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

火烧 2021-09-28 00:38:24 1076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我觉得还是重点看一些近代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我觉得还是重点看一些近代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 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客观的去评价,要还原历史,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求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蹟和你对他们的评价拜托各位了 3Q

我也刚学高中近代史,我就说说林则徐吧. 无疑,他是我们中华伟大的民族英雄,在英国的坚船利炮面前,他表现出那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坚决打击贩毒分子.同时还严整海防,抵御外来侵略.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断研究先进的西方文化,为后来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好意思,就知道那么多了,呵呵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③严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考的“历史人物”和对他们的评价。谢谢!急用!

对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
文:黄楹良
当我们翻开各国历史时,遇着一个这样的问题,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很多学说著作和文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似乎大部分都超不过本国家、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渗透著一些历史作者的主观意识,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带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中。这样,对历史人物的双重性,对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评价就缺乏客观公正。甚至有些人把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明、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民主、现代的进步搬到当时的历史人物身上,用当今的眼光和思想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样的历史学说有多少真实性暂且不去论述,可是,这种文风将危害甚大,影响着子孙后代。如果我们在评价古人时只是根据各个国家、各个阶级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好恶,不去深刻剖析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那么,将来后代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我们当今的人物呢?
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具有极大争论性的历史人物,更是难以概述之。可是,就有一些自认为了不起的学者和权威人士,偏偏不去探究当时的历史现状,不去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去认真追究历史的根源,而是从自已的主观思想出发,随意地、不负责任地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看似很了不起的学说问题,其实做的是很肤浅、很幼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一已私欲和名利,譁众取宠,以适应本国家和本阶级一部分人(包括那些明知历史现实,却为了狭隘本位目的,故意掩盖真相的人)的需要。这不仅是历史人物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剧。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看不到真实的历史,历史已被伪装,历史已被篡改,伪装和篡改历史的是政治家、报界权威、学术权威,只有他们才能欺骗世人,才能胡编乱造(甚至胡说八道),他们把欺骗和伪装作为他们为所欲为的工具。
当我们把一些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来,写文章评价历史人物的学者,不是显得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带有很大的偏见和主观意识。例如:把斯大林和林肯的评价进行比较,美国将斯大林视为魔鬼,没有作过一件好事,甚至连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所作的牺牲和贡献,似乎都可以不写,都可以抹掉。而林肯却是美国的大英雄,他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为了解放黑奴,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民主(可是当时在战争中,许多南方的黑人扛着枪与解放他们的北方军队作战)。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国内战争,既是林肯为解放黑奴而采取果断的暴力措施,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的民主,他的功绩也只是对美国来说是伟大的。但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是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战争,遏止了法西斯的屠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安全。这两场战争,对全世界来说,那场战争规模更大,那场战争对世界影响最深刻,认识了这些,你才能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可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此看来,这个魔鬼的斯大林论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贡献和功绩,绝对大于林肯,那么,评价这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你怎么不顾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全盘否定、抹杀他的功绩呢!这难道也是公正和民主的需要?也是历史学说的需要?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汉朝时期的司马迁,那种对历史的负责和认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学说精神,不粉饰、不推诿、不歪曲,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以功抵过,不以过否定功。论史,做到有实有据;论人,做到依史依事。所以,他著作的《史记》经千年而依然闪烁其光华,他永远是史学家的楷模。相比之下,那些很了不起的的“大历史学家、大作家、大评论家、大政治家、大报人、大记者”,你们把历史颠来倒去,为了自已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以偏概全,以假代真,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违背历史的责任,胡编乱造,睁着眼说瞎话。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良知?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点自知之明?难道你们一点点反省精神都没有?
历史终究是历史,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怎样去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是仁者也好,智者也好,均应该遵循的一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功是过应该依史依事而论,不应该将过夸大否定功或将功夸大掩藏过;也不应该超越当时的环境,超越当时的时间段,将今天的文明搬到古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真实地、准确地评价好历史人物,功不能抵过,过不能否定功,历史上是如何样子,就应该认真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还历史本来面目,史实才能更充实、更客观、更全面,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人物的评价

越王 勾践 (?-前465)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诸葛亮
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蜀魏军始终持平。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

急需历史人物的评价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请帮我总结一下这四位历史人物的事蹟和你对他们的评价!

ze,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
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gcdzg,后转往苏联学习。1926年底动身回国,被派到西北部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祕书长。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1年到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祕书长、红军报纸《红星》报主编和中共江西地方组织的领导工作。1933年由于拥护md的正确主张,曾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祕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历史中考题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中考题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吒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巨集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正规化。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1.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2.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正规化。
3.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4.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5.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缺点: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
评价拿破仑:
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开始统治法国;1804年,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他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拿破仑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dp:
dp,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gcdzg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dp,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gcdzg、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gcdzg,后转往苏联学习。1926年底动身回国,被派到西北部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dp的贡献;
1、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2、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讲话,从思想上解除了很多人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顾虑,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3、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孙中山: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援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
唐太宗:
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是一个统帅的业绩,其他的将帅也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孔子和孟子的贡献:
孔子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华盛顿:
作为独立战争大陆总司令赢得独立战争胜利,在建国后,作为核心人物,为解决邦联的松散问题,与其他国父一起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建立联邦政府和三权分立原则,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领导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法律手段(1787年宪法)使美国有邦联走向联邦,为新生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他连任两界之后,第三次主动放弃竞选,开创了美国总统最多连任两界的先河(罗斯福因特殊因素除外)。现在的美国总统也没有能任两界的``这就是因为华盛顿当初的行为。为此中国清政府还送了个碑呢
`简述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美国总统的功过、贡献:
`都曾使国家摆脱过危机。
华:1775—1781领导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罗:颁布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国家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克:采用国家巨集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使90年代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2、都推动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
华:其在位时期,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共和制度。
罗:为摆脱危机恢复经济,颁布《工业复兴法》等法律制度
克: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
隋炀帝的最大的贡献:
功:
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经济交流;设进士科,改革用人制度
怎么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
八个字: 弊在当时 功在千秋
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再加上劳民的远征高丽等等,611年到614年,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三次都均遭失败,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最后被叛军宇文化及于江都所杀。
隋炀帝杨广(569年 - 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
杨广一直在父亲和母亲独孤皇后面前装得很朴素,以讨其欢心,终于令文帝废长子杨勇。当杨坚病重时,他才露出真面目,对杨坚的宠妃不轨,最后东窗事发,杀掉杨坚。
他在位以后,开通大运河,击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契丹等国,阔疆五万里,发明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会考历史人物评价 急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钜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年-727年)是中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和比丘。汉族,邢州钜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北魏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他曾经到长安城内藏书很多的元都观借书阅览。稍后他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又徒步跋涉几千里,寻访知名的人去请教。这种学习精神,使一行青年时期就以精通天文、历法而相当出名。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梁令瓒唐画家、天文仪器制造家。蜀(今四川)人。官率府兵曹参军。开元九年(721年),玄宗命僧一行改造新历(大衍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令瓒因创制游仪木样。一行称其所造能契合自然,对推步大有帮助。后又与一行创制浑天铜仪。亦工篆书,擅画人物。存世作品有《五星及二十宿神形图》一卷,北宋李公麟称其画风似吴道子。
吴道子(约680~759年 )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明朝著名科学家。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代表作有《天工开物》、《野议》等。
李冰 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克·卢梭)(1712.6.28——1778.7.2)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
伏尔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义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储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蔡伦(63~121)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者。
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汉族,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王守仁,人名,在人名出现比较广泛。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元年(1086)除祕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巨集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历史书上的人物实在太多了,我就整理这么多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会考成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