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戌读音 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火烧 2022-10-10 06:03:28 1081
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发展1.屯垦戌边是历代治边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我国各个朝代都把屯垦戌边当作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秦始皇时就开始了屯田戌边活动,以

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发展

1.屯垦戌边是历代治边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我国各个朝代都把屯垦戌边当作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

秦始皇时就开始了屯田戌边活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视开展这项活动,成为历朝历代治理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历代王朝对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进行有效统治的历史相比,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屯垦戌边历史则要略长一些,因为在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年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之前屯垦戌守就已经开始了。

历代王朝在今新疆地区的屯垦戌边始于西汉时期。

西汉早在公元前105年前后即开始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地区)屯田,目的是联合乌孙防御匈奴。

之后不久,西汉王朝在渠犁、伊循等地也开始屯田,但真正大规模的屯田则是在公元前68年以后。

西汉王朝屯田的目的最初是为了解决来往使者的粮食供应问题,后由于屯田军队在统一西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西域都护设置后,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和地点也逐渐扩大,屯田遂成为西汉王朝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人的粮草供应的重要途径,而屯田士卒则成为西汉王朝统一、统治西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屯田既可以解决粮食等物资的供应问题,屯田人员又可以成为戌守和维持西域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所以屯田这一措施为汉以后的历朝各代所效仿。

但是,因不同朝代所面临的西域形势、国力强弱、经营方略不同,所以在屯田方面的作为和屯田的效果也有较大差异。

从新疆屯田的发展史看,西汉、唐、清三代是规模较大、效果显著的时期,而且依次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一个大的发展。

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如果从公元630年开始计算,至8世纪末西域为吐蕃占领,前后长达160多年,其屯田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地点之广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

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域的基层军事建制是军、镇、城、守捉、戌、堡,分别驻有不同数量的兵马,这些驻军在戌守的同时,为了解决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供应也大规模地从事屯田开发、放牧等。

《资治通鉴》卷223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

岁发山东丁壮为戌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戌逻,万里相望。”对于唐王朝在西域屯田的具体规模,《唐六典·屯田郎中》记载得更为详细:“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一屯为50顷)反映出当时唐王朝在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的广阔的连续地区进行戌守的同时也从事大规模屯田的情况。

清朝在新疆的屯田根据其功能或称之为屯田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715~1759年为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清王朝和准噶尔的关系时战时和,清王朝的势力仅仅到达了新疆的东部,屯田也仅限于哈密、吐鲁番、巴里坤等地。

屯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而且受双方关系的影响时屯时撤。

1759~1860年前后为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清朝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屯田是因戌守的需要而兴起,并逐渐发展到军屯、民屯、犯屯等众多形式,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860年以后为屯田的复兴阶段,也即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新疆面临着新的情况,来自外部的沙俄、英等帝国主义势力及浩罕对新疆的侵略,和新疆内部各民族反对外来压迫、内部剥削的起义交织在一起,一度摧毁了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体系,但左宗棠对新疆的收复,及新疆的建省,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新疆各民族自汉代就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而且也使屯田再度复兴。

从有清一代在新疆屯垦的发展历程看,清朝前期,新疆是全国屯垦最发达的地区,清朝在新疆屯垦成绩更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垦了大片耕地,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各族军民共垦地301.9万余亩(20.13万公顷);二是完全解决了军粮、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三是促进了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为新疆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历代西域屯垦的特点

戌读音 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西域屯垦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六点:

一是时间长。

西汉在西域屯垦113年,东汉在西域屯垦128年,魏晋两朝在西域屯垦共96年,十六国和北朝各代在西域屯垦时间较短,隋朝在西域屯垦时间只有10年,唐朝在西域屯垦达160多年,五代和宋、明两朝在西域没有屯垦,元朝在西域屯垦达只有20年,而清朝在西域屯垦从1716年开始,到1911年清朝崩溃,共经历了19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域屯垦时间最长的朝代。

二是范围广。

清朝在西域的屯垦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到喀什噶尔,南抵和田的昆仑山麓,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尔泰。

24个屯区,分布面广。

其中天山以北有巴里坤、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和阿尔泰等14大垦区;天山以南有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代、巴尔楚克、喀什噶尔、叶尔羌与和田10垦区。

它们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缘。

三是人数多。

西汉在西域屯军有2万余人,东汉的屯军有5 000人,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时屯军2 000余人,元朝在西域的屯垦军民达5.7万余人,五代和宋、明两朝因没有屯垦故无屯军,清朝前期在西域屯丁共有12.67万人。

四是种类全。

清朝以前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军屯。

两汉时期以军屯为主,只有少量的民屯和犯屯。

魏晋两朝时期以军屯为主,其次是民屯;隋朝时主要是军屯,其次有犯屯;唐朝时以军屯为主,其次有民屯和犯屯;元初时主要是军屯,其次是民屯。

清朝在西域的屯田不仅有军屯、民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历史上所未有的旗屯、商屯和回屯,各种屯垦的规模也都超过以往各代在西域的屯垦。

五是民屯为主。

清朝以前,各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军屯,屯垦的主力是从内地调入西域的边防军。

清朝在西域屯垦的骨干和核心,也是在西域戌边的军队,但清朝在西域屯垦的主力不是军队,而是各族民众。

清朝军屯只为民屯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后来部分军屯转成民众。

清朝军屯只为民屯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后来部分军屯转成民屯,民屯成了西域最主要的屯田形式。

六是各朝的战略重点决定屯垦的区域。

西汉以来,历代在西域的屯垦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各绿洲,天山以北地区屯垦很少,即如唐朝,11个大垦区中,天山以南也占了6个,当时三大屯垦中心中,龟兹、西州都分布在天山以南。

由于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天山以南地区屯垦,这是由清朝政府统一西域的战略大局决定的。

清朝政府在天山以北长期布防军队,这批驻防在大军需要大量军粮,因此清朝政府把屯垦重点放在天山以北海的准噶尔盆地也就是自然而全理的选择。

纵观2 000余年新疆屯垦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屯垦兴,则边境宁,西域兴;屯垦衰,则西域乱,外患内忧,民不聊生。

明代思想家要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

这是古人对国家治安和发展的历史思考,是治国安邦之千古名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