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联有多坏你们知道吗 苏联的历史

火烧 2022-04-25 04:37:13 1097
苏联的历史 主词条: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17年

苏联的历史  

主词条: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

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

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

会议批准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宣言。

宣言规定了各共和国联合的基本原则:享有平等权利并按自愿原则加入苏联,有权自由退出联盟,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可以加入联盟。

代表大会审查并批准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条约。

最初加入联盟的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在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成立了苏联政府——以列宁为首的苏联人民委员会。

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

于1922年12月20日以苏维埃俄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

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

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

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也是苏联解体的法律依据)。

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主词条:五年计划、大清洗运动、卫国战争、冷战、社会主义阵营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列宁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

苏联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到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1932~1933 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1932~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在上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肃反)运动,期间至少有大约 150 万人被杀害,被害人总数至今为止不明,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

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针对普通苏联人民。

二战时期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1939 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

1939年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

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二战规模达到最大化。

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900架飞机、几千门火炮、1000 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

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年9月,苏军兵力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三角地区被德军包围,整整60万苏军被俘虏。

虽然在反击战中救出了一些被困于战俘营的士兵和其他人员,但其余绝大多数都饿死了。

1941年9月30日,纳粹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

12 月 6 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 4 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英勇的苏联红军在伟大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

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参考条目:苏德战争)。

为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八月风暴行动),关东军被击毙 83000 人,被俘594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国之一。

二战战后 1945 年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要求“中长路”归苏联管理,外蒙古独立以及旅顺作为自由港苏联军舰可以任意停靠,苏联政府胁迫蒋介石称如果不签字苏联就将东北让给共产党。

战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令苏联备感威胁,斯大林也在伊朗石油问题和希腊共产主义革命的问题上与美英有分歧,导致194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三军统帅由美国人担任)。

1955 年苏联相对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位于莫斯科华约大楼)。

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间突发中风,警卫员和医护人员不敢贸然闯入斯大林房间,他直到下午5点才被送去救治。

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苏联共产党的紧急会议,马林科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然而斯大林的名字依旧出现在了委员名单中(最后一位)。

会议刚刚结束,斯大林就在克里姆林宫逝世。

主词条:苏共二十大、波兹南事件、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十月事件、修正主义、古巴导弹危机

斯大林同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

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8 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各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都来参加会议,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大会上讲述了苏联日后的发展规划。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赫鲁晓夫在大会后夜里召集共产党的第一书记做秘密报告,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著名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

赫鲁晓夫时期对于斯大林时代很多冤案、错案进行平反,也允许部分反应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阴暗面的书籍出版,涌现出以索尔仁尼琴为首的苏联作家。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

gcdzg在东欧乱局中对于赫鲁晓夫的声援起到了关键作用。

事件均以苏联出动军队镇压而收场。

1961年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还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苏联有多坏你们知道吗 苏联的历史

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提出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原则。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赫鲁晓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开辟历史新纪元,也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

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主词条:布拉格之春、军备竞赛、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阿富汗战争、莫斯科奥运会

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解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威胁之后,跟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一起建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停滞时代),苏联民众称之为“暨列宁之后的又一次集体领导”。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引发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在 1969 年,苏联却与中国多次发生边境军事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中国成为苏联继北约之后的头号敌人。

尽管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极力在中东地区扩张,扩大了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当苏联支持的埃及和叙利亚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再次败给以色列之后,借助战后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间的穿梭外交谈判,哈菲兹·阿萨德领导下的叙利亚开始谋求在美国与苏联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不再专一依赖苏联。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与苏联彻底闹翻、反目成仇。

在此时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跟上甚至超过了美国;但是苏联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落后于美国。

勃列日涅夫通过推行苏联式的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为日后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勃列日涅夫推行能源政策,苏联大量出口石油,也放开了对于美国等敌对国家的贸易。

1975年起原油价格飞涨,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

粮食、物价、工资、福利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苏联人民称其为“第二个伊里奇”(列宁全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而勃列日涅夫则叫做“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但是福利过多以及日后对于阿富汗的入侵、美国中断援助、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惰性,苏联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在戈尔巴乔夫时期首次出现负增长。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正面形象。

这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在1975年上映的长达8小时电影“解放”中,斯大林以一个极为正面的统帅形象出现。

主词条: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罗波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在整顿劳动纪律与反腐肃贪,试水改革经济体制与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部分措施也得到了苏联群众的大力支持。

因此安德罗波夫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如果他执掌苏联的时间更长久一些,苏联的发展轨迹可能会转变。

然而他在69岁时却因慢性肾病于1984年2月9日病逝,在位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

随着他的与世长辞,苏联的“安氏改革之路”也宣告结束。

主词条:契尔年科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

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

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主词条:新思维、东欧剧变、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

随着76岁的勃列日涅夫逝世,69岁的安德罗波夫逝世,74岁的契尔年科逝世。

短短三年,苏联三次更迭最高领导人,继而苏共中央选择了54岁的戈尔巴乔夫领导党和国家,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其实在安德罗波夫执掌苏联后,便有意向要将接班人的位置传给戈尔巴乔夫,但是在他逝世后,苏共中央却推举了老迈多病的契尔年科担任最高领导人。

终于在 1985 年,当时大权在握的苏共元老葛罗米柯极力推举戈尔巴乔夫继位,当时的葛罗米柯已是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在苏共政治局内也颇具影响力,故戈尔巴乔夫顺利当选(戈尔巴乔夫年仅54岁)。

1988 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

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国家福利减少,经济在1987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945年之后)。

主要原因为他的改革志向远大,但是却是今天改革农业,明天改革工业,改革全面铺开,浪费大笔资金,使得苏联失去与美国最后一搏的机会。

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

他创立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全民公投,结果在所谓“新思维”的错误引导下,苏联共产党各个州委书记仅仅获得32%的选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做不出任何决定,甚至有人要求修改苏联宪法第六条(苏联宪法第六条规定了苏联共产党为苏联唯一领导政党)。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苏联军队当时从东欧撤回以及戈式改革饱受争议,这也是在1991年苏联军队倒戈的重要原因。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