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个人基本简介 逼阳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火烧 2021-12-26 17:37:57 1047
逼阳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小国覆亡逼阳国传至东周时期,当值国君妘豹在诸侯争霸战中特立独行,招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逼阳大战,导致了逼阳古国的覆灭。逼阳国成了晋、楚、吴等列强争霸的牺牲品,但其以区区弹丸之地,力

逼阳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小国覆亡

逼阳国传至东周时期,当值国君妘豹在诸侯争霸战中特立独行,招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逼阳大战,导致了逼阳古国的覆灭。逼阳国成了晋、楚、吴等列强争霸的牺牲品,但其以区区弹丸之地,力敌13国重兵的悲壮战事却彪炳史册。

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四月初,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 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今江苏邳州西北泇口) ,商讨联盟伐楚等军政大事。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丐)以逼阳国亲楚为由,坚决请求攻占,将其赠给宋国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开伐楚的通道。晋国主将荀罃则以逼阳"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为由予以反对。但是荀偃等人坚决请战,并立下军令状。于是,13国诸侯联军金戈铁马杀、旌旗蔽日地杀向逼阳,于四月初九兵临城下实施了包围。

据传,逼阳子妘豹闻讯急就迎敌。为了不战而屈敌之兵,部署了一个疑兵之计:将城内的土山用金灿灿的小米将其覆蓋,远远望去就是一座硕大的米山,让敌军以为城内储备丰足,易于坚守,便涣散斗志,退兵而去。晋国主将荀罃深为疑惑,便拈弓搭箭,对着"米山"连射3箭,箭头全都滑落下来,断定"米山"非米:"此乃石山,是为疑阵,不足为虑!"于是下令13国诸侯联军合力攻城。

在一鼓作气、一连数日的攻伐战中,守军英勇顽强抗击来犯之敌,联军攻势凌厉但却无法破城。适值鲁国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粮草来到前线,逼阳君大智大勇,以攻为守,果断下令打开城门出兵袭击了鲁军辎重。秦堇父率狄虒弥等将士顺势攻入城内。守军急落内城悬门,意欲困住入城鲁军分而歼之。鲁军识破,急令撤兵。刚刚攻至门下的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孔子之父)情急之中力挺千钧,一双臂腕死死托住了急速下落的巨大闸门,为鲁军将士撑起了一条逃生通道。

遭此一劫,鲁军恼羞成怒。狄虒弥将一只车轮蒙甲作盾,左手执盾,右手握戟,独自上阵挑战,人赞"有力如虎"。逼阳城守军见城下敌军空有武勇却无技可施,遂拿来一匹布,沿城墙放下,戏引鲁军登城,半途断布摔之。秦堇父毫不畏惧牵布攀城,及至城堞,守军挥刀斩布,秦堇父便从空中重重地坠落城下;守军再次悬布相戏,秦堇父再次奋勇攀登,守军再次断布,秦堇父再次坠落。如此"苏而复上者三",不屈不挠。守军厌倦了,秦堇父才退下阵来,将3截断布做成旌带在军中巡展3日,以示其勇。

诸侯之师对围困逼阳城久攻不下。"水潦将至,惧不能归,请班师",当初力主兴兵的荀偃、士匄二将以此为由请求退兵。主将荀罃闻之大怒,抄起面前的几案(又说为弩机)砸向他们:"7天之内不能攻克逼阳城,就要你们的脑袋!"于是,诸侯之师五月四日再度组织攻城。荀偃、士匄身先士卒,虽然城上矢石如雨,亦全然不顾。逼阳城中,虽将士人人奋勇,但终因寡不敌众,于五月八日城破国亡。

从四月初九到五月初八,逼阳国以小小弹丸之地,力敌13国重兵,前后鏖战29天,谱写了古代战史上的一幕壮举。

覆亡之后

披览史籍,在《春秋左传》和《东周列国志》以及当地百姓口碑中,都有精彩传载。逼阳战后,晋悼公把逼阳送给了宋国大夫向戎,向戎坚辞不受,遂送与宋公,并将逼阳子妘豹贬为庶人,妘氏君臣宫妃族人以及佣人全部迁到晋国的霍城。逼阳古国就此灭亡。属地由宋及楚,改称傅阳。傅氏一支即是源于古逼阳君的后裔。秦汉魏晋均以傅阳县治,最终归置于明清时的峄县,今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属地。

逼阳国史

逼阳国的国姓。《世本》云:"逼阳,妘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至于何时所封,初封何人,史无可考。《国语·郑语》曰: "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守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峄县志》记载:"逼阳,妘姓国,彭祖弟陆终第四子求言封此"、"逼阳城:县南五十里,古妘姓之国,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逼阳,后为晋所灭。后汉为傅阳县,属彭城"、"逼阳城在运河南,即左氏'城小而固'者也。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外建六门,东门外高冢累累,则传为逼阳君墓也"。

个人基本简介 逼阳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彭祖,《辞海》说:"彭祖,姓籛,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已七百六十岁(一说八百岁)。善调雉羹以事帝尧,为尧赞美。"遂封于彭,"为大彭氏国"。清初学者孔广森《列子·力命篇》注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籛不死也。"据此推知,彭祖与逼阳国君求言既然兄弟,就应是同时代人。所以,逼阳国的始建大体应与大彭氏国相当,应为夏末商初。 至春秋时期,逼阳国为子爵。

故城城址

逼阳城南依群山,东有龙河古道。城周长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城址南北长、东西短,大体呈长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称"米山"。西北部有村庄,名城里村。其余皆为农田。残墙北部明显,系因清代农民义军加高旧墙,筑起了逼阳圩。现北墙高出地表4~5米,底宽20余米,整个城迹轮廓清晰可见。

故城内及城外东部,地面散见许多陶片,以灰陶为主,多为豆、罐、盆之类。陶器除素面外,有的饰有绳纹、凹凸纹。出土文物有砖、板瓦、瓦当、铁渣、铜剑、铜镞、铜印等。石器也偶有发现。清光绪《峄县志·杂记》:"峄地古陶颇多,而以逼阳砖为甲,其制古拙,无文,长尺有余,宽半之,质坚,重逾于金石。人得之以为砚,付手民治之,锋刃不能入也。"故城南,群山之阴,古墓成群,常有画像石出土。

考古发现

1992年,区文物管理部门在逼阳故城里的米山东侧实施了历时46天的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1994年,市、区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对逼阳故城进行了历时52天的勘探,找出了故城内的宫殿、居民区、墓区和作坊、冶铁等遗址。逼阳国故城内外及南部山阴,常有各种豆、罐、盆之类陶片散见,还有砖、板瓦、瓦当、铁渣甚至楚贝币、铜剑、铜镞、铜印和石器等物偶现。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队与当地文物部门合作,又于夏季和秋季两次对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调查。经实地测量,该城为长方形,其周长大约是3400余米。城东门与南门的门道宽度皆不及4米,可通行宽度都在3米左右。西城门设于西城墙偏北段。钻探表明在西城门内地表下可能是当年的古河道,城外四周原有护城河。城北居中处有一近方形的宫殿基址,该基址略高出周围地面。其向西仍延续至西城墙,可能为宫殿附属建筑遗存。现今地面残存的城墙墙体以北城墙保存得最好。逼阳城的老墙是砖质的。如今这段城墙遗蹟,是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备战乱与土匪的袭扰,城里村村民自发抟土在老城墙基础上加固加高而成,人称逼阳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