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水春秋陶峙岳 開國上將 陶峙嶽
開國上將 陶峙嶽
陶峙嶽 (1892.09.18─1988.12.26),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湖南省寧鄉縣仙鳳鄉人。在軍旅生涯中,歷任湖南省督軍公署參謀處上尉參謀,譚延門豈部“護字營”營參謀長、營長,湘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團長、副師長、師長、軍長、副總司令、總司令等職。先後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北伐戰爭、會攻南京、復克徐州之役、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淞滬會戰等。
1949年9月25日,率駐新疆的10萬國民黨軍官兵通電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爲和平解放新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爲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領導部隊屯墾戈壁、建造城市,使新疆逐漸走出貧困,成爲聞名的農業示範區。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12月26日在湖南長沙病逝,享年97歲。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9月18日,陶峙嶽出生於湖南寧鄉縣仙鳳鄉。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陶峙嶽6歲入私塾讀書。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陶峙嶽考入長沙城南師範附屬小學。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陶峙嶽畢業後考入求忠中學。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陶峙嶽進入湖南陸軍小學堂。
1911年(清·宣統三年),陶峙嶽畢業後赴武漢考入陸軍第三中學。
1914年(民國三年)秋,陶峙嶽在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後到北京北苑陸軍第八師受入伍訓練,充任軍官遞補生。 [3]
1915年(民國四年)春,陶峙嶽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三期)。
1916年(民國五年)秋,陶峙嶽畢業後回到長沙,任湖南省督軍公署參謀處上尉參謀。
1917年(民國六年),陶峙嶽任譚延門豈部“護字營”營參謀長兼第一支隊教導員,不久升任營長。
1920年(民國九年),“護字營”改編爲湘軍第六混成旅後,陶峙嶽任該旅獨立工兵營營長。
1923年(民國十二年),陶峙嶽任湘軍第一師上校團長。
大革命時期
1926年(民國十五年),陶峙嶽參加北伐戰爭,因功晉級爲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第3旅少將團長。
1927年(民國十六年)3月,陶峙嶽參加會攻南京,任國民革命軍第40軍第3師副師長。4月,代理南京衛戍司令。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民國十六年),陶峙嶽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12月,陶峙嶽任國民革命軍第40軍第3師師長,參加了復克徐州之役。
1928年(民國十七年)9月起,陶峙嶽任第8師24旅旅長 [3] 、副師長、師長,參加了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陶峙嶽出任第76軍軍長兼第8師師長。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積極投身抗日戰爭。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陶峙嶽率部由陝西經河南馳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陶峙嶽任第一戰區胡宗南部第1軍軍長。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夏,陶峙嶽任第34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
1941年(民國三十年)4月,陶峙嶽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兼陝西民衆動員指揮部參謀長、遊擊幹部訓練班教育長。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8月,陶峙嶽任第37集團軍總司令。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秋,陶峙嶽調往酒泉擔任河西警備總司令。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的陶峙嶽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陶峙嶽應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張治中之請,任國民黨新疆省政府主席 、新疆警備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擁護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張,爲穩定新疆局勢、緩和民族矛盾作出貢獻。同年夏,協助張治中釋放關押在新疆監獄的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並親自派人將他們護送到延安。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春,陶峙嶽曾採取拖延戰術,避免了駐疆部隊被調入關內參加內戰,並與新疆省主席包爾漢等人祕密進行和平解放新疆的準備。同年9月25日排除阻力,率駐新疆的10萬國民黨軍官兵通電起義,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爾後積極進行宣慰工作,迅速平息騷亂事件,堅決鎮壓反動分子的破壞活動。10月中旬,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爲消除官兵的顧慮、維護民族團結和地方秩序、迎接人民解放軍入疆,發佈《告全疆將士書》,積極宣傳和平解放的重大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
建國之後
1949年12月,起義部隊整編後,陶峙嶽先後任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領導部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屯墾戈壁,揮汗荒原,創造出在戈壁灘上種植棉花、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建造城市等許多奇蹟,使新疆逐漸走出落後貧困的古道,成爲國內外聞名的農業示範區。
1979年,陶峙嶽任湖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82年9月,陶峙嶽在90歲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3年6月至1988年,陶峙嶽任第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陶峙嶽是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一、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12月26日,陶峙嶽病逝於湖南長沙,終年97歲。
主要成就
武裝護送
1945年,時任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的陶峙嶽,巧妙與蔣介石親信胡宗南周旋,安全地把關押在新疆的楊之華、馬明芳、張子意、高登榜等130多名共產黨員和家屬子女武裝護送到延安。
酒泉起義
1949年9月24日晚,陶峙嶽率河西地區3.8萬名國民黨官兵起義,正式宣佈與廣州政府斷絕關係,歸向人民民主陣營。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前接受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領導。
新疆起義
1949年9月25日,陶峙嶽再次率新疆國民黨軍隊7萬餘人通電起義, 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爲和平解放新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屯墾戍邊
1950年,陶峙嶽領導第二十二兵團在新疆戈壁,用原始的砍土鏝、土犁鏵、十字鎬,開荒造田,挖渠引水,墾荒23萬畝,超額完成了軍區佈置的任務,實現了蔬菜、肉食和糧食的自給或大部自給,打贏了屯墾戍邊的第一仗。
1952年,陶峙嶽率領第二十二兵團在瑪納斯墾區植棉二萬畝,畝產籽棉超過四百斤,創造了當時全國棉花畝產量的最高紀錄。與此同時,陶峙嶽積極支持和參與在瑪納斯河畔石河子小鎮建設新城的工作,使原來只有二百餘人口的小地方,逐步發展成爲綠樹成蔭、道路整齊、工廠林立、農工商綜合發展的新型城市,被譽爲“戈壁明珠”。
主要作品
文章
《以誠相見的中國共產黨人》
《把國營農場建設成鞏固的商品基地》
《新疆生產建設部隊爲實現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而奮鬥》
詩詞 《書懷》 《七絕·迎王震將軍入疆》
自述 《陶峙嶽自述》(陶峙嶽著,1985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天山腳下》(陶峙嶽、陳實等著,1986年11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所獲榮譽
編輯
1955年,陶峙嶽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
人物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副主席王震:陶峙嶽畢生爲國,堪稱楷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彭德懷:陶峙嶽爲人正直厚道,辦事認真謹慎。
新華社:陶峙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早期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鋒戰士,著名愛國將領。 [11] [22] 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以身作則,聯繫羣衆,團結同志;他作風正派,光明磊落,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工作深入,勤勤懇懇,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爲人民軍隊的建設,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