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蔷薇几度花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代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火烧 2022-01-17 05:07:54 1039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代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赏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代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蔷薇几度花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代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赏析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著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著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