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探索发现海昏侯墓9集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

火烧 2023-02-22 14:43:38 1097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二品文官在当时清朝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朝中要员了。而文官肯定有很多文献资料,他写的笔记也应该有的,这些都是重要的文献阿。还不说其他的陪葬品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  

探索发现海昏侯墓9集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有没有考古价值?

二品文官在当时清朝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朝中要员了。而文官肯定有很多文献资料,
他写的笔记也应该有的,这些都是重要的文献阿。还不说其他的陪葬品呢

清朝二品文官的墓文物部门会不会加以保护呢?

从法律上将应该是
但是实际上很多价值不算大的文物,都是保护不力。

民国十年间的墓碑有没有考古价值

太多了,基本没有考古价值。
总的来说墓碑考古价值不大,墓志铭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记录一个人的生平就是墓志铭的作用,墓碑太简单,所以价值不大。

清朝二品文官产什么衣服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均穿戴二品锦鸡补服。

我发现了一个明朝官员的古墓请问有没有考古价值

你怎么知道是明朝官员的古墓? 既然是古墓当然有考古价值了。

清朝二品文官官服是什么图案?

武为走兽,文为飞禽。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官为望天吼,文官一品为孔雀、二品为仙鹤。

青砖墓有考古价值吗

朋友青砖墓当然有考古价值,这墓的主人一般都是古代农村有点钱但买不起官材的人,在当时的农村属于中等人家,楼主要是私自盗挖古墓或人家祖坟属于违法行为,逮住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清朝文官的等级(按一品到九品)是什么?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朝服,蓝地斜襟侧开,领袖为石青色,袖为马蹄状,片金缘。两肩绣团龙各一,胸、背绣正面龙各一,襟绣四团龙间有五彩云图案,下幅立水。是我国清代官吏朝见皇帝时所穿服饰。清代官吏穿五爪蟒龙纹服需由皇帝赐准。
清代的补服,早期只有武官穿着,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补服制度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但也略有差异。明文规定:郡王以上用龙,伯以上用蟒;文职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氵鸡 束力鸟,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职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等法官用獬豸。而明清补子纹饰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官的补子,明代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到了清代却只用单只立禽了。

清朝官职,正二品和从二品的衣服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

补子的定义: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补子的起源: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里而来。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著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钮釦,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补子的分类:文官:文官一至九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an2),六品鹭鸶(lu4 si1),七品{[溪鸟][支办鸟](无此字)}(xi1 chi4),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文官的补子图案均为飞禽。武官武官一至六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七、八品的图案为:犀牛。武官九品的图案为:海马(样子和马一样,但站在海上)武官的补子图案均为走兽。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㶉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