2021-07-14 20:46:56 1062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明朝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内耗”。这种内耗,不但表现在皇帝把治理国家的精力放在个人的享乐和私人情绪上,而且表现在朝臣内部旷日持久的党争方面。可以说,明朝的大臣,保持着一种“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明朝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内耗”。这种内耗,不但表现在皇帝把治理国家的精力放在个人的享乐和私人情绪上,而且表现在朝臣内部旷日持久的党争方面。可以说,明朝的大臣,保持着一种“党争式生存”的状态。> >   不磊落的“高尚者”> >   历代的党争,基本上都是士大夫之间因为政见不同或有私人恩怨而展开的,而则不同,明代的党争,从一开始就带有意气之争的色彩,而且,到了后来,士大夫越来越不光明磊落,他们往往打着正义的旗号,而私下却上下其手,不是使用阴谋诡计,就是勾结宦官清除异己。> >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族皇朝,明朝士大夫的表现对明朝的历史影响很大。虽然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腐败的一方面,但窃以为明亡的主因是宦官专权和士大夫的门户党同伐异之争。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和士大夫有关,可以这么认为:明朝的士风堕落最终葬送了明朝。> >    屡败屡战的士大夫明太祖驱逐蒙古人,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府、州、县设立学府,教授儒生《四书》《五经》等。这些学校为明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士大夫们 受的正统忠、孝、礼、智、信的教育使他们自然以国事为己任。明初的士风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个是明太祖因为不满的言论,要把孟子在孔庙的配享地位取 消,结果大臣们以死相谏,冷血的明太祖也只能让步。不敢取消孟子的配享地位。第二件事就是靖难之役,建文逊国,永乐夺位,方孝孺等文官拒不接受永乐,结果 自杀、被杀的人甚多。方孝孺甚至十族被屠。方虽无治国经世之才,但他的忠心可嘉,气节让人佩服。> >   仁宣时期,出现了三杨这样的名臣,虽 然三杨都不是以死进谏之人,但辅佐皇帝治国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一时之名臣。宣德年间,宣宗在皇宫内开设内书堂,开始教小宦官读书识字。为以后宦官专 权打下了基础。王振在这个时候入宫,因为王是读书人出身,显然要比那些粗通文墨的小宦官强很多。而且王当过学官,官场的那一套也比较吃得开。王受到宣宗的 重用,成为皇太子(英宗)的老师。> >   正统元年(1436年),王振被任命为司礼太监不久,一天,他对杨士奇和杨荣说:“朝廷事久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这意思就是要杨士奇和杨荣“倦勤”退休。> >    杨士奇说:“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荣却顺着王振的意思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而已。”王振听了杨荣的话很高兴地走了。 杨士奇责怪杨荣失言。杨荣说:“彼厌吾辈矣,一旦内出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 >   杨士奇也同意杨荣的意见,不久就荐曹鼎、陈盾等入阁。杨士奇和杨荣都是四朝元老,是当时的首辅,在朝廷威望极高,刚任司礼太监不久的王振,竟然提出要他们“倦勤”。而杨士奇,杨荣怕拂逆王振的意志而遭罢黜,只好赶紧推荐一些正直官员入阁。> >   等到了太皇太后张太后去世,三杨等老的老,死的死,王振更加为所欲为,实现了他的专权统治。朝臣们甚至见了王都要行跪拜之礼。> >    虽然“土木之变”时王振被杀。英宗也只当了22年皇帝。但宦官专权却并没有结束,而是愈演愈烈。英宗的儿子宪宗即位后又重用汪直,宪宗在锦衣卫和东厂之 外,又成立一个特务机构——西厂,由汪直负责。汪直利用西厂,凭个人好恶,兴大狱,制造冤案。激起了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大学士商恪上奏据理力争,项忠等 人也弹劾汪直,明宪宗虽然恼火商的奏章,但最后还是取消了西厂。可是宪宗也并不是真心取消西厂。不久,又重开西厂,商恪因此致仕,一批正直的大臣也去职。 汪直得势后,朝臣王越、陈钺依附汪直。二人充当了汪直的爪牙。> >   在正统到成化这段时间,虽然有王振、曹吉祥、汪直的专权,但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对太监们的擅权还是坚决抗争的,除有个别败类投靠宦官,绝大多数士大夫还是耻与宦官搭上关系的。> >    宪宗死,即位的是他的儿子,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孝宗是明朝最后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任用贤能,礼敬群臣。在他18年皇帝任期内,没有廷仗,没有文字 狱(即使在公认的明君仁宣二帝时,也做不到这点),对朝臣们不名而呼之为先生。明代士大夫的地位在孝宗时最高。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都是弘 治名臣,而刘、谢更与三杨齐名。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   被批掉背梁骨的精英但士大夫的地位随着孝宗的去世而 急转直下了。孝宗的独子武宗即位。15岁的正德皇帝生性爱玩,信用原来东宫的旧人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张永等八人,这八人实际上是他玩伴。刘、谢、李三 人见武宗宠信奸佞,将孝宗时的善政“变易殆尽”。于是多次上表要求武宗停止玩乐,专心朝政。但武宗只是答应而不实行。> >   刘、谢等朝臣于 是和司礼太监王岳联合准备让皇帝杀掉刘瑾等人。迫于士大夫们的巨大压力,武宗同意将八党南京安置。但刘、谢等并不满足,准备在第二天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件 事被一心想向上爬的焦芳告密刘瑾。刘瑾立即找到武宗,跪着哭诉说王岳等人要制他们于死地。武宗听了他们添油加醋的话,非常愤怒,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 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又将王岳充军南京,第二天又准刘、谢致仕。后来刘瑾又将刘、谢等53人列为奸党,士大夫在与太监们的斗争彻底失败。> >    这个向刘瑾告密的焦芳后来成为《明史》阉党传第一人。刘瑾专权后,因为有人写匿名信状告刘瑾不法,刘瑾大怒,矫诏让朝臣们跪在奉天门下,其嚣张可见一 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刘的失势,还是因为杨一清通过八党另一人张永影响武宗,才将刘法办。是因为太监内部的矛盾才除掉了刘。> >   终明一世,士人和阉人的斗争都是士人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太监们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而在正德年间,士大夫中出现了阉党,说明明朝的士风开始堕落了。> >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羽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