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背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火烧 2022-02-20 13:14:42 1072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背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1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是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2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    3若为:怎能 译文    海边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的话,分散在峰头上定能看到故乡。 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像,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像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著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