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梵净山上住宿 贵州梵净山历史简介

火烧 2021-06-05 07:13:35 1029
贵州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元

贵州梵净山历史简介  

梵净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

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

梵净山上住宿 贵州梵净山历史简介

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因辰水(今锦江)而得名,是时佛教已传入。

今铜仁地区境已建数座寺庙。

后来因西麓源水名“思邛水”(今印江自治县境),故北宋《太平寰宇记》记作“思邛山”。

明初,梵净山已成佛教名山,数名并称。

一则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二则因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一片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亦称“大灵山”。

三则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于是自清代开始即称“月镜山”;后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石镜山”。

与此同时,还因新金顶超然卓立,也有“卓山”之称。

综其数称,“梵净山”则为官方主流称谓,民间亦较为广泛。

在民国时期,《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方统一以“梵净山”而名,民间仍间或流传“大佛山”等称谓。

无论称谓如何,自唐代崇尚佛道,于此山佛修寺庙、道建殿堂,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先后建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逐渐成为国内著名的弥勒道场。

千百年来,梵净山以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超凡入圣的佛教流传,均给世人以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由此形成独特的梵净山文化。

扩展资料:

梵净山作为贵州名山是因佛教而闻名的,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立省较晚,开发较迟,又因地势险要,境内山重水复,与中原诸省相比较,佛教传入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发展逊于川滇。

早在晋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开始影响川滇,到唐代佛教的发展已遍及四川全境。

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地区,与四川接壤,水陆交通方便,且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四川联系紧密,乃最早得到四川佛教风气影响,川黔僧人相互往来传播佛教。

据贵州地方史志记载,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是为佛教传入贵州之始,传布地区主要是在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周围。

佛教的传播,必然导致寺庙的兴建、佛像的铸造和僧人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净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